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笔者对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多所江苏省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老师。通过调研,对造成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成因
作者简介:丁燕(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周月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生工作规律研究”(项目编号:08SJB880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拓宽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从被调研院校共回收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问卷101份,在校生有效问卷337份。通过调研,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高职生对职业素质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明确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对于什么是职业素质,多数高职生都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自身职业素质与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功的关系也有比较明确的认知。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会看重多方面的因素,在高职生看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但是从很多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换工作的现象中,我们也能发现少数高职生对事业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稳定的意识。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对自我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
笔者发现当前不少高职生欠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服从意识等等,重技能轻职业道德的养成正是当前广大学生所欠缺的。
二、学生转型、适应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够全面、深入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从大学走向社会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如何让他们及早地适应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
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刚进校时都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涉及面广,但不够深入。
根据统计,被调研的97.0%的辅导员或老师表示学生在入学后有许多都进行过职业规划设计,然而真正积极参加过有关职业素质的课程、培训的学生却不足二分之一。如图2所示。
新生刚入学,面临着军训和对新生活的适应,学校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开展更加深
入的入学教育,以至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浮于表面,对所在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认识十分模糊。学生尽管知道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明确,在今后的学习中往往缺乏准确的定位。
三、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体系
学生在进校后往往要参加学院或系部组织的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而这些活动一般都以入学教育、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是学生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学业、职业。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学生只能在老师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学习到一些表面的东西,56.7%的学生表示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的老师,其次是辅导员(23.0%)和学校的管理人员(11.0%)。
此外,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一次两次的规划就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很多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完整、完善的体系。许多应该让学生及早了解的职业教育内容都欠缺了,如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交能力等内容,都只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一带而过,学生无法了解其中的“为什么”、“怎么办”。
四、各种课程、活动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发有限
很多高职院校在举办学生活动时,往往会依托学生组织,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完全放手,以至于学生遇事都要向老师请示。老师过多的指导实际上也是在扼杀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升。在课程、实训中,学生也往往是依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实验或操作,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他们所做的是完成工作,而不是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创造出新的产品。
尽管很多院校都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制只有3年,学生真正投入实践创新活动的时间很短,所以,大部分工作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非依靠独立思考、反复实验来完成项目,有的学生项目甚至过多的由指导老师包办代替。有31.3%左右的学生表示在大学里,自己经常会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但表示偶尔会或不会的学生比例超过了68.7%,如图3 所示。
五、专门的职业教育时间滞后
在调研中,43.6%的老师或辅导员表示其所在高职院校从大一到大三都开设一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但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在大二的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学生顶岗实习之前。而这时,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准备面试上,这时才来进行职业教育的相关指导,为时已晚。
通过其他方式开展的职业教育,如邀请企业来校讲座、工学结合、参观企业等等,只能让学生了解成为职业人应具备的某一方面素养,而不是系统的认识。这样的认知也是比较肤浅的,学生可能会在当时有所体会,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的、系统的引导,这种感悟很快就会消失。
六、职业培训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在调研中,多所高职院校的老师或辅导员表示,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最主要作用的是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
很多高职院校承担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都不是专业出身,一般由从事就业工作的相关老师或班级辅导员担任,有些老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他们的讲课内容往往围绕着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缺乏一些科学的测评体系或专业的观念。一些高职院校往往由辅导员在日常班级活动或主题班会中向学生灌输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为什么重要可能相关的老师自己也知之甚少。
七、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
高职学生往往是在高考中发挥得不够理想,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高考的失利,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迷,缺乏对学习的热情,以至于不少学生对自我的定位比较模糊。与研究生、本科生相比,高职生的求职起点相对要低一些,待遇要求也较低,这很容易造成他们求职心态上的失衡。
55.5%以上的被调研学生表示不能确定或从未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学生在求职时遇到困惑最多的人是求助于同龄的好友,而不是老师、家长或专业咨询机构。
在调研中,43.7%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求职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了解一般,他们认为顺其自然即可,5.0%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求职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表示充分了解并一直努力提高个人职业素质的学生占被调研人数的51.3%左右。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当前学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教育工作者们也应当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面临的新情况,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证,努力寻求新的实践途径。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成因
