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眼下在和硕随着那音克乡从山上搬迁下来的280户牧民们的定居,搬迁点高新节水滴灌设施、居民点房屋、人均10亩耕地、一户一座暖圈、一户一座小拱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让和硕县的定居牧民们看到了离他们越来越近的“小康”生活图景。
为把“安居富民兴牧”这一涉及千家万户民生的德政工程落到实处,和硕县在推进牧民定居点建设中坚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由政府委托设计单位规划设计,正规单位整体施工建设,乡村组织集中搬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力求一次到位”,生活设施、生产设施和社会服务都做到可以“搬下来就能住,定居就能生产。勤劳就能致富”。
同时,把牧民搬迁和“安居富民”工程紧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关键——转变牧民思想观念,加快从传统牧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提高牧民生产劳动技能,使牧民增收致富驶入快车道。
目前,已搬迁出的280户1177名牧民群众实现了从住蒙古包到住抗震安居房,从马背传书到手机通讯,从听收音机到看上大彩电,从烧牛粪到用上太阳能、电炉,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归的历史性巨变。
昔日游牧生活饱受艰辛
回忆起定居之前的游牧生活,和硕县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52岁的巴特尔和妻子布鲁盖仍然是记忆犹新。“在草原放牧的生活,在歌曲里唱出来是很美的,可是其中的苦只有我们牧民才知道。从我能记事算起,和牛羊一起转场几十年了,夏天在水坑里舀水喝,冬天下雪了,就喝雪水,根本没有电,生病也得挺着。”
“跟着牛羊过生活,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买东西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孩子无法上学,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在追逐牧草、追逐生活的历程中,他们饱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牧民居住相对分散,恶劣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只能靠天吃饭,永远逃脱不了“丰年脱贫、灾年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的怪圈,牲畜也是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的恶性循环。同时,摆在这些人面前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信息交流难、兴办公益事业难也是久而未决的“大难题”。
让巴特尔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大难题”在政府的倾力关注下,竟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得到了彻底解决。
下山定居从忑忐到欢喜
虽然游牧生活苦,但毕竟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猛然知道要搬迁时,巴特尔一家人还是心里打起了小鼓。“我们一辈子除了放牧,什么也不会,下山来干什么呀?种地,我们从来没有种过地,那地能听我们使唤吗?”
可是,2008年,当他和妻子来看和硕县政府给他们盖好的新“家”时,他们马上就决定了——搬。
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政府给他们盖的房子是那样地宽敞明亮,就连地板砖、天花板都铺好了,电视、自来水、沼气池也都一应俱全,拿着钥匙搬进来就能住。最让他们感动的是,政府连暖圈和小拱棚都给搞好了,地也平整好了,还有工作人员在等着给他们教授滴灌技术。合算下来,政府给每~家搬迁牧民的投入达到了12万元。
“这么实心实意的,政府图什么呢?不就是盼着我们牧民也能过上好日子吗?我们不能不识好歹。”巴特尔说话很直爽。
就这样,巴特尔一家成了首批搬迁牧民。
“刚下来时,也有不适应,因为山上凉爽。牧民们在山下觉得太热。”巴特尔说。但是,这点小困难对于吃惯了苦的牧民来说,很容易忍受。
巴特尔一家分的40亩地,在2008年当年就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上了打瓜,收入当年就达到了1.2万元。离县城近了,他和妻子还利用农闲时间去打工,一天也能挣六七十元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的他们,高兴地计划起来了未来的生活。
2009年,技术熟练了,他家的打瓜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这时,技术人员又来教他们种葡萄。
“这个时候,我没有犹豫,政府让种啥我种啥。为啥,政府让干的都是为我们日子越过越好的事嘛。”
他算了一笔账,去年种下的葡萄苗成活率达到了95%,现在套种的打瓜可以把葡萄养住,等到明年开始收葡萄了,成本就小了,但是收入却会一年一年地增加,因为随着葡萄的生长,产量会一年更比一年高。而小拱棚一年也可以为这个家庭带来六七干元的收入。
“我已经计划好了,政府搞畜牧品种改良,一头奶牛给补贴3000元,明年我要养几头奶牛,到时又是一个‘钱袋子’。”
笔者跟他开玩笑,“现在要是让你再回到山上过游牧生活,你去吗?”
