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主题式学习中,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我也能拍微电影》以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展开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微电影;高一信息技术
《我也能拍微电影》以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展开,旨在让学生主动接触与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横向学习与该主题相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立足于高一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技术的方法和思想。
一、 《我也能拍微电影》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 学法动态
学习的过程是在不断演变和拓展的进程中完成的。强调通过“技术”将“头脑中的画面”以“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技术的支持性和画面的原创性是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怎样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意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学习过程、淡化作品本身
从兴趣出发,提倡自主的学习和个性化研究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找到适合的方法,以正确的方法获取整合信息,并将信息以个性化风格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起到组织与推动作用,并通过作品阶段性评价交流展现学生不同的闪光点,使学生獲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创作和自我发展。
(三) 教法动态
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以主题内容和总体要求为纲领,调整教学方案的阶段设计。
二、 《我也能拍微电影》基本教学程序
1. 技术学习阶段,以图像、音频、视频的加工处理为重点。学习的主要软件有Photoshop, Cooledit,会声会影。
2. 确立主题
根据学生实际,本学期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个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任选其中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A. 校园文明 B. 安全在身边
C. 创客文化 D. 人际交往
3. 创意设计阶段。
在本阶段,学生学习创作一个微电影的剧本,并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
4. 素材采集阶段
利用身边的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等,以校园为主要拍摄环境,以身边事和人为对象,拍摄丰富的素材。
5. 微电影制作阶段。利用所学技术,对素材进行音视频的加工与处理,完成微电影作品。
6. 展示交流。将作品上传到投票吧,实现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三、 《我也能拍微电影》教学实践得与失
1. 整体结构的推敲。
在确立教学程序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先学习相关的软件如Photoshop, Cooledit,会声会影的基本操作,再确立主题,开展微电影的创作。另一种是先确立主题,然后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完成对技术的学习,例如,在处理微电影封面的时候,学习PS的技术,在后期配音时学习音频的加工处理。
经过推敲,我们采用了第一种方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先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目前所能使用技术的限制,在编制剧本或分影头脚本设计时做到量力可行,避免设计的镜头因为受到技术限制而无法落地。但缺点是前期学习技术的过程针对性不强。例如,学习PS时,因为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针对主题的框架和构想,也没有后期视频素材的印象,所以对图片的处理就缺乏实用性和深度加工。
2. 素材采集的管理。
由于主题是半开放式,素材采集的过程与场景,各小组都不一样,拍摄过程的展开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A. 外景遇雨天。正好拍摄外景的那几节课遇见多雨的天气,原计划两节课能完成的拍摄,都多少受到了天气的影响。
B. 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出现问题。由于某一个成员的不配合,让原本的拍摄计划未能实现。
C. 从镜头脚本到镜头的处理很不到位,造成学生拍摄的素材和前期的脚本设计出入较大,无目的拍摄的情况较严重,以至于后期加工时素材达不到要求。
3. 作品交流的过程性
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只体现了最终作品的交流,而从剧本创作到素材收集以及最终作品形成的过程性的展示和强调不够。这样做的结果是,有许多同学尽管也很努力,但因为受到某一个环节的影响而未能展示一个好的作品,就有了挫败感,这时完全可以对剧本、分镜头脚本、素材拍摄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即清晰完整地阐释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又可以通过这种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回馈信息,以利改进。
四、 《我也能拍微电影》的教学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的总体框架在于,以过程性评价促阶段性的发展。
1. 在剧本创作阶段,设立最佳剧本的评选,评价表如下:
剧本名称故事完整(25分)主题突出(25分)人物鲜明(25分)场景合理(25分)总分
创意不等于剧本好,本环节要注意那些评分较低的剧本,跟踪学生对剧本的改进。对于创意无亮点的小组,教师应该备选一些小创意,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新创意。
2. 在分镜头脚本的设计阶段,设立最佳分镜头绘制奖,评价表如下:
剧本名称充分体现创作意图(25分)画面形象简洁易懂(25分)分镜头之间的连接明确(25分)对话,音效等标识明确(25分)总分
有些小组将许多内容集中画在一个分镜头里,造成后期拍摄时的无所适从。在这一阶段应强调对故事剧本的合理分段。
3. 在拍摄阶段,设立最佳表演、最佳摄影、最佳团队奖。
第一次拍摄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对学生采集的视频素材进行评价,从拍摄角度、光线、构图、景别等不同角度分析素材,让学生在反馈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拍摄中的问题,以便第二次拍摄活动上改进不足。小组的精诚合作对于拍摄的成功与否也很关键,所以最佳团队奖的设立就能有效地提醒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而且,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及时了解各团队的合作情况,对于在团队合作中出现问题的小组要及时出面协调甚至干预。
4. 在后期阶段,设立最佳作品奖。
利用投票吧这样一些网站,对最终作品进行票选。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作品写推广简介,让吸引更多的观众为自己的作品加油助威,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社群活动的能力。
