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匠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银匠的老婆又小产了,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小产。高夫人的身体并无大恙,第三天就下床干活了,但一丝愁意还是从他们夫妻的脸上流露出来。邻居甚至听出高银匠敲打银器的“当当”声也有些凌乱,失去了往日的节奏感。
  高银匠并非本地人,他究竟是打哪里来的谁也不清楚。既不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也不是逃荒而来的河南人口音。当年他来此地时,除了扛着一个大行李,还随身携带个精致的木提箱,提箱里面是全套银匠工具。高银匠靠他的银匠手艺,很快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娶了房东的女儿为妻。
  本想妻子很快会生儿育女,落地生根,没想到成亲八年间,妻子一次次怀孕,又一次次小产。他很担心自己这辈子会断绝子嗣,那样,他的银匠手艺就没有后人可传了。
  有一天,银匠老婆的表妹从松花江北岸捎来口信,说他们那儿有户人家媳妇死了,撇下七个月大的男孩无人喂养,打算送人。银匠两口子得知后,决定前去收养那个孩子。
  高银匠赶着马车,车上带着一床印花大棉被,兴冲冲地去接孩子。虽然隔着一条江,好在是冬季里不用绕远,抄近路从江面就能过去,几十里的路两个时辰就到了。表妹带着银匠走进那户人家,那是有着宽敞院落的大家庭。进屋后,只见炕头躺着一个瘦瘦的小孩子,旁边还坐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姑娘。经过一番商议,立下字据。银匠从怀里掏出一锭25两的银子,放在炕上,又和孩子的父亲按下了红指印,这孩子就是高银匠的儿子了。银匠展开大棉被,把小孩包裹好,刚要抱走,旁边的小姑娘突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女孩的表现令在场的人都很意外,原本没怎么悲伤的生父,也流下了眼泪。他一把抱过女孩,对银匠说,把丫头也收养了吧,把小子送养是迫不得已,别让他们姐弟再分离了。
  年近四十的高银匠有了一双儿女,两口子视儿女如己出,高银匠似乎是加满油的马达,敲打银器的当当声响得更加密集热烈。小女孩从不哭闹,可被他叫作“银锁”的男孩却让两口子颇费了一番心思。孩子和他们两口子如亲生的一样亲近,银匠两口子感到有了奔头,很幸福。
  一双儿女在银匠两口子的精心养育下渐渐长大。儿子会走路后,天天跑到银匠工作的里间屋子,一呆就是半天,他不哭不闹,很喜欢看父亲干活。银匠把一块银料放进一个小锅,在炭火炉上加热,一会儿银子就化成了银浆,银浆倒进模具,形成长条形,再经银匠锤打成手镯形状,再用錾刻刀在手镯上錾刻出“凤凰戏牡丹”,或者“喜鹊登梅”等图案,一个精美的手镯就完成了。一块不大的银子经银匠的巧手,就像变戏法一样变出小巧的发簪、戒指、耳环等精美饰品。他做的首饰样式独特,图案精美,是当地人从未见过的,主顾对他的手艺都赞不绝口。偶尔也有来加工金饰品的主顾,银匠一般会当面加工制作,让主顾看着怎样把黄金原料变成女人们爱不释手的精美饰品。
  银锁对父亲的手艺很佩服,他天天围着父亲转,耳濡目染,5岁的时候,对银匠的工作程序就了如指掌。银匠正干活,刚要伸手,他能准确地把錾刻刀等工具递到父亲手上,来加工金银首饰的顾客都亲切地称呼他小银匠。
  小银匠银锁6岁那年,从外地传过来消息,说皇帝被推翻了。老百姓不关心这些,日子还得照旧过。有一天夜晚,银匠趁两个孩子睡下了,悄悄和老婆商量,他要出一趟远门,估摸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嘱咐老婆带好孩子,安心在家等他。趁着夜色,银匠两口子来到厨房,只见银匠三下两下就把土灶台扒开了,把家里仅有的50两银子和60块银元藏进去,又重新把灶台砌好,然后用黄泥抹平。忙完了,两口子一转身,发现儿子躲在门后。很显然,这一切儿子全看在眼里,银匠把儿子叫过来,郑重地和他说:“银锁,不管别人怎么问你,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出灶台里藏有银子,那是咱全家的养命钱啊!”