“当然不去了,现在日子这么好,那些还没有搬下来的牧民们,都在盼着早点搬下来呢,我怎么可能再搬回去呢?”巴特尔声音响响地回答道。建起全疆第一个蒙古族拱棚蔬菜专业村
“我们搬迁牧民,打心眼里觉得,党的恩情比海深。”搬迁牧民早日克太说。
在各个牧民定居点,记者看到最多的是农牧民群众的笑脸,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谈。
一期工程的成功激发了牧民们搬迁的积极性,随后,二期工程自2008年10月实施至20lO年1月开始搬迁,开发土地10000亩,配套建设抗震安居房200套,安置牧民200户860人。
为了实现“搬下来,留得住,富起来”的目的,和硕县积极引导搬迁牧民发展多种经营,春季种植拱棚,发展庭院经济,建起了全疆第一个蒙古族拱棚蔬菜专业村,推广无公害品牌,户均收入达2500元;夏季种植打瓜,套种葡萄,目前已种植葡萄3100亩,人均10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再过几年,人均收入将排名到全县前列;秋季利用农闲,分批组织牧民外出打工。组织一期搬迁点30余人承包附近芳香科技公司的葡萄种植管理;组织二期搬迁点牧民与附近的宏景清真食品公司签订季节性用工协议。积极联系周边乡村、24团、26团种植户,组织牧民采摘棉花、番茄、辣椒,一年人均增收2125元。冬季建设暖圈,利用番茄渣、甜菜渣、葡萄渣等发展牛羊育肥,预计今年可育肥牛羊1200头(只),让搬下来的牧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和硕县紧紧抓住新一轮河北援疆的重大机遇,全力与张家口市合作,全面做好工作,牧民搬迁工作再上新台阶。
政府助力促牧民变农民
乃仁克尔乡副乡长才登巴告诉记者,刚搬迁下来时,为了实现牧民的自然过渡,和硕县就开始有计划地引导部分富余劳动力到非农公司打工,采用以干代培的形式,目的就是给此次搬迁的每户牧民家庭培养一个技术员。同时,从附近团场聘请了4名农业技术员,从播种到采收,定期为牧民进行技术指导。据技术员潘海林介绍,他们每星期对每一家的作物进行一次会诊,然后提出近期技术管理计划,并督促牧民采取相关措施。
为了保证牧民当年就有收人,那音克乡政府采取了统一机耕、统一拖肥、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农业生产的牧民来看成效显著。
笔者看到,这些从“牧民”转变过来的“农民”已经很“惬意”地在享受他们的“新生活”了。饭桌上也是几个菜一个汤,慢慢吃、慢慢品。很多人家安装了太阳能,每天干完活回来就可以洗个热水澡。
有什么事,他们也不再骑马通知,而是操起手边的电话、手机,两分钟就完事。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看影碟也是家常便饭。年轻人则更潇洒,夏夜里常常约上几个人就到县城里去K歌、跳舞。
牧民西孟开说:“我以前偶尔下一次山,跟别人都没法交流,因为我们啥都不知道。现在呢,我们天天看几十个频道,国外的、国内的啥事都知道,跟城里人交流好得很哪。”
为把“安居富民兴牧”这一涉及千家万户民生的德政工程落到实处,和硕县在推进牧民定居点建设中坚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由政府委托设计单位规划设计,正规单位整体施工建设,乡村组织集中搬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力求一次到位”,生活设施、生产设施和社会服务都做到可以“搬下来就能住,定居就能生产。勤劳就能致富”。
同时,把牧民搬迁和“安居富民”工程紧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关键——转变牧民思想观念,加快从传统牧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变,提高牧民生产劳动技能,使牧民增收致富驶入快车道。
目前,已搬迁出的280户1177名牧民群众实现了从住蒙古包到住抗震安居房,从马背传书到手机通讯,从听收音机到看上大彩电,从烧牛粪到用上太阳能、电炉,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归的历史性巨变。
昔日游牧生活饱受艰辛
回忆起定居之前的游牧生活,和硕县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52岁的巴特尔和妻子布鲁盖仍然是记忆犹新。“在草原放牧的生活,在歌曲里唱出来是很美的,可是其中的苦只有我们牧民才知道。从我能记事算起,和牛羊一起转场几十年了,夏天在水坑里舀水喝,冬天下雪了,就喝雪水,根本没有电,生病也得挺着。”
“跟着牛羊过生活,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买东西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孩子无法上学,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在追逐牧草、追逐生活的历程中,他们饱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牧民居住相对分散,恶劣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只能靠天吃饭,永远逃脱不了“丰年脱贫、灾年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的怪圈,牲畜也是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大灾大损失,小灾小损失的恶性循环。同时,摆在这些人面前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信息交流难、兴办公益事业难也是久而未决的“大难题”。
让巴特尔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大难题”在政府的倾力关注下,竟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得到了彻底解决。
下山定居从忑忐到欢喜
虽然游牧生活苦,但毕竟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猛然知道要搬迁时,巴特尔一家人还是心里打起了小鼓。“我们一辈子除了放牧,什么也不会,下山来干什么呀?种地,我们从来没有种过地,那地能听我们使唤吗?”
