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ei413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更是开宗明义:作文如同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一样,是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情绪显示,“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作者内心积淀的自然凸现,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交流情感的方式。
  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然而现在的许多作文教学,或多或少地违背了这一作文实质。主要表现在:
  一、作文教学的唯考观念
  许多教师为了应付种种考试,忽视了作文教学的价值。认为写是为了考,考就需要写。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一味地让学生多写多练,让学生一味处于被动地位,造成学生的压抑心态。学生作文,不是抒写真情实感,而是应付考试,生扯硬套;不是观察、思考、发现美,而是脱离生活,搜索枯肠,使作文训练失去了当代青少年的灵性。
  二、作文训练的唯题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命题形式,把学生禁锢在课本和课桌上。而学生完成的习作犹如自来水,千家万户一个样,平淡无味。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甚至形成学生迎合某些语言。
  三、作文程序的僵化模式
  即,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显然,这种程式忽略了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势必造成了“三无”的严重后果:教师教学无特性,学生作文无特色,最终学生无能力。现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作文教学找准了突破口,就是强化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为此,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去努力:
  (一)贴近生活,培养情感,说出真话。“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说:“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就,操持自己,这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因此,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投身于现实生活,寻找作文的原材料。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科技实验等,先动手做,再用手写。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认知生活的能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去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憎。鲁迅在《作文“秘诀”》中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也是作文教学必须提倡的方向。
  (二)少作“限定”,因材施教,启发第一。作文训练全程中,应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命题时,少作“限定”,多给“自由”。诸如情境作文、趣味作文、想象作文、一材多体式作文等,鼓励学生显现个性,活跃精神境界。
  命题作文,从写文章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来看是不尽合理的,但从训练的角度来看是必要的。因此,命题作文时,题材可丰富些,方式可灵活些,时间可宽裕些。指导时,要分别程度,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与激趣。对优秀学生,稍加点拨,让他们放手去写;对中等生,指导写作规范,有的放矢地解决习作中的问题;对后进生,多给辅导,多激励,发现闪光点多表扬,促使他们产生兴趣。苏堆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作文来了兴趣,还愁能力不会提高吗?
  (三)多作“素描”,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无成法可依,但有规律可循”。整个中学阶段的写作训练,从记叙文、说明文到议论文,每一学年、每一学期乃至每个学期的某一阶段,仍应步步按要求去训练。因为好文章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只有以简单的、低层次的写作训练作为基础,学生才会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因此,单项训练很有必要。
  单项训练,包括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口头造句、复述课文、课前一分钟讲演、新闻时事综述等属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有选词写话、缩写文章、看图作文、片断描写、写日记、周记、书信等。
  在实施时,单项训练是为整体写作服务的。一要有目的,每次练习只重点训练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兼顾其他;二要有系统,由浅入深,使学生有“渐进”的台阶,克服畏难情绪;三要多练,同一要求,反复换题训练,务必使学生达到要求;四要教师躬亲示范,写下水作文,借以指导学生作文。
其他文献
最近,新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骑着新车走在路上,一辆辆自行车被我抛在身后,感觉特爽。可骑的时间一长,在路上就遇到了不少电动车,本来我在前面的,可有些电动车很快就超过了我,把我抛在了身后。虽然,我将车速调到了最快,可是跟人家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远,看着人家远去的背影,心里好郁闷。  晚上,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我超过自行车的时候感觉就特爽呢?为什么我被摩托车超过的时候却毫无感觉呢?但为什么我被电动自行
期刊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处理好了,学生就会如春起之苗,节节向上;处理不好,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就可能被扼杀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不愿意写,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三是怎么写。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到第三个问
期刊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强。因此,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复习是增强旧知识记忆”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时,只注重“知识的再现”,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又一遍,大搞题海战术,强调学生抱着ABCD不放,致使学生厌学,思维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新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励
期刊
师:古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节课伴着这首同学们都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我们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布置同学们预习,就文中有关描写王熙凤的内容,讨论评点王熙凤,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小组要拿出最精彩的发言。(学生小组交流,6分钟左右。)  师:交流时我们先说你要分析的是哪一部分,再说出你的讨论结果,进行评点。  生1:王熙凤刚进门时黛玉的心理描写
期刊
中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形象知识认知过渡到抽象理论知识认知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高考作为高校选择人才的方式,使得中学教育的作用与日俱增。而近几年减负风气的热吹,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提高中学教学有效性,是目前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作为城市中学,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由于自身优越的先天条件,使得这一改革得以很好的落实并最终变为现实。但是,作为农村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的发展等级中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所创新”,并制定了“凡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方,我们都应给予重视和鼓励”的评分标准。面对这一规定,决不能麻痹大意甚至是熟视无睹。记得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期刊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次的技术和社会进步,都会带来一批新的词汇,像原本属于股市术语的“牛市”“熊市”“套牢”,属于电脑术语的“软件”“硬件”等词汇,早已超出行业的界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语。互联网的应用,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网络语言、“快餐语言”应运而生。这些语言,更多的是倾向于通俗的口语,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影响身心健康的口语。如果不加以引导,往往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不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强烈的反思性,也有着深刻的前瞻性,对当今语文教育界仍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这不仅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也契合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走生活化教育之路
期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说的是创作要入乎内出乎外,其实文本的解读何尝不是如此。如何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一直在思考,却没有深刻的感悟,许多是老生常谈,在此只谈个人的粗浅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呢?  简单地说:阅读中,走进文本是读者看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