  老银匠走后,家里没有了进项,日子过得更加节俭,娘儿仨深居简出,数着日子等待银匠的归来,每天晚上天刚一擦黑就熄灯睡觉。
  有一天夜晚,娘儿仨正在熟睡,从头顶而来的一股寒气,把银匠老婆从睡梦中惊醒。还没等她翻身起来,一个男人的大手就按住了她的肩膀。那人用粗重的嗓音命令道:“别动,否则别怪我手狠!”
  银匠老婆彻底清醒了,借着月光,她看到面前站着两个男人,他们戴着狗皮帽子,手里拿着钢刀,门口还有一个矮个男人在望风。
  銀匠老婆见势不妙,赶忙说:“好汉,你们要什么随便拿。”
  按住她肩膀的那个男人把刀向她面前晃了晃,嘿嘿一笑:“我拿你那些破烂有何用?告诉我银子藏哪儿了?不说,别怪我不客气!”说着他把银匠老婆拉起来,几下就把她绑个结结实实。
  这样一闹,两个孩子也惊醒了,他们看着妈妈被捆绑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领头那个男人拉过银锁,把他按在炕沿上,一手扯着他脖后的小辫,一手把钢刀按在孩子脖子上,厉声喝问:“银子在哪儿?不说杀了你!”
  银匠老婆想,这下完了,半生积蓄泡汤了,她闭上了眼睛。可银锁并没被吓哭,他口气坚定地说:“我家银子都让我爹拿走了。”土匪连问三遍,孩子都这样回答。孩子的话,土匪们信以为真,他们只好摘下银匠老婆手腕上的一对银手镯,悻悻地离开了。
  日月如梭,一晃儿女们都长大了。女儿18岁那年,嫁给了邻村的一个青年。高银匠按乡规民约陪送女儿两套被褥,还亲手给女儿制作了一个金簪。金簪的形状是一个玫瑰花枝,玫瑰的花瓣层次分明,两片衬托的叶片脉络清晰,整个金簪金光闪闪,熠熠生辉。银匠的女儿戴在头上,显得高贵典雅,引得四邻的女人们发出一片“啧啧”声。见多识广的说书人王先生呵呵一笑,煞有介事地说:“这种工艺非常人所能掌握,只有皇宫里的工匠才能做得出来,那是用一种繁琐独特的嫘丝工艺制作而成。”
  人们这才有些明白高银匠的神秘出身。
  选自《民间故事》
其他文献
北宋仁宗年间,宋辽两国互争疆土,交兵不断,民不聊生。上自文武官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这年,边关告急,辽军再次来犯。多年征战,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文武大臣欲谏仁宗休战议和,但又深知仁宗争强好胜的秉性,故欲言又止。  仁宗召栋梁之臣包拯后花园议事。仁宗曰:“辽军犯境,包卿家有何退敌良策?”  包拯跪地曰:“请陛下恕罪,老臣尚无退敌之法。”  仁宗怒而曰:“大胆!你等大臣在朝为官
期刊
自流井因有能自动喷出盐水的井而得名,也因盛产井盐而富甲一方。  民国三十年间,四川各地许多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纷纷涌入“富庶甲于蜀中”的自流井来讨生活。这些人中有本钱的做点小买卖,更多的只能到盐场做工,靠下苦力来养活一家老小。  其中有个叫张大富的青年,母亲早亡,跟着父亲张德逃难到此,暂时在一间破庙里栖身。父子二人一个病体缠身,一个身形瘦弱,到盐场找活,老板嫌弃不要,想做生意又没有钱,眼看
期刊
郑成功在镇江一战大败清军,江南大震,南京城内的守军兵力薄弱,士气低落,周边各府县投靠郑成功的络绎不绝。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帝一度惊慌失措打算避避风头,遭到母亲一顿大骂,顺治帝一气之下拔剑将自己的御座砍成几块,誓要将郑成功斩落马下。冷静下来后,顺治帝命令安南将军达素、固山额真索洪等人率领一万多八旗兵从北京南下支援,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南京的守军还得靠自己。  对郑军而言形势是一片大好,郑成功手下的得力
期刊