可是,2008年,当他和妻子来看和硕县政府给他们盖好的新“家”时,他们马上就决定了——搬。
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政府给他们盖的房子是那样地宽敞明亮,就连地板砖、天花板都铺好了,电视、自来水、沼气池也都一应俱全,拿着钥匙搬进来就能住。最让他们感动的是,政府连暖圈和小拱棚都给搞好了,地也平整好了,还有工作人员在等着给他们教授滴灌技术。合算下来,政府给每~家搬迁牧民的投入达到了12万元。
“这么实心实意的,政府图什么呢?不就是盼着我们牧民也能过上好日子吗?我们不能不识好歹。”巴特尔说话很直爽。
就这样,巴特尔一家成了首批搬迁牧民。
“刚下来时,也有不适应,因为山上凉爽。牧民们在山下觉得太热。”巴特尔说。但是,这点小困难对于吃惯了苦的牧民来说,很容易忍受。
巴特尔一家分的40亩地,在2008年当年就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上了打瓜,收入当年就达到了1.2万元。离县城近了,他和妻子还利用农闲时间去打工,一天也能挣六七十元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的他们,高兴地计划起来了未来的生活。
2009年,技术熟练了,他家的打瓜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这时,技术人员又来教他们种葡萄。
“这个时候,我没有犹豫,政府让种啥我种啥。为啥,政府让干的都是为我们日子越过越好的事嘛。”
他算了一笔账,去年种下的葡萄苗成活率达到了95%,现在套种的打瓜可以把葡萄养住,等到明年开始收葡萄了,成本就小了,但是收入却会一年一年地增加,因为随着葡萄的生长,产量会一年更比一年高。而小拱棚一年也可以为这个家庭带来六七干元的收入。
“我已经计划好了,政府搞畜牧品种改良,一头奶牛给补贴3000元,明年我要养几头奶牛,到时又是一个‘钱袋子’。”
笔者跟他开玩笑,“现在要是让你再回到山上过游牧生活,你去吗?”
“当然不去了,现在日子这么好,那些还没有搬下来的牧民们,都在盼着早点搬下来呢,我怎么可能再搬回去呢?”巴特尔声音响响地回答道。建起全疆第一个蒙古族拱棚蔬菜专业村
“我们搬迁牧民,打心眼里觉得,党的恩情比海深。”搬迁牧民早日克太说。
在各个牧民定居点,记者看到最多的是农牧民群众的笑脸,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谈。
一期工程的成功激发了牧民们搬迁的积极性,随后,二期工程自2008年10月实施至20lO年1月开始搬迁,开发土地10000亩,配套建设抗震安居房200套,安置牧民200户860人。
为了实现“搬下来,留得住,富起来”的目的,和硕县积极引导搬迁牧民发展多种经营,春季种植拱棚,发展庭院经济,建起了全疆第一个蒙古族拱棚蔬菜专业村,推广无公害品牌,户均收入达2500元;夏季种植打瓜,套种葡萄,目前已种植葡萄3100亩,人均10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再过几年,人均收入将排名到全县前列;秋季利用农闲,分批组织牧民外出打工。组织一期搬迁点30余人承包附近芳香科技公司的葡萄种植管理;组织二期搬迁点牧民与附近的宏景清真食品公司签订季节性用工协议。积极联系周边乡村、24团、26团种植户,组织牧民采摘棉花、番茄、辣椒,一年人均增收2125元。冬季建设暖圈,利用番茄渣、甜菜渣、葡萄渣等发展牛羊育肥,预计今年可育肥牛羊1200头(只),让搬下来的牧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和硕县紧紧抓住新一轮河北援疆的重大机遇,全力与张家口市合作,全面做好工作,牧民搬迁工作再上新台阶。
政府助力促牧民变农民
乃仁克尔乡副乡长才登巴告诉记者,刚搬迁下来时,为了实现牧民的自然过渡,和硕县就开始有计划地引导部分富余劳动力到非农公司打工,采用以干代培的形式,目的就是给此次搬迁的每户牧民家庭培养一个技术员。同时,从附近团场聘请了4名农业技术员,从播种到采收,定期为牧民进行技术指导。据技术员潘海林介绍,他们每星期对每一家的作物进行一次会诊,然后提出近期技术管理计划,并督促牧民采取相关措施。
为了保证牧民当年就有收人,那音克乡政府采取了统一机耕、统一拖肥、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农业生产的牧民来看成效显著。
笔者看到,这些从“牧民”转变过来的“农民”已经很“惬意”地在享受他们的“新生活”了。饭桌上也是几个菜一个汤,慢慢吃、慢慢品。很多人家安装了太阳能,每天干完活回来就可以洗个热水澡。
有什么事,他们也不再骑马通知,而是操起手边的电话、手机,两分钟就完事。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看影碟也是家常便饭。年轻人则更潇洒,夏夜里常常约上几个人就到县城里去K歌、跳舞。
牧民西孟开说:“我以前偶尔下一次山,跟别人都没法交流,因为我们啥都不知道。现在呢,我们天天看几十个频道,国外的、国内的啥事都知道,跟城里人交流好得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