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正向的心理真实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接受。
  李 安导演推出新影片,我先睹为快,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想烘托一下它的寓言语境,渲染审美接受的心理氛围,体验并展示艺术哲学的魅力。
  一、明明只是一个故事,却要两个不同版本
  影片第一部分:派是主人公,在家庭中,深受父母爱护,真诚善良,积极地生活着;在学校里,主动进取,努力证明自己,对世间万物心怀美好的幻想。
  儿时的乐园,并不是永久的栖息地,总得长大,总要走出家园校园。前方路上,还有更加严峻的人生等着派,经风雨受磨练。这一转折点的开始,是他父亲决定移民去加拿大谋生。他们举家搬迁时,还要带上他们家动物园的动物,同时装船,一起运走。那时候,派刚结识灵性女孩阿婻蒂不久,正在体验那场情缘的邂逅,感受心房被点亮的温暖,亲证初恋的甜蜜美妙。远走他乡,是派的人生第一次诀别,品尝了悲欢离合的辛酸滋味。
  影片的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主体,描述一段劫后余生和长期漂流历程。派的全家以及动物上船后,在茫茫的海上颠簸,轮船遭遇狂风暴雨,倾覆沉没。派逃上救生艇,成为幸存者,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漂流。这一意外的海难事件,开启他新的人生征程,心灵的一次大飞跃,是从沉船那一刻开始的。
  就影片故事的主体部分,导演李安给出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派与几个动物的故事:和派一起逃上救生艇的还有一匹斑马,一条鬣狗,一个猩猩,一只老虎。由于生存竞争,几个动物相互残杀,爆发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杀搏斗。先是鬣狗残杀斑马,咬死猩猩,然后是老虎撕杀了鬣狗,最后剩下的老虎与派,进行一次奇幻玄妙的海上漂流。
  故事主体的第二个版本,在影片结尾才姗姗来迟。当时,派交代船难事件的经过,做调查取证的保险公司职员,觉得不合常理,太过离奇,建议派提供另一种说法,以便让人相信,能够接受。无奈之下,派只好讲出事情的原委。
  而这第二版本,根本不是什么动物故事,救生艇上的动物,相应成了人物,动物间的生死厮杀,对应成四个人的自相残杀。事件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斑马就是那个信佛的水手,鬣狗是刁难派的妈妈的厨师,猩猩是派的妈妈,而老虎便是派本人。也就是说,在那场生存竞争中,厨师杀了水手,杀了派的母亲,派内心深处隐藏的兽性(老虎)随即破笼而出,杀死厨师。第二个版本是残酷的,让人不忍视听,并不像第一版本那样涂抹了奇幻色彩。
  显然,这最终交代的第二版本,才是事件的真相,故事的原型就隐藏在第二个版本里,以第一版本那几个动物作为参照,相互对应,之前所出现的那些细节,是为第二个版本做铺垫。还应提及的是,食人岛上,一群群密密麻麻的狐獴,像地毯般铺满整个地面,那是一种隐喻,象征派的母亲尸体上爬满了蛆虫。海难史上,人吃人的情况,虽然曾经多次发生,但是,信奉多种宗教的派,不可能走到吃自己母亲尸体的地步,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为了活命,他只好吃母亲尸体上长出的蛆虫。
  二、神话思维与韵味文本的接受情境
  故事主体的第一版本,为什么要处理成神话?神话思维方式,由于不是情节性文本,不凭复杂曲折的故事去吸引受众,不把情节阅读的因素摆在首位,因此,应归属于韵味性文本,靠一个情境与意象的寓言系统,营造韵味阅读的氛围,以情绪感染与心理暗示的意义空间,引人入胜,沁人肺腑,达成更意味深长的传播效应。
  所谓韵味性文本,或者说韵味阅读效应,具体来说,如深刻的先秦诸子寓言,精辟的成语典故,巧妙的民间智慧传说,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故事,还有佛经故事等,都富于韵味无穷的意象、哲理,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世界三大宗教之所以风靡全球,其本身这种神奇的文化意象,奇妙的审美情韵,功莫大焉。
  神话思维方式,主要与蒙昧混沌的古代心智相对应。而当代的社会,已经很难再像古代人那样,去相信一个神话的奇幻。那么,导演李安怎 样塑造这个神话?怎样让现代人相信这个神话?在这方面,现代哲学与现代派文艺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即在一个开放、多元的寓言空间里,让许多丰富的意象融会贯通,或互相印证,或相反相成;让同一个受众,在同一意象中, 随机解读出不同的隐喻,建构出不同的意义体系,甚至连受众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究竟哪一个才是最恰当的。现代派思潮的这种接受情境,又把人重新拉回到跟古代一样,处在一种迷离难辨的境况里,如此一来,神话思维的韵味性文本便可天马行空,大显神通。
  无论哪一个神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原型。同样,在这部影片里,李安分别塑造了两套角色丛,给出了不同层面的两个文本,一个是“派与老虎”漂流的奇幻版本,另一个是“派和自己”漂流的原型版本,以这一个双重性的两套结构,完成这个神话故事。
  三、真相同谎言一样让人艰难挣扎
