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急剧上升。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未来资源环境需求问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可在新型城镇化理念下,以建设生态城镇为目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能量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安排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节能减排;生态城镇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18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而新型城镇化正是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03年提出新型城镇化,我国就迈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强调“稳中求进”,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让人们在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这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城市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消除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其核心在于不易牺牲环境、农业等为代价,着眼于整体,覆盖农村,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可见,新型城镇化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推动了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生态城市
从狭义上讲,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理念和原则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建立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们聚居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基于对社会、自然、经济三者之间关系的生态认识,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一种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而新型城镇化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既包括狭义也包括广义上的,显然人们要为此不断努力和付出。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道,所谓的“城市病”问题日渐突出,遂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意义重大。
二、加强生态城镇(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区)规划中要建立健全城镇化规划制度,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使城市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要优化城镇(区)功能和布局规划,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2]。研究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工作,优化城镇(区)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城镇(区)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3.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
4.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
要加强能源规划,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变煤炭比例过高的现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争取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放到國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采取适当的财政鼓励措施和市场经济手段,增加国家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吸引地方政府和用户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3]。
5.保护环境,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各方人员要不断为此付出努力,争取早日构建和谐家园,实现小康社会,还我们子孙后代一个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 颜丽杰,王国恩.城市规划行政的制约机制―――公众参与[J].规划师,2015(9):57-59.7
[2] 卢华翔,茅海容.从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2016(9):27-31.
[3] 邱跃.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市规划委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整[J].北京规划建设,2015.,11(8):74-76.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节能减排;生态城镇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189-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而新型城镇化正是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03年提出新型城镇化,我国就迈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强调“稳中求进”,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让人们在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工作,这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城市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消除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其核心在于不易牺牲环境、农业等为代价,着眼于整体,覆盖农村,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可见,新型城镇化打破了行政区域限制,推动了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生态城市
从狭义上讲,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理念和原则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建立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们聚居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基于对社会、自然、经济三者之间关系的生态认识,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一种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而新型城镇化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既包括狭义也包括广义上的,显然人们要为此不断努力和付出。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道,所谓的“城市病”问题日渐突出,遂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意义重大。
二、加强生态城镇(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区)规划中要建立健全城镇化规划制度,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使城市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要优化城镇(区)功能和布局规划,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2]。研究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工作,优化城镇(区)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城镇(区)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3.发展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
4.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
要加强能源规划,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变煤炭比例过高的现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争取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把开发可再生能源放到國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采取适当的财政鼓励措施和市场经济手段,增加国家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吸引地方政府和用户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3]。
5.保护环境,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各方人员要不断为此付出努力,争取早日构建和谐家园,实现小康社会,还我们子孙后代一个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 颜丽杰,王国恩.城市规划行政的制约机制―――公众参与[J].规划师,2015(9):57-59.7
[2] 卢华翔,茅海容.从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2016(9):27-31.
[3] 邱跃.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市规划委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整[J].北京规划建设,2015.,11(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