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人性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最令后人难以置评的人物之一,便是五代时期的冯道。赞美他的人说,“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憎恶他的人却说他“不知廉耻”。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的一生毁誉难定?原因是他曾历事四姓十君,却一直稳居三公之位。后人在史书中,诋毁他说他一直靠谄媚游走各个朝廷,这显然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冯道的仕途生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管城头怎么变幻大王旗,只要你对百姓好,我就认你;你对百姓不好,我就反对你 —— 一句话,我就只对我的百姓负责。他曾作诗曰:“但教方寸无
  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若是做到“方寸无诸恶”,也就是修德,则环境再险恶,也能生存。
  冯道在当时拥有盛誉,但自宋代之后,名声就变得很不好,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之尤”,但冯道一生节俭异常,待人宽宏,随军出征时,他住在茅草屋里,把俸禄省下给前线的将士吃。有人认为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中原“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所以说他是奸臣,似乎并不妥当。不过中国自宋代后开始强调气节,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所以冯道这样的人非常受鄙夷。冯道虽气节有亏,但他修德爱民,力求方寸无诸恶的态度,或不失为乱世中一种生存之道。
  和冯道形成对比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坚决反对明成祖,身受酷刑,被诛十族亦不臣服,可说是响当当的硬汉子,但是治理国家他较为迂阔,前人蔡东藩评论说“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最终使得建文帝江山不保。而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公然鼓动燕王造反,按理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他在燕王登基之后,修德爱民,身为太子少师,他只在朝堂之上穿朝服,下朝后却着缁衣,居僧舍,华服、美舍、女子、富贵,统统不要。成祖晚年,嗜杀成性,手下大臣,多无辜得罪,唯有姚广孝因为避居僧舍,无视富贵,一心崇德修善,所以得以善终,可见姚广孝也是一位善于虎狼丛中安身的睿智之人。明末有人称颂姚广孝说国家二百年来休养生息,“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气节自然非常重要,但个人自身的修养、能力,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古人云:“不以一眚掩大德。”今天的我们,读史书,评人事,亦要秉承此原则,更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不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而给出过于简单的评价。
其他文献
我们在书上、电视上经常看到古代打仗有“鸣金收兵”的说法。中国古代的“五行”观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五个方位。金,就是指金属。在“五行”中,金对应的方位是西方,西方象征着收敛。收敛,就意味着不再进攻,因此,古人用“鸣金”来表达停止进攻、战斗结束的信号。  “鸣金”的“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叫“钲(zhēng)”,形状像钟,但是比钟狭长
期刊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a,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b,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c。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d。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
期刊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算是周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
期刊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尚书·洪范》  偏:不公正。 党:偏私。 荡荡:宽广无边的样子。 平平:治理  有序。  处事公正,没有偏私,仁政就能够顺利推行;处事公正,没有偏私,国家治理就会井然有序。  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事。纣王的叔父箕子见此,苦心谏阻,反被纣王囚禁起来。周武王伐纣时,箕子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陵川棋子山)隐居。周朝建立后,武王求贤若渴
期刊
上命瀛州刺史卢祖尚镇交趾a,祖尚拜谢出。既,辞以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b,祖尚固辞。上怒,斩之。他日,与侍臣论齐文宣何如人c,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较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d。徵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史言魏徵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
期刊
一  小品文是散文之一种。简单地说,小品文是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的一种杂文。“小品”这个名词,晋代就有了的,但当时所谓“小品”,指的是佛经的简本;直到晚明时代,才有所谓小品文。现代小品文又和晚明小品文不同。现代小品文受西洋essay(随笔)的影响很深,往往令人有幽默感。一方面强调要写出作者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以写。要用平易的语言,讲
期刊
〔元〕卢挚  避炎君频移竹榻,趁新凉懒裹乌纱。柳影中,槐阴下,旋敲冰沉李浮瓜。会受用文章处士家,午梦醒披襟散发。  (《疏斋集》)  【解读】  元代卢挚,号疏斋。他居官显达,学养深厚,在诗、词、曲、文的创作方面均有成就。尤其是散曲,风格清丽,历来评价较高。他的《疏斋集》已经亡佚,当代人辑录了《卢疏斋集辑存》。  这篇散曲选取了避暑场景,写处士——不做官的读书人,没有俗事牵绊,轻轻松松地消夏。在柳
期刊
编者按:《月读》今年第3期“特别关注”的《走出关系学的怪圈》(以下简称《走出》),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文中提到:“到了东汉桓帝时期,国家便正式出台‘三护法’,其中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地方官员不能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两个地方的长官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即A地的官员是B地人,则B地就不能用A地人)。”读者侯建良先生来信指出:“三护法”应
期刊
北宋王旦为相时,府上可谓“宾客满堂”。王旦亦藉此“观才之所长”,并不拒人于门外。他有两条不成文的规矩,其一,宾客“无敢以私请”;其二,“其人复来,不见”。  有位叫张师德的,偏偏触犯了这第二条规矩,“两诣旦门”,也就毫无例外地吃了闭门羹,“不得见”。张氏已“久任馆阁副职,未能升迁”,他的“两诣旦门”自有所图,“不得见”之后,不反躬自省而“意为人所毁”,以为是什么人在王旦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并将这满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