  人们常问:到底哪个版本才是事实真相?尽管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真相,但真相同谎言一样污人视听,秽人心目,令人不堪相信。
  在“人的故事”这个版本里,少了老虎理查德·帕克这一主角,那个采访派的作家试探着问:“你,就是那个老虎”。正因为这画龙点睛之笔,受众才可能意会李安设置两个版本的意味。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第一还是第二个版本,面对这一问题,也曾经历过艰难的心理挣扎。
  这种审美判断上的挣扎,源于不得不为生存而犯罪之后,灵魂更深处的挣扎。灵魂挣扎,其实是一种艰难的价值抉择,向恶而活?还是向善而生?在天灾人祸突如其来的过去,曾以自己的生命为目的,却拿他人的生命当手段,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作恶,这已经铸成了大错,作恶事件的过去时,已经不可倒流逆转,不能追悔挽回。 不过,身体上已获救的派,灵魂上应该如何去救赎,却又是一种将来时,接下来的心路历程,如何走下去的选择,仍旧掌握在他自己手中,是在兽性的漩涡里继续沉沦,还是坚定相信:万劫之后,涅槃将会重生,人性仍能复苏。
  派的心中,因为由人性占主导地位,才会有坚定的信仰,相信曾暂时遗失的人性,可以回归,能够复苏。当他回首来时的苦难路,面对自身人性和兽性的矛盾冲突,才会选择信仰神性,相信   人性中的善良。换句话说,他选择过滤与沉淀,作净化和升华,选择将一个客观的丑恶事实,进行处理、转换,改造成一个奇幻化的美妙神话。
  好的导演,在影片中扮演的是精神导师。李安高明之处在于,把片子最终拍成一面心灵观照的镜子,致于怎么观照其中的人事与情理,那是受众自己的事,正如派让那个作家自己去作选择,一切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善恶美丑观念。
  四、遵循人性的心理真实,有选择地遗忘客观的真实
  故事主体的哪一个版本更好?
  精神世界的塑造有多种可能性。价值文化,是集体人格积淀与升华的结果,有选择的集体记忆,决定人类心路目标的取向,有选择地忘掉一些记忆,也就是扬弃负面的东西,同时牢记、维护正面的东西,以此作为世界向前进的发展素材。诚然,这不是现实社会的客观真实,但却是人性的心理真实,是善良的愿望真实,是主观的合目的性。这源自审美心灵的本真状态,才是人类心理最真诚的部分,还有什么比它更纯真的精神形态呢?既然可以过滤、净化,可以升华自身的记忆,为何不选择记忆正面的东西?要知道,人心所保存的积极正向的记忆,将构成安顿心理生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的终极关怀。
  这奇幻漂流的版本,是按照审美理想虚构的,是美好的。虽然,故事主体的第二版本才是客观真相,不过,拘泥于第一个版本的校勘、考证,一味检索动物间相互残杀的细节,刻意印证第二个版本的客观事实,就会过分凸显人性中的丑恶,放大人身上的兽性。如果过分记录人吃人的自相残杀,就会弄成残忍的肉搏片一样肮脏,令人难以接受,不忍相信。
  其实,在文艺审美的范畴,受众所希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原本的事实真相,已不再摆在首位,更加期待的是,人心崇善与尚美的导向,祈望人事、情理本该是怎么样的。假若认定人性百分百的丑恶,愿意放纵人的兽性肆妄泛滥,便会选择故事的第二版本;如果坚信人性的善, 崇尚正面价值,追求积极正向的东西,便会喜欢第一版本。因为第一版本不血腥残忍,所以它更奇幻和美妙,人的心愿更倾向接受它相信它。
  李安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并不放任血淋淋的客观真相,直接去污染观众的耳目心灵,不用第二版本揭露所谓的真相,而是通过利用第二版本,让人发现:主观愿望真正想看到的,其实还是第一版本。这样一种情愿的情境里,人会有一个重新选择的理由,在审美愉悦中,乐意考虑与选择自己的审美参照,净化与升华自身的价值取向。故此,李安对残忍的第二版本只是简单一提,乃至精心淡化、遮蔽第二版本,刻意浓墨重彩地渲染第一版本,烘托那个奇幻而美好的神话,将故事的寓言性营造得如此美妙,让人不忍狠心,戳穿它,打碎它。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眼前的生活》在全球电影界评论界和观众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观众看后还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在演些什么。主人公戴安娜在枪击事件中的死活还是不甚清楚。读者反应理论指出要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需要重视读者的阔读活动。如果视观众为试听文本的读者,则电影中模棱两可的地方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有效解读。  【关键词】读者反应理论 文学批评 主观阅读
[摘要] 和平年代军人面对新的时代语境和命题产生了军人身份地位的转变,需要从位置重建来完成新时期的角色突围。《和平年代》这部电视剧便是在这种困境中寻到了当代突围的方式,并且做出了成功的尝试。电视剧一方面展示出时代风向下军人与军队仍然拥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同时又从正面引导并塑造受众的价值观。    [关键词] 《和平年代》 军人地位 困境 突围  doi:10.3969/j.iss