总之,通过《我也能拍微电影》主题式的学习,打通书本和生活的界限,以分组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读情境,实现个性化发展。
作者简介:张黎瑛,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微电影;高一信息技术
《我也能拍微电影》以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展开,旨在让学生主动接触与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横向学习与该主题相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立足于高一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技术的方法和思想。
一、 《我也能拍微电影》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 学法动态
学习的过程是在不断演变和拓展的进程中完成的。强调通过“技术”将“头脑中的画面”以“电影”的形式展示出来,技术的支持性和画面的原创性是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怎样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意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 注重学习过程、淡化作品本身
从兴趣出发,提倡自主的学习和个性化研究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找到适合的方法,以正确的方法获取整合信息,并将信息以个性化风格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起到组织与推动作用,并通过作品阶段性评价交流展现学生不同的闪光点,使学生獲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创作和自我发展。
(三) 教法动态
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以主题内容和总体要求为纲领,调整教学方案的阶段设计。
二、 《我也能拍微电影》基本教学程序
1. 技术学习阶段,以图像、音频、视频的加工处理为重点。学习的主要软件有Photoshop, Cooledit,会声会影。
2. 确立主题
根据学生实际,本学期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个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任选其中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A. 校园文明 B. 安全在身边
C. 创客文化 D. 人际交往
3. 创意设计阶段。
在本阶段,学生学习创作一个微电影的剧本,并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
4. 素材采集阶段
利用身边的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等,以校园为主要拍摄环境,以身边事和人为对象,拍摄丰富的素材。
5. 微电影制作阶段。利用所学技术,对素材进行音视频的加工与处理,完成微电影作品。
6. 展示交流。将作品上传到投票吧,实现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三、 《我也能拍微电影》教学实践得与失
1. 整体结构的推敲。
在确立教学程序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先学习相关的软件如Photoshop, Cooledit,会声会影的基本操作,再确立主题,开展微电影的创作。另一种是先确立主题,然后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完成对技术的学习,例如,在处理微电影封面的时候,学习PS的技术,在后期配音时学习音频的加工处理。
经过推敲,我们采用了第一种方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先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目前所能使用技术的限制,在编制剧本或分影头脚本设计时做到量力可行,避免设计的镜头因为受到技术限制而无法落地。但缺点是前期学习技术的过程针对性不强。例如,学习PS时,因为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针对主题的框架和构想,也没有后期视频素材的印象,所以对图片的处理就缺乏实用性和深度加工。
2. 素材采集的管理。
由于主题是半开放式,素材采集的过程与场景,各小组都不一样,拍摄过程的展开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A. 外景遇雨天。正好拍摄外景的那几节课遇见多雨的天气,原计划两节课能完成的拍摄,都多少受到了天气的影响。
B. 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出现问题。由于某一个成员的不配合,让原本的拍摄计划未能实现。
C. 从镜头脚本到镜头的处理很不到位,造成学生拍摄的素材和前期的脚本设计出入较大,无目的拍摄的情况较严重,以至于后期加工时素材达不到要求。
3. 作品交流的过程性
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只体现了最终作品的交流,而从剧本创作到素材收集以及最终作品形成的过程性的展示和强调不够。这样做的结果是,有许多同学尽管也很努力,但因为受到某一个环节的影响而未能展示一个好的作品,就有了挫败感,这时完全可以对剧本、分镜头脚本、素材拍摄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即清晰完整地阐释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又可以通过这种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回馈信息,以利改进。
四、 《我也能拍微电影》的教学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的总体框架在于,以过程性评价促阶段性的发展。
1. 在剧本创作阶段,设立最佳剧本的评选,评价表如下:
剧本名称故事完整(25分)主题突出(25分)人物鲜明(25分)场景合理(25分)总分
创意不等于剧本好,本环节要注意那些评分较低的剧本,跟踪学生对剧本的改进。对于创意无亮点的小组,教师应该备选一些小创意,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新创意。
2. 在分镜头脚本的设计阶段,设立最佳分镜头绘制奖,评价表如下:
剧本名称充分体现创作意图(25分)画面形象简洁易懂(25分)分镜头之间的连接明确(25分)对话,音效等标识明确(25分)总分
有些小组将许多内容集中画在一个分镜头里,造成后期拍摄时的无所适从。在这一阶段应强调对故事剧本的合理分段。
3. 在拍摄阶段,设立最佳表演、最佳摄影、最佳团队奖。
第一次拍摄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对学生采集的视频素材进行评价,从拍摄角度、光线、构图、景别等不同角度分析素材,让学生在反馈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拍摄中的问题,以便第二次拍摄活动上改进不足。小组的精诚合作对于拍摄的成功与否也很关键,所以最佳团队奖的设立就能有效地提醒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而且,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及时了解各团队的合作情况,对于在团队合作中出现问题的小组要及时出面协调甚至干预。
4. 在后期阶段,设立最佳作品奖。
利用投票吧这样一些网站,对最终作品进行票选。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作品写推广简介,让吸引更多的观众为自己的作品加油助威,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社群活动的能力。
总之,通过《我也能拍微电影》主题式的学习,打通书本和生活的界限,以分组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读情境,实现个性化发展。
作者简介:张黎瑛,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