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银匠的老婆又小产了,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小产。高夫人的身体并无大恙,第三天就下床干活了,但一丝愁意还是从他们夫妻的脸上流露出来。邻居甚至听出高银匠敲打银器的“当当”声也有些凌乱,失去了往日的节奏感。
高银匠并非本地人,他究竟是打哪里来的谁也不清楚。既不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也不是逃荒而来的河南人口音。当年他来此地时,除了扛着一个大行李,还随身携带个精致的木提箱,提箱里面是全套银匠工具。高银匠靠他的银匠手艺,很快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娶了房东的女儿为妻。
本想妻子很快会生儿育女,落地生根,没想到成亲八年间,妻子一次次怀孕,又一次次小产。他很担心自己这辈子会断绝子嗣,那样,他的银匠手艺就没有后人可传了。
有一天,银匠老婆的表妹从松花江北岸捎来口信,说他们那儿有户人家媳妇死了,撇下七个月大的男孩无人喂养,打算送人。银匠两口子得知后,决定前去收养那个孩子。
高银匠赶着马车,车上带着一床印花大棉被,兴冲冲地去接孩子。虽然隔着一条江,好在是冬季里不用绕远,抄近路从江面就能过去,几十里的路两个时辰就到了。表妹带着银匠走进那户人家,那是有着宽敞院落的大家庭。进屋后,只见炕头躺着一个瘦瘦的小孩子,旁边还坐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姑娘。经过一番商议,立下字据。银匠从怀里掏出一锭25两的银子,放在炕上,又和孩子的父亲按下了红指印,这孩子就是高银匠的儿子了。银匠展开大棉被,把小孩包裹好,刚要抱走,旁边的小姑娘突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女孩的表现令在场的人都很意外,原本没怎么悲伤的生父,也流下了眼泪。他一把抱过女孩,对银匠说,把丫头也收养了吧,把小子送养是迫不得已,别让他们姐弟再分离了。
年近四十的高银匠有了一双儿女,两口子视儿女如己出,高银匠似乎是加满油的马达,敲打银器的当当声响得更加密集热烈。小女孩从不哭闹,可被他叫作“银锁”的男孩却让两口子颇费了一番心思。孩子和他们两口子如亲生的一样亲近,银匠两口子感到有了奔头,很幸福。
一双儿女在银匠两口子的精心养育下渐渐长大。儿子会走路后,天天跑到银匠工作的里间屋子,一呆就是半天,他不哭不闹,很喜欢看父亲干活。银匠把一块银料放进一个小锅,在炭火炉上加热,一会儿银子就化成了银浆,银浆倒进模具,形成长条形,再经银匠锤打成手镯形状,再用錾刻刀在手镯上錾刻出“凤凰戏牡丹”,或者“喜鹊登梅”等图案,一个精美的手镯就完成了。一块不大的银子经银匠的巧手,就像变戏法一样变出小巧的发簪、戒指、耳环等精美饰品。他做的首饰样式独特,图案精美,是当地人从未见过的,主顾对他的手艺都赞不绝口。偶尔也有来加工金饰品的主顾,银匠一般会当面加工制作,让主顾看着怎样把黄金原料变成女人们爱不释手的精美饰品。
银锁对父亲的手艺很佩服,他天天围着父亲转,耳濡目染,5岁的时候,对银匠的工作程序就了如指掌。银匠正干活,刚要伸手,他能准确地把錾刻刀等工具递到父亲手上,来加工金银首饰的顾客都亲切地称呼他小银匠。
小银匠银锁6岁那年,从外地传过来消息,说皇帝被推翻了。老百姓不关心这些,日子还得照旧过。有一天夜晚,银匠趁两个孩子睡下了,悄悄和老婆商量,他要出一趟远门,估摸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嘱咐老婆带好孩子,安心在家等他。趁着夜色,银匠两口子来到厨房,只见银匠三下两下就把土灶台扒开了,把家里仅有的50两银子和60块银元藏进去,又重新把灶台砌好,然后用黄泥抹平。忙完了,两口子一转身,发现儿子躲在门后。很显然,这一切儿子全看在眼里,银匠把儿子叫过来,郑重地和他说:“银锁,不管别人怎么问你,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出灶台里藏有银子,那是咱全家的养命钱啊!”
老银匠走后,家里没有了进项,日子过得更加节俭,娘儿仨深居简出,数着日子等待银匠的归来,每天晚上天刚一擦黑就熄灯睡觉。
有一天夜晚,娘儿仨正在熟睡,从头顶而来的一股寒气,把银匠老婆从睡梦中惊醒。还没等她翻身起来,一个男人的大手就按住了她的肩膀。那人用粗重的嗓音命令道:“别动,否则别怪我手狠!”
银匠老婆彻底清醒了,借着月光,她看到面前站着两个男人,他们戴着狗皮帽子,手里拿着钢刀,门口还有一个矮个男人在望风。
銀匠老婆见势不妙,赶忙说:“好汉,你们要什么随便拿。”
按住她肩膀的那个男人把刀向她面前晃了晃,嘿嘿一笑:“我拿你那些破烂有何用?告诉我银子藏哪儿了?不说,别怪我不客气!”说着他把银匠老婆拉起来,几下就把她绑个结结实实。
这样一闹,两个孩子也惊醒了,他们看着妈妈被捆绑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领头那个男人拉过银锁,把他按在炕沿上,一手扯着他脖后的小辫,一手把钢刀按在孩子脖子上,厉声喝问:“银子在哪儿?不说杀了你!”
银匠老婆想,这下完了,半生积蓄泡汤了,她闭上了眼睛。可银锁并没被吓哭,他口气坚定地说:“我家银子都让我爹拿走了。”土匪连问三遍,孩子都这样回答。孩子的话,土匪们信以为真,他们只好摘下银匠老婆手腕上的一对银手镯,悻悻地离开了。
日月如梭,一晃儿女们都长大了。女儿18岁那年,嫁给了邻村的一个青年。高银匠按乡规民约陪送女儿两套被褥,还亲手给女儿制作了一个金簪。金簪的形状是一个玫瑰花枝,玫瑰的花瓣层次分明,两片衬托的叶片脉络清晰,整个金簪金光闪闪,熠熠生辉。银匠的女儿戴在头上,显得高贵典雅,引得四邻的女人们发出一片“啧啧”声。见多识广的说书人王先生呵呵一笑,煞有介事地说:“这种工艺非常人所能掌握,只有皇宫里的工匠才能做得出来,那是用一种繁琐独特的嫘丝工艺制作而成。”
人们这才有些明白高银匠的神秘出身。
选自《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