观镜正己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a,故佩韦以缓己b;董安于之心缓c,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韩非子·
  观行》)
  注释:
  a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政治家。
  b 韦:熟牛皮,这里指柔韧的皮带。
  c 董安于:春秋时晋国赵简子家臣。
  大意:
  古人因为眼睛看不到自己的容貌,所以就用镜子来照自己的面容;鉴于自己的智慧不足以发现自身的过失,所以就用道理来端正自己的行为。因此,镜子如实映照出人脸上的污点,并不是它的过错;道理折射出人的失误,并不是和人有仇怨。人不借助镜子就不能修整自己的胡须和眉毛,不借助道理就不能发现自己行为的过失。西门豹自知性情急躁,所以佩带柔韧的熟牛皮带,告诫自己不要操之过急;董安于性情迟缓,所以佩带紧绷的弓弦,提醒自己不可犹豫不决。所以用有余补不足,用长处来补救短处,就可以称得上英明之君。
  【解读】
  古代,镜由于其无差别映照万物的物理特性,人们在使用它的同时,还赋予它“明”与“亮”的象征含义,以大道为镜鉴,可以使人获得智慧而心明眼亮。所以,古代常有人镜、史鉴等说法,而历史上最著名的“人镜”,自然是魏徵 —— 唐太宗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史载,魏徵去世,唐太宗极为悲伤,望着魏徵的灵车痛哭,亲自为他书写墓碑,感慨道:“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以魏徵为镜,实际上是以魏徵常常提起的历史教训与兴亡道理为镜;正视自身缺陷,不断自我超越,方促成今人亦神往不已的贞观盛世出现。明君如唐太宗,能臣如西门豹、董安于,尚且需要借助他人或外物端正自身,何况普通人呢?
其他文献
〔元〕卢挚  避炎君频移竹榻,趁新凉懒裹乌纱。柳影中,槐阴下,旋敲冰沉李浮瓜。会受用文章处士家,午梦醒披襟散发。  (《疏斋集》)  【解读】  元代卢挚,号疏斋。他居官显达,学养深厚,在诗、词、曲、文的创作方面均有成就。尤其是散曲,风格清丽,历来评价较高。他的《疏斋集》已经亡佚,当代人辑录了《卢疏斋集辑存》。  这篇散曲选取了避暑场景,写处士——不做官的读书人,没有俗事牵绊,轻轻松松地消夏。在柳
期刊
编者按:《月读》今年第3期“特别关注”的《走出关系学的怪圈》(以下简称《走出》),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文中提到:“到了东汉桓帝时期,国家便正式出台‘三护法’,其中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地方官员不能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两个地方的长官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即A地的官员是B地人,则B地就不能用A地人)。”读者侯建良先生来信指出:“三护法”应
期刊
北宋王旦为相时,府上可谓“宾客满堂”。王旦亦藉此“观才之所长”,并不拒人于门外。他有两条不成文的规矩,其一,宾客“无敢以私请”;其二,“其人复来,不见”。  有位叫张师德的,偏偏触犯了这第二条规矩,“两诣旦门”,也就毫无例外地吃了闭门羹,“不得见”。张氏已“久任馆阁副职,未能升迁”,他的“两诣旦门”自有所图,“不得见”之后,不反躬自省而“意为人所毁”,以为是什么人在王旦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并将这满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令后人难以置评的人物之一,便是五代时期的冯道。赞美他的人说,“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憎恶他的人却说他“不知廉耻”。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的一生毁誉难定?原因是他曾历事四姓十君,却一直稳居三公之位。后人在史书中,诋毁他说他一直靠谄媚游走各个朝廷,这显然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冯道的仕途生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管城头怎么变幻大王旗,只要你对百姓好,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管子·桓公问》记载黄帝立明台、大禹立谏鼓、周武王设灵台等,用以采察民意、求贤纳谏,被认为是古代监察制度的滥觞。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监察职能的官职,秦汉时独立设置监察机构(御史府、御史台),至唐宋成熟,明清完备。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世界监察制度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它的发展与成熟有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吏治的高度重视,所谓“治国必先治官,治国之本在于治
期刊
东汉的宦官专权  东汉宦官参与政治,在和帝以及邓太后时就有了,比如,忠心耿耿的郑众和大名鼎鼎的蔡伦(造纸专家),都曾是皇帝和太后的得力助手。宦官整体得势,是安帝去世之后。由于阎太后的干预,安帝独子刘保不能顺利即位,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歃血为盟,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阎氏兄弟子侄,将阎太后迁出宫,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刘保为帝,是为顺帝。事后十九位宦官因拥立之功全部封侯。汉顺帝刘保靠宦官上位,宦官自然得势,但是,
期刊
说长篇评书的时候,说书人最讲究“卖关子”,每次总在重要关节停下来,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听众制造悬念,借以吸引听众接着往下听。“卖关子”也就比喻说话、做事在紧要的时候,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  为什么关子能卖呢?这大概和“关子”最初的意思有所关联。古时的关子确实是可以买卖的。宋代时,关子通常指会计、贸易、税收、开垦土地的凭证,或者空白执照。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载:“宣和间,亲王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初,长沙定王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戴侯熊渠,熊渠生考侯仁。仁以南方卑湿,徙封南阳之白水乡,与宗族往家焉。仁卒,子敞嗣;值莽篡位,国除。节侯少子外为郁林太守,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縯,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a  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秀隆准日角,性勤稼穑。縯常非笑之,比于
期刊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被朱元璋视为“吾之子房(西汉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世人谓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襄助朱元璋灭元兴明和明朝建立后的稳定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基博通经史、洞晓天文、精通兵法,是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著称  于世。  刘基原是元朝官员,仕途坎坷,仕元二十余年间,为官刚直,政声颇佳,然而屡遭打击排挤,三度辞官归隐。至正二十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