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王旦为相时,府上可谓“宾客满堂”。王旦亦藉此“观才之所长”,并不拒人于门外。他有两条不成文的规矩,其一,宾客“无敢以私请”;其二,“其人复来,不见”。
有位叫张师德的,偏偏触犯了这第二条规矩,“两诣旦门”,也就毫无例外地吃了闭门羹,“不得见”。张氏已“久任馆阁副职,未能升迁”,他的“两诣旦门”自有所图,“不得见”之后,不反躬自省而“意为人所毁”,以为是什么人在王旦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并将这满腹狐疑向王旦的同僚向敏中诉说,请向敏中出面沟通。王旦对向敏中说:“旦处安得有人敢轻毁人?”还如实相告,张师德“状元及第,荣进素定”,本已“累于上前言师德名家子,有士行”,没想到如此沉不住气,像他这样的尚且“若复奔竞”,那些“无阶而入”的又当如何?
张师德“跑官”碰壁,很能说明王旦“荐贤”之格调。
王旦荐贤,不受私请。无论是宾客“无敢以私请”或“其人复来,不见”,还是“旦处安得有人敢轻毁人”,都能说明在王旦那边“跑官”无门。想走捷径,想开后门,都会自讨没趣。他本已数次向皇上推荐张师德了,就因张师德的“两诣旦门”,看出他的浮躁贪进,反而暂缓其升职进用。不仅是张师德,就连寇准都曾为托求“使相”之事而使王旦勃然作色,说:“将相之任,岂可求邪!吾不受私请也。”
王旦荐贤,不图报恩。他已“累于上前言师德名家子,有士行”,张师德却全然不知,要不,张氏大概不会“两诣旦门”,更不会在吃了“闭门羹”后“意为人所毁”了。王旦荐贤不露,尤其不向当事人透露信息,可谓习以为常。史料记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
荐云”。
王旦荐贤,不忘育贤。暂缓张师德之升职,意在“使师德知,聊以戒贪进、激薄俗”。既为扬清激浊维护正气,给“无阶而入”者的一个公道,也是对这位年轻人的爱护与教育。他在“及议知制诰”时说的“可惜张师德”,体现了这种心情。当然,这前提还在张师德本人的基本素质,“两诣旦门”毕竟只是有些浮躁与贪进的苗头。倘若有人竟敢以珠宝贿赂厚币买官,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史家以“荐贤而不市恩”评价王旦,言其不以“荐”为恩,不以“恩”市利,相当贴切。“拜爵公朝,谢恩私门”不合情理,故从来就为正派人所不齿。因为A的推荐,而使B得以升官晋爵,从A的角度说,乃是职责所在,即行使其荐贤任能之职,于B无恩可言;从B的角度说,靠的是自己的德才贤能,对A亦无恩可谢。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说”,实际上呢,即使真的贤能之才升官晋爵,还有仗于说得上话的人慧眼识珠,秉公而荐,何况升官晋爵的并非贤能之才呢!所以,自古以来,能像明代的薛宣拒绝谒见大权独揽的太监王振,堂堂正正地说“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不为也”的,恰如凤毛麟角;能像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那样“荐贤而不市恩”的,也不会太多。即在今天,“荐贤”而“市恩”的也时有所见。若有所荐之“贤”居然不肯事事顺着自己的意愿,还会怪其忘恩负义呢!
(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5月17日,荐稿人:易茗)
有位叫张师德的,偏偏触犯了这第二条规矩,“两诣旦门”,也就毫无例外地吃了闭门羹,“不得见”。张氏已“久任馆阁副职,未能升迁”,他的“两诣旦门”自有所图,“不得见”之后,不反躬自省而“意为人所毁”,以为是什么人在王旦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并将这满腹狐疑向王旦的同僚向敏中诉说,请向敏中出面沟通。王旦对向敏中说:“旦处安得有人敢轻毁人?”还如实相告,张师德“状元及第,荣进素定”,本已“累于上前言师德名家子,有士行”,没想到如此沉不住气,像他这样的尚且“若复奔竞”,那些“无阶而入”的又当如何?
张师德“跑官”碰壁,很能说明王旦“荐贤”之格调。
王旦荐贤,不受私请。无论是宾客“无敢以私请”或“其人复来,不见”,还是“旦处安得有人敢轻毁人”,都能说明在王旦那边“跑官”无门。想走捷径,想开后门,都会自讨没趣。他本已数次向皇上推荐张师德了,就因张师德的“两诣旦门”,看出他的浮躁贪进,反而暂缓其升职进用。不仅是张师德,就连寇准都曾为托求“使相”之事而使王旦勃然作色,说:“将相之任,岂可求邪!吾不受私请也。”
王旦荐贤,不图报恩。他已“累于上前言师德名家子,有士行”,张师德却全然不知,要不,张氏大概不会“两诣旦门”,更不会在吃了“闭门羹”后“意为人所毁”了。王旦荐贤不露,尤其不向当事人透露信息,可谓习以为常。史料记载,“旦凡所荐,皆人未尝知。旦没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
荐云”。
王旦荐贤,不忘育贤。暂缓张师德之升职,意在“使师德知,聊以戒贪进、激薄俗”。既为扬清激浊维护正气,给“无阶而入”者的一个公道,也是对这位年轻人的爱护与教育。他在“及议知制诰”时说的“可惜张师德”,体现了这种心情。当然,这前提还在张师德本人的基本素质,“两诣旦门”毕竟只是有些浮躁与贪进的苗头。倘若有人竟敢以珠宝贿赂厚币买官,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史家以“荐贤而不市恩”评价王旦,言其不以“荐”为恩,不以“恩”市利,相当贴切。“拜爵公朝,谢恩私门”不合情理,故从来就为正派人所不齿。因为A的推荐,而使B得以升官晋爵,从A的角度说,乃是职责所在,即行使其荐贤任能之职,于B无恩可言;从B的角度说,靠的是自己的德才贤能,对A亦无恩可谢。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说”,实际上呢,即使真的贤能之才升官晋爵,还有仗于说得上话的人慧眼识珠,秉公而荐,何况升官晋爵的并非贤能之才呢!所以,自古以来,能像明代的薛宣拒绝谒见大权独揽的太监王振,堂堂正正地说“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不为也”的,恰如凤毛麟角;能像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那样“荐贤而不市恩”的,也不会太多。即在今天,“荐贤”而“市恩”的也时有所见。若有所荐之“贤”居然不肯事事顺着自己的意愿,还会怪其忘恩负义呢!
(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5月17日,荐稿人:易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