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动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人才。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新事物、新思潮不断涌现,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求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要向如何激趣和提问方面下功夫,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让他们自己去质疑问难,发现创新。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创设悬念,告诉学生我有个“绝招”,只要他们任意报出几个数,不管有多大,我都能立即说出能否被2或5整除。然后叫学生报数验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只提问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有哪些?它们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结果特征被学生找到了:“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随之能被5整除的数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有了成功的体验,自主学习的兴趣便大大增强了。
2 直观教具,形象启发,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解决抽象数学问题时总喜欢用事物、模型等。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宜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去教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的着的“数学事实”。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图钉、尺子和学生喜欢的实物,让学生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概念,体现了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 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新的欲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教师要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制底面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一个圆柱体。准备动手操作,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有时还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会令学生欣喜不已,受到启发。也可能提出不同的剪法,比如,不用随便直剪,可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个图形只要通过再一次剪拼(做示范),也就会得到如同前面其他同学所说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学生便会从感知入手,自主获得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和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4 提供空间,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机会,努力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同时还要注意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例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组成和分解,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学会了7的分解和组成。这时,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把7根小棒分成三堆吗?试试看,有几种分法?”学生的兴趣再次高涨,在教师的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断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5 分组划层,设计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多层次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统计表。有的学生设计了“各班人数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全班各组男生统计表”、“一个班各组女生的统计表”、“各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等等,这样设计的练习,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教师要站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准备”的高度,要勤于思考,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要向如何激趣和提问方面下功夫,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让他们自己去质疑问难,发现创新。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创设悬念,告诉学生我有个“绝招”,只要他们任意报出几个数,不管有多大,我都能立即说出能否被2或5整除。然后叫学生报数验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只提问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有哪些?它们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结果特征被学生找到了:“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随之能被5整除的数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有了成功的体验,自主学习的兴趣便大大增强了。
2 直观教具,形象启发,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解决抽象数学问题时总喜欢用事物、模型等。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宜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去教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的着的“数学事实”。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图钉、尺子和学生喜欢的实物,让学生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概念,体现了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 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新的欲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因此教师要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制底面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一个圆柱体。准备动手操作,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有时还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会令学生欣喜不已,受到启发。也可能提出不同的剪法,比如,不用随便直剪,可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个图形只要通过再一次剪拼(做示范),也就会得到如同前面其他同学所说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学生便会从感知入手,自主获得了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和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4 提供空间,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机会,努力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同时还要注意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例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组成和分解,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学会了7的分解和组成。这时,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把7根小棒分成三堆吗?试试看,有几种分法?”学生的兴趣再次高涨,在教师的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断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5 分组划层,设计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多层次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统计表。有的学生设计了“各班人数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全班各组男生统计表”、“一个班各组女生的统计表”、“各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等等,这样设计的练习,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教师要站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准备”的高度,要勤于思考,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