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制时代农业社会的样态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国王朝以郡县官僚制度进行管理,以“自耕农”为其中产阶级,帝国的管理在抽象的道德原则上维持规模的统一,对地方社会施之以静态的设置。不论是宋以前的以人口为区划标准,还是明清时代以税额为区划标准,其精神则一致,乃是寻求静态的社会控制。
  在这种模式中,农业社会的储备是有限的,在静态封闭的环境中耗竭,商业因素和商业原则不可能突破这种模式的规范。商业只是帝国社会的末业,既受到农业社会有限储备的限制,同时又摆脱不了对帝国政府的依附,他们时刻处于帝国政府的打击之中。一方面,商业成功者投机于政治、寻求官僚的庇护,使获得暴利成为必然;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跻身于官僚队伍,以保护自己。因此,“耕读传家”成了帝国时代社会的精神。
  土地和人口问题,既是帝国政府关注的核心,也是农民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人类文明史上,农业的出现,堪称创举,定居的农民首先获得了稳定的财富和可以预期的收益;它首次改变了财富的观念,使对土地的占有成为财富的象征,从而使战争和侵夺土地成为有意义的行为。农业的出现,也使大规模的政治组织,特别是国家的出现成为可能。
  中国上古时代遍地开花的农业村落的出现,形成了庞大的稳定的农业群体。在农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中,土地成为首要的目标。同时,定居农业使血缘家族的生存成为规范的常态,财富就是土地和人口,这一观念占据了至上的地位。对于在土地上讨生活的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命之本,土地少的家庭,不仅生活相对困难,而且子女养育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土地相对较多的家庭,生活相对宽裕,而且可能养育较多的子女。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尽量多的土地和生养大量的子女(儿孙满堂),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多子继承与均分家产的传统,使这些土地较多的家庭在几代之后,经过分家析产,平均占有土地的面积也就缩小。
  在农业人口的不断增殖和定居群体的竞争中,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虽然是极其重要的,但会受到种种制约。根据生存的法则,血缘家族的方式逐渐地成为农民生活的主流,而对多子多福的追求,总是不断增大土地的人口压力。土著性和血缘性以及权利的塑造,使多子继承制成为常态。土地、财产不断地被分割,农民总是处于创业的压力和极限生存的困难中。所谓“极限生存”,就是在人口的极度膨胀和土地有限的矛盾中,总是处于维持生计的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人民之所以值得帝国政府关注,是因为他们是天然的交纳赋税者、兵役和劳役提供者,以及潜在的叛乱者。只要人民交纳规定的税收并服役,同时不从事危及秩序的破坏活动,帝国政府就可以宣布完成了天下大治的理想。
  如此一来,作为农业帝国稳定的社会基础,保持其相对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就是最安全、最有效和最值得利用的手段。稳定的土著和血缘,既是农业的品性,也是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直接诉诸于血缘就是最佳途径了。家而族而友朋,乃是帝国大众最可依托的组织,他们总是尽量将自己限定在能够理解和控制的人伦关系网中——他们明白,越过此条界限,一切不仅是陌生的,不可信赖的,而且是得不到帝国政府支持的。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扎根本土,土地是他们的血、稳定的社会群体是他们活动的舞台,只有站稳了这个立场,他们才有机会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络,过上安稳的生活。
  民众的希求是土地的种植、农业的丰收和社会的稳定,“离乡背井”对他们来说,不是迫不得已的经济困难,就是仕宦他乡的迁徙。在这里,基层社会是自足的。商业财富和对政权的投机,是为了寻得最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也是保护自己乡村地位的途径,进而在等级伦序竞争中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耕读传统,出仕与经商都离不开土地,“耕读传家”是其间的主流意识。
  农业文明本身的稳定性追求总是把它导向以往的经验,这几乎是所有的农业文明的特征。在这样的文明中,试图以肯定传统和古典的价值来代替价值的判断。在帝国的传统中,古老的经典被赋以所有的精义。它总希望将新生的事物纳入古老的传统,似乎“日光底下并无新事”。一切的解决方式都蕴含在传统之中,古已有之,古老的经典蕴含了终极的真理,只是需要人们不断释读,所谓经典精神被反复强调,官僚和帝王为首的帝国政府则是这种经典精神的守护者和解释者。