画神李海英最擅画鸟,但他画鸟的作品却极少流传下来。  李海英年轻时,周游全国,遍访名师,决心以画救国,很快成为一代名家。这时期,李海英画的多是花草,色彩鲜明,十分灿烂。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李海英明显颓废了,闭门不出,很少作画,偶有所作,全是画鸟,色彩沉重,且一律不画眼睛,让人说不出的压抑。人问何故,他说,世界乱,鸟不忍看。  但李海英的名声却更大了,找他求画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托关系找熟人,李海英
期刊
一  在死亡之海罗布泊湖心附近,矗立着大大小小13块碑,其中有一块样子极为特别:大理石的碑身上雕刻着一只羊,羊头高高扬起。因为没有名字,所以大家就不约而同地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羊碑。  2006年5月2日,一支来自海滨城市青岛的探险队悄悄开进了罗布泊。作为随队的记者兼队员,我有幸参加了此次为期10天的徒步穿越罗布泊的探险活动。为我们担任向导的是新疆当地两位大腕级的人物:新疆国际旅行社的老总王威和副
期刊
光绪皇帝登基后,英姿勃发,不忍国况愈下,愤于洋虏逞威,决心重振朝纲。在珍妃和老师翁同龢先生的扶助下,与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来往甚密,试图变法图强。为了一扫清宫遗风,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位文武兼济的政治家,光绪帝决心拜武林高手为师。这天,他在养心殿同翁同龢老师谈及此事,翁同龢缓缓答道:“中国是武术之乡,拳法各有千秋,但是最近兴起一种拳术,叫做八卦掌,这种拳术所有技法都用掌进行,脚踩八卦,手捧太极,
期刊
祸起洋人当  “德亨当”是永春城典当行中的翘楚。老东家经营有方,伙计们遵守规矩,开张三十多年,拆当、收当、管当、赎当,从没出现过半点儿差池。然而,自打与洋人做了那桩买卖后,“德亨当”就彻底乱了套。  那晚,“德亨当”打烊多时,忽有敲门声响起。老管家开门一看,门口停了一队车马,打头的是两个洋人,嘴里说着外国话,老管家听了半天一句没听懂,只得把略懂洋文的老东家董和请了出来。  洋人又是一阵连说带比画,
期刊
夜空湛蓝。  遥远的苍穹之下,月儿弯弯,像一个被小孩啃去一口的薄饼。那花,那树,那河边的渔火,雾蒙蒙的,若隐若现,阒然无声。  康无逸坐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默默地想着下午发生的事情。  他对父亲康应魁收购渭河客商棉花这件事实在想不通,一百个想不通!莫非脑子有了毛病?不然,父亲咋会睁着眼睛跳火坑呢?这一下康家要损失二百两银子哩。  夏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市场同样如此。十天前,一包棉花还是五两银子,
期刊
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爱好广泛,不但请人教她琴棋书画,还养了一帮湖州妇人教她蚕织。慈禧日理万机,闲工夫不多。她学了一阵书法、国画后,兴致下去了,干脆找人代笔,版权仍归自己。蚕织练了一段时间,慈禧觉得手累,最终师傅在干,徒弟在看。于是休息时,慈禧主动和湖州妇人唠嗑聊天,借机搞调查研究,访民间疾苦。  内务府官员早料到慈禧会来这一手,于是在妇人进宫前,专门组织唠嗑培训。重点科目有两条:一是要学会表扬太后。
期刊
再过半年,县太爷曹建就要告老还乡,回老家颐养天年了。  这么多年,他异地为官,从未给家乡父老做过什么,坦白地说,芝麻大的贡献也没有,如果将来卷铺盖回老家了,乡亲们会怎样看待自己?不说给自己难堪,假如他们不搭理自己,那该有多尴尬?曹建这么一琢磨,便想趁自己现在还在位上,手里多少有点权力,给老家的人做点事。有了这个想法后,曹建立马又作难了。他为官多年,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手里并没多少积蓄。俗话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