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提高社区医院对心房颤动临床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及有效实施。方法:依据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久暂分为阵发性扣慢型持续性房颤,依据心房波粗细分为粗波型房颤和细波型房颤,依据心室率快慢分为较慢型房颤、快速型房颤及极速型房颠。结果:①阵发性房颤76例(21.2%),其中风心病42例。冠心病28例,其他6例。慢性持续性房颤292例(81.5%),其中153例,冠心病84例,肺心病50例,其他5例。②粗波型房颤138例(38.7%),风心病86例(62.3%),冠心病48例(34.7%),其他4例。细波型房颤220例(61.4%),风心病89例(40.4%),冠心病110例(50.0%),其他24例。③较慢型房颤208例(51.8%),风心病132例,冠心病67例,其他9例;快速型房颤130例(36.3%),风心痛89例,冠心病30例,其他1例;极速型房颤0例。358例中经x线和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房扩大178例,其中粗颤117例(66.0%),左房正常180例中粗颤(28.0%),显著差异(P<0.01)。结论:f波的粗细不宜作为病因诊断的依据,而可能与房颤的时间,左房腔承受的压力和左房病变损害程度有关。
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电图 临床病因诊断
资料与方法
2000~2007年收治心房颤动患者358例,男206例,女152例。年龄25~82岁,平均48岁。临床诊断:风心病176例。冠心病108例,肺心病35例,高心病23例,心肌病3例,其他13例。
方法:①依据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久暂分为阵发性(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和慢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②依据心房波粗、细分为粗波型(f波振幅>lmm)房颤和细波型(f波振幅≤1mm)房颤。③依据心室率快慢分为较慢型房颤(心室率(100次/分),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00~180次/分),及极速型房颤(心室率180次/分)。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资料为计数资料,采用X2方法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阵发性房颤76例(21.2%),其中风心病42例,冠心病28例,其他6例。慢型持续性房颤292例(81.5%),其中风心病153例,冠心病84例,肺心病50例,其他5例。
粗波型房颤138例(38.7%),风心病86例(62.3%),冠心病48例(34.7%),其他4例;细波型房颤220例(61.4%),风心病89例(40.4%),冠心病110例(50.0%),其他24例。
较慢型房颤208例(51.8%),风心病132例,冠心病67例,其他9例;快速型房颤130例(36.3%),风心病89例,冠心病30例,其他21例;极速型房颤0例。
358例中经x线和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房扩大178例,其中粗颤117例(66.0%),左房正常的180例中粗颤50例(28.0%),显著差异(P<0.01)。
讨论
结果显示粗、细f波多见于风心病分别为62.3%、40.4%,本组中冠心病粗、细f波亦占34.7%和50.0%,可见粗波型房颤及细波型房颤在风心病和冠心病中有互交叉情况,故f波的粗细仅供临床参考,而不宜作为病因诊断的依据。f波的大小可能与房颤的时间,左房腔所承受的压力和左房病变损害程度有关,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不同时期,其f波的粗细、频率是变化的,与左房大小并不完全平行。本组中风心病及冠心病多呈较慢型房颤,少部分为快速型,无l例极速型。较慢型房颤多见于老年人及慢型房颤。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房颤,可能与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以及该患者房室传导系统的功能状态、隐匿性传导的情况、自主神经功能等密切相关。极速型房颤多见于伴有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房颤。目前,用于临床的心房颤动心室律控制方法包括:药物复律预防心房颤动并维持窦性心律,经胸电复律并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安置ICD,心房起搏器预防心房颤动和射频导管消融消除心房颤动并恢复窦性心律。
对于我们基层医院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控制其心室率和心律:①休息时心室率<90次/分,患者的自觉状态良好,一般应稍高于窦性心率,以补偿失去心房功能的后果;②合适的最快心室率,一般男性为227-年龄;女性为206-(年龄×0.6);③患者有最好的运动耐量(分级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测试)。但心房颤动的个体化治疗是目前应遵循的治疗原则。对具有血栓栓塞高危病人不管是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治疗,抗凝治疗都是最重要的治疗。对症状较轻,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中获益较少,而承担风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和导管消融的并发症)较大的病人,应选用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相反,对那些症状较重,维持窦性心律的获益较大的病人,应选择控制节律的治疗。
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电图 临床病因诊断
资料与方法
2000~2007年收治心房颤动患者358例,男206例,女152例。年龄25~82岁,平均48岁。临床诊断:风心病176例。冠心病108例,肺心病35例,高心病23例,心肌病3例,其他13例。
方法:①依据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久暂分为阵发性(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和慢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②依据心房波粗、细分为粗波型(f波振幅>lmm)房颤和细波型(f波振幅≤1mm)房颤。③依据心室率快慢分为较慢型房颤(心室率(100次/分),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00~180次/分),及极速型房颤(心室率180次/分)。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资料为计数资料,采用X2方法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阵发性房颤76例(21.2%),其中风心病42例,冠心病28例,其他6例。慢型持续性房颤292例(81.5%),其中风心病153例,冠心病84例,肺心病50例,其他5例。
粗波型房颤138例(38.7%),风心病86例(62.3%),冠心病48例(34.7%),其他4例;细波型房颤220例(61.4%),风心病89例(40.4%),冠心病110例(50.0%),其他24例。
较慢型房颤208例(51.8%),风心病132例,冠心病67例,其他9例;快速型房颤130例(36.3%),风心病89例,冠心病30例,其他21例;极速型房颤0例。
358例中经x线和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房扩大178例,其中粗颤117例(66.0%),左房正常的180例中粗颤50例(28.0%),显著差异(P<0.01)。
讨论
结果显示粗、细f波多见于风心病分别为62.3%、40.4%,本组中冠心病粗、细f波亦占34.7%和50.0%,可见粗波型房颤及细波型房颤在风心病和冠心病中有互交叉情况,故f波的粗细仅供临床参考,而不宜作为病因诊断的依据。f波的大小可能与房颤的时间,左房腔所承受的压力和左房病变损害程度有关,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不同时期,其f波的粗细、频率是变化的,与左房大小并不完全平行。本组中风心病及冠心病多呈较慢型房颤,少部分为快速型,无l例极速型。较慢型房颤多见于老年人及慢型房颤。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房颤,可能与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以及该患者房室传导系统的功能状态、隐匿性传导的情况、自主神经功能等密切相关。极速型房颤多见于伴有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房颤。目前,用于临床的心房颤动心室律控制方法包括:药物复律预防心房颤动并维持窦性心律,经胸电复律并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安置ICD,心房起搏器预防心房颤动和射频导管消融消除心房颤动并恢复窦性心律。
对于我们基层医院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控制其心室率和心律:①休息时心室率<90次/分,患者的自觉状态良好,一般应稍高于窦性心率,以补偿失去心房功能的后果;②合适的最快心室率,一般男性为227-年龄;女性为206-(年龄×0.6);③患者有最好的运动耐量(分级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测试)。但心房颤动的个体化治疗是目前应遵循的治疗原则。对具有血栓栓塞高危病人不管是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治疗,抗凝治疗都是最重要的治疗。对症状较轻,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中获益较少,而承担风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和导管消融的并发症)较大的病人,应选用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相反,对那些症状较重,维持窦性心律的获益较大的病人,应选择控制节律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