  此种强有力的经典精神被纳入到血缘人伦的基石之上,稳定的社会秩序则总是要求以人伦原则规范个体。这种人伦血缘精神就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据了政治、法律、经济、风俗习惯的核心。然而个体的存在总是承受着生存的压力和对生活方式的探寻,因而出现维持农业稳定的设想以及这种秩序的静态特征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的现象,这种摒弃个人存在的理想总是与现实相背离,但却是调节人伦关系的有力武器。因为它的起点是人伦血缘、道德伦理,是无法选择和逃避的,所以别具贯彻力。个体的地位受到摒弃,成为一套不断在冲突中被掩饰了的道德至上的秩序。
  在这种秩序下,民众依靠血缘结合在一起,血缘就是他们安全(对官僚系统的人格判断和法律权威的疑惑)、信誉和其他社会福利问题的保证。同时,广阔的农业社会又是如此分散,这一世界的最高权威——帝国的君王又是如此遥远、如此神圣,只是写在他们神龛上的明显位置的“天地君亲师”。实际上,他们几乎生生死死都固守在一个封闭的地域,地方长官才是“君”的具体象征。君王既神圣,又陌生,很难贯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在封闭的地缘关系中,他们始终忠于坚固的血缘关系和物质利益群体,坚持血缘关系赋予他们的不可置换的身份地位。在他们所处的身份地位看世界,地方绅士、家族头面人物和地方上的官宦之家,组成了地方同政府的联合体,他们始终忠诚于一种“名分”,一种“关系”,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每一个人永远只不过是特殊关系网中的网点,处理事务也必须依照其特殊的身份坐标采取相应的方式。具体的社会组织、家族血缘群体总是强调服从并对弱势者随意操控。在如此格局下,个人活力和基于自立的人格丰满性受到抑制,却同时又培育了他们在人伦关系的和睦外表下施行各种骗术和伎俩的野心。
  在这种帝国秩序下,社会分化必然大为削弱甚至被掩盖。阶层分化被血缘以及推而广之的人伦道德所置换,整个社会在古老的道德原则下归于和谐,通过家族或准家族的方式得以维系。各阶层的成员,都向至上的道德判断者——官僚体系靠拢,依赖于政权本身的人格品性,各阶层内部活动弱化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本身就是古老的神话,权力同精英分子的结合超越了阶层分化,所有变动都被限定在此逻辑内。整个帝国不可能产生出一个独立的阶层——一切都是合乎传统的、神圣的。特权者和既得利益阶层本身就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享有者。新兴的家族,突然出现的暴发户和没落者都是此种秩序中顺理成章的组成部分。古老的理想依然至高无上,古老的秩序仍然魅力无穷。在等级伦序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化政府,永远处于抽象的道德教条之上,占据着裁断者的位置,神圣而不可侵犯。
  整个帝国根本找不到严格规范化的依据和客观化的物质标准,只能在人格化的规则中寻求社会的静态平衡,在道德化的法律判断中寻求内在的相对公正。“天子圣明,臣罪当诛”一句套语足以喻示其间的况味。
  帝国王朝时代商业的运作本身依靠的也是庞大的人际关系网,而非在空间扩展的契约规范。为此,帝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旦社会的发展突破了帝国控制的限度,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动荡之中。人口的发展不仅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反而仅仅在一定的生产中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以期获得增益,生产效率只是得到些微提高。帝国的治乱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皇帝治下的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二战时,一台名为“ENIAC”的神秘机器引起了IBM的注意。虽然在初次见面时,IBM的高层对这个占据几层楼空间的庞然大物,最大的疑问是“有没有空调散热”,但几周之后,这家公司就开始意识到: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现在流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但有一家公司,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前, 就已经开始在运用这些技术,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对它来说,这些看似时髦的名词其实都只是早已存在的历史
期刊
中国女性大规模进入社交领域,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05 年之前,整个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是科举考试,不管是状元、举人还是秀才,都没有女孩什么事。随着科举考试废除,民国又开始大力推行新式教育, 才让女性的成名成为了可能。  中国现代史上的名媛,有一个共同特点,家世都非常好。最苦的萧红,也是东北小地主家庭。更贫穷的家庭,女孩子是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的。除了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这些名媛大都有过出国经历,