[摘要]在可预见的未来,虚拟世界由于其显而易见的对信息交流的高度支持而将在现代社会拥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作为娱乐,生产和生活工具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从现实世界中产生而又相对独立的世界,其美学特征必然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虚拟世界 美学 虚拟艺术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传统美学中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
【作者简介】  电影《小等》剧照 《小等》是近期出现的一部优秀儿童题材电影,影片以朴实的纪实风格,关注当下被人们忽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也是对儿童片形态和风格多样化的探索。影片以自由灵活的长镜头摄影,逼真的录音效果,真实地展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等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在城市里是父母、爷爷奶奶每天都在呵护的公主。而生活在农村的小等却要照顾年
[摘要]《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收视率的成功,既有演员的因素,又有着剧情的因素,但持续坚守品牌愿景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品牌愿景 续拍 收视率 品牌    所谓品牌愿景是关于一个品牌未来的最重要的描述。品牌愿景清晰的界定、描述了一个品牌未来竞争环境、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品牌的使命和品牌价值观。关于品牌愿景的理论研究,最早见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品牌营销教授莱斯利·德·彻纳东尼的《From
[摘要] 1966至1976年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代人、一个民族关于历史的记忆。一种新的文化序列由于它的到来展现在中华大地之上。《孔雀》作为新时期获得国际声誉的优秀电影,从表面上没像第四代的伤痕影片那样直接正面描摹当时的真实图景,而是采用了一种较为艺术的表达,加上导演炉火纯青的技艺,不失为一部佳作。  [关键词] 精神分析 阉割 魅惑 符咒  一、生殖外科  
[摘要] 金基德作为韩国最负盛名的电影导演之一,其电影的艺术风格总体上说是在平静舒缓的生活表象下隐伏着强大的张力和爆发力,从而形成简洁而不简陋、独特而不怪癖、真实而不媚俗的金氏风范。金基德电影的艺术风格来自于他出生成长的特殊性时代背景,是社会历史的缩影。作为金基德电影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影中的色情和暴力不但庄严,而且往往是文化暗喻和艺术象征。    [关键词] 金基德 电影 艺术风
[摘要] 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开始,近十多年内有越来越多的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这些影片在尽力还原离奇悬疑的事件的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多事件之外的社会思考和情感诉求。当然这本身已经超出了类型片所承载的职责,无论是从情节编排,还是极具血肉的人物形象,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无意兼具了许多相同的元素,这可以被看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关键词] 真实 电影类型 类型片 韩国电影  维尔
[摘要] 纵观近两年的影坛,悬疑惊悚片风头强劲,而且呈现出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特点,票房收入也颇有保障,观众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升温,可是时代的不同和观众诉求的改变使得国内当下的悬疑惊悚片呈现出非常不同的景观,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和困境。中国内地的电影人其实更应该做的不是拍出“高大全”的国际性影片,而是制作出具有我们本土化特征的电影,更应该在全球化的包裹之下彰显本土魅力,这样的影片才是永不褪色的。  
[摘要]西班牙电影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一直关注女性命运,但2002年的《对她说》引起了很多争论,有人认为阿尔莫多瓦已经改变了自己一贯观念,不再关注女性,转向男性题材探索。然则《对她说》对于以往的电影而言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阿尔莫多瓦坚持一贯的性别观与欲望观,将关注女性与表现欲望相结合,《对她说》才如此吸引人,成为阿尔莫多瓦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阿尔莫多瓦《对她说》性别观和欲望观 叙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