作者简介:丁燕(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周月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生工作规律研究”(项目编号:08SJB880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拓宽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从被调研院校共回收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问卷101份,在校生有效问卷337份。通过调研,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高职生对职业素质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明确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对于什么是职业素质,多数高职生都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自身职业素质与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功的关系也有比较明确的认知。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会看重多方面的因素,在高职生看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但是从很多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换工作的现象中,我们也能发现少数高职生对事业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稳定的意识。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对自我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
笔者发现当前不少高职生欠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服从意识等等,重技能轻职业道德的养成正是当前广大学生所欠缺的。
二、学生转型、适应期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够全面、深入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从大学走向社会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如何让他们及早地适应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
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刚进校时都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涉及面广,但不够深入。
根据统计,被调研的97.0%的辅导员或老师表示学生在入学后有许多都进行过职业规划设计,然而真正积极参加过有关职业素质的课程、培训的学生却不足二分之一。如图2所示。
新生刚入学,面临着军训和对新生活的适应,学校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开展更加深
入的入学教育,以至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浮于表面,对所在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认识十分模糊。学生尽管知道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明确,在今后的学习中往往缺乏准确的定位。
三、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体系
学生在进校后往往要参加学院或系部组织的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而这些活动一般都以入学教育、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是学生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学业、职业。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学生只能在老师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学习到一些表面的东西,56.7%的学生表示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的老师,其次是辅导员(23.0%)和学校的管理人员(11.0%)。
此外,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一次两次的规划就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很多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完整、完善的体系。许多应该让学生及早了解的职业教育内容都欠缺了,如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交能力等内容,都只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一带而过,学生无法了解其中的“为什么”、“怎么办”。
四、各种课程、活动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发有限
很多高职院校在举办学生活动时,往往会依托学生组织,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完全放手,以至于学生遇事都要向老师请示。老师过多的指导实际上也是在扼杀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升。在课程、实训中,学生也往往是依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实验或操作,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他们所做的是完成工作,而不是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创造出新的产品。
尽管很多院校都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制只有3年,学生真正投入实践创新活动的时间很短,所以,大部分工作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并非依靠独立思考、反复实验来完成项目,有的学生项目甚至过多的由指导老师包办代替。有31.3%左右的学生表示在大学里,自己经常会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但表示偶尔会或不会的学生比例超过了68.7%,如图3 所示。
五、专门的职业教育时间滞后
在调研中,43.6%的老师或辅导员表示其所在高职院校从大一到大三都开设一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但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在大二的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学生顶岗实习之前。而这时,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准备面试上,这时才来进行职业教育的相关指导,为时已晚。
通过其他方式开展的职业教育,如邀请企业来校讲座、工学结合、参观企业等等,只能让学生了解成为职业人应具备的某一方面素养,而不是系统的认识。这样的认知也是比较肤浅的,学生可能会在当时有所体会,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的、系统的引导,这种感悟很快就会消失。
六、职业培训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在调研中,多所高职院校的老师或辅导员表示,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最主要作用的是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
很多高职院校承担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都不是专业出身,一般由从事就业工作的相关老师或班级辅导员担任,有些老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他们的讲课内容往往围绕着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缺乏一些科学的测评体系或专业的观念。一些高职院校往往由辅导员在日常班级活动或主题班会中向学生灌输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为什么重要可能相关的老师自己也知之甚少。
七、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
高职学生往往是在高考中发挥得不够理想,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高考的失利,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迷,缺乏对学习的热情,以至于不少学生对自我的定位比较模糊。与研究生、本科生相比,高职生的求职起点相对要低一些,待遇要求也较低,这很容易造成他们求职心态上的失衡。
55.5%以上的被调研学生表示不能确定或从未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学生在求职时遇到困惑最多的人是求助于同龄的好友,而不是老师、家长或专业咨询机构。
在调研中,43.7%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求职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了解一般,他们认为顺其自然即可,5.0%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求职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表示充分了解并一直努力提高个人职业素质的学生占被调研人数的51.3%左右。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当前学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教育工作者们也应当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面临的新情况,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证,努力寻求新的实践途径。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