期刊
传统的中国名媛,凭借自己的豪门家世、出众才情周旋在社交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在现代社会的社交界里,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另一个女性群体:女明星。她们的知名度、财富及影响力比传统意义上社交名媛已毫不逊色。不同的是,她们由一套独特的市场选拔机制批量制造出来,对这些没能出生在“豪门”的普通女孩来说,当上明星,过上光鲜亮丽、众星捧月的“名媛”式的生活,已不是个无法企及的梦想。  想成名,早入行  80 年代以
期刊
展示上个世纪美国支离破碎的60 年代  2015年,美国华盛顿,连续三年夺得艾美奖最佳剧集的热门美剧《广告狂人》捐出了部分剧中道具,包括人物造型手稿、复古服饰与配件、主人公所用物品等,成为了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最新藏品。图/东方IC  长达7 季、92 集的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en)》在2015 年正式剧终时,巨大的争论也随之展开了。支持者褒扬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视剧”,各路专家则纷纷
期刊
士阶层的成长,既为帝国提供了广阔的权力基础、深厚的权力资源,造成竞争日益激烈的仕进之路, 同时又形成冗员充斥的官僚体系,成为帝国驯化官僚体系之有利因素。  华夏帝制时代的“士”这一群体,不论其源流多么复杂,有一个背景是可以确认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封建世官世禄体系崩溃,知识、智慧和财富不再是世袭的特权,既有的社会格局被打破。  在贵族与平民的交融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这就是帝国时代“士”
期刊
她们是社交舞台的焦点,她们是一个时代的优雅符号,她们高傲美丽,行走处香风习习,落座时嫣然百媚;她们家世显赫、才艺卓越,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后又多经西方新式教育洗礼。  她们便是被称为“名媛”的群体,这些美在才情、名噪一时的女性大多出身于被称为“名媛学堂”的教会女校,正是这类女校为民国女性打开了接受公共教育的一扇门,让她们登上舞台, 成为时代的宠儿。  花开女校  近代以前的封建中国,倡导女性要遵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与名媛气质最不违和的城市,非巴黎莫属了。前两年有一本书叫《法国名媛的优雅圣经》,就是教女性如何得体地应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关系, 从各种场合的穿着到待人接物的礼数,从布置家居到邻里关系的处理,一句话,虽然你是一个普通的女人,照样可以像名媛一样生活。这本书的作者纳迪娜·德·罗思柴尔德是欧洲著名的罗思柴尔德家族的成员,本身也称得上是名媛了。不过,巴黎作为名媛之都,却与这本书没什么关系, 名
期刊
公元1896 年10 月,前往俄国参加沙皇加冕典礼的李鸿章尚未回国(典礼结束后顺便访问了欧美诸国),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中俄密约》(以下简称《密约》),并公布了《密约》全文,共十二条。其关键内容是:中国允许俄国将西伯里亚铁路延伸至中国境内,“一由俄国海参崴埠续造至中国吉林晖春城,又向西北续至吉林省城止。一由俄国境某城之火车站续造
期刊
一般游人眼里,在美国像石头山公园这样不起眼的景点, 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是知道那儿有一位叱咤风云的“李将军”。  美国南北战争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便是外号叫“李将军” 的罗伯特·李。  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于美国的意义,在美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放在何时,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这是美国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美利坚联盟国”。最初发动战争
期刊
城市高企的房价,让很多人再次生出田园梦。在一个乡下地方,种上几亩田,有一个小屋,养上一群鸡鸭,几只牛羊,晚上有清新的空气和美好的月光,这些成为都市人的梦想。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很多人也这么想。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作家,仿佛一夜之间厌倦了都市生活。那时的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后的缓慢恢复中,城市环境糟糕,生活压力也很大。好在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作家们跑到农村,很容易搞到一片土地,甚至专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