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骗马”作为元曲中常见的一词,针对它的解释各家争论不断,主要观点有“骑马”、“跃而上马”以及“哄骗,不三不四的勾当”之意。本文将聚焦于王季思先生把“骗马”注为“不三不四的勾当”之意这一观点进行考释。
关键词:骗马 意义 历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骗马”考证的研究现状
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 。”关于“骗马”一词的研究各家有一定的分歧。主要的观点有王季思先生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朱居易先生的“骑马”意以及吴晓铃先生认为“骗马”:“本意翻跃上马叫骗。这里是用当时方言,喻勾引妇女的行为的一个专词。”三种观点。
从目前中国知网所能搜集到的论文来看,文献主要有谢小丽的《“骗马”考》,其主要是通过对“骗”一字含义的历史演变入手进行考证,认为“骗”乃“谝”的俗体字,“骗”是在宋代以后替代“谝”进入欺骗的语义系统并在元代后成为欺骗的主要词语。张建军和王韦皓的《说骗马》中主要是通过在现存文献典籍中出现的 “骗马”解释入手进行考证,霍帆的《“欺骗之骗”语源考辨 ——兼论元代文献的“骗马”一词 》一文中通过对“骗”的语源考证来对王季思先生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可见针对元俗语“骗马”一词的解释观点不一,到底谁的释义更加合适目前尚无统一的论断答案。但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我认为王季思先生注“骗马”一词为“不三不四的勾当”是较为合适的,本文接下来将阐述这一观点的适合性。
二、关于“骗马”一词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的实
首先从骗马一词的语源来看,“骗马”最初是作为一种骑术与古代军事有着重要联系。“骗马"作为一种骑术的称谓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从此可得知最初“骗马”主要与骑术有关,经过历史的演变“骗”的含义开始发生改变。从表示“逼迫”到“诈取钱财”再到“诈取”范围逐渐扩大,“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且根据黄树先先生所持观点:认为“欺诈”义由“上马、骑马”义引申而来,并举英语 ride、德语 aufsitzen 二词均从“骑马”义引申为“欺诈”义为辅证。可以得知王季思先生解释“骗马”为“哄骗,不三不四的勾當”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性。
其次根据训诂方法中的“文训”方法来看。依据上下文语境词场来推测词义,词义一般与文法、逻辑、意义上存在联系。在《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来看,张生半夜里翻墙进入莺莺的住宅。在古代这是一种不好的偷偷摸摸的行为,后被指责为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从原文来看:
[红云]张生,你来这里有甚么勾当?
[旦云]扯到夫人那里去!
[红云]到夫人那里,怕坏了他行止。我与姐姐处分他一场。张生,你过来跪着!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
[雁儿落]不是俺一家儿乔作衙,说几句衷肠话。我则道你文学海样深,谁知你色胆有天来大?
[红云]你知罪么?
从中可以看出有明确提及对张生行为的谴责之意,也有提到“勾当”“色胆包天”等一系列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与其它解释为“骑马”等意的观点有了偏差,所以根据情景上下文语境来看,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是较为妥善恰当的。
另外从对“骗马”一词的搭配词“马”的分析来看也可对元曲中“骗马”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进行一些补证。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低的,女性基本可以算作是男性的附属品,成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马与女性之间也有一些微妙的联系,理学提倡:“好马不配二鞍 , 好女不事二夫。”在这里马与女相对,唐代白居易诗云 : “莫养瘦马驹,莫养小妓女。”马驹又与妓女相对,在唐代已有养女后卖给妓院或者给有钱人家做小妾的风俗,女性成为商品进行买卖。后在宋代“马”已经成为了对女性的世俗称呼,伴随汉字的含义不断演变,如今我们也用“马子”在不正式的场合里来称呼妓女、女朋友。由此可见,马与女性有着一定联系,将“骗马”翻译为“不三不四的勾当”也与这种张生这种半夜翻墙不好的行为产生了联系。
最后我们可以来验证将“骗马”翻译为“骑马”意的不妥。元曲发源于河北地区,依据对河北方言的考察,在目前的河北方言中把单腿跨上自行车的动作也叫做“骗马”,由此得知“骗马”重点在于“跃而上马”而非“骑马”。所以做“骑马”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许不妥。
三、结语
通过前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在对于元曲“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 。”中“骗马”一词的考证补充中,结合文段背景语境,当时的文化习俗以及对“马”字的引申义解释,王季思先生所注“骗马”作“哄骗,不正当勾搭”之意来说是相对合适的观点。
训诂作为一门严谨的考证学科,任何释义都需要依据丰富的资料实物来进行论证,“释义”这一门学问还需更多的努力,对于元曲中“骗马”一词的解释也还需更多的资料予以证明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三本第三折,2016。
[2]谢小丽:《“骗马”考》,《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02)。
[3]张建军、王韦皓:《说骗马》,《小说戏曲语言研究》,2003,297-299页。
[4]霍帆:《“欺骗之骗”语源考辨 ——兼论元代文献的“骗马”一词 》,《语言研究》,2020(01),106-109页。
[5]黄树先:《词义比较与文献释读》,《语文研究》,2012(03)。
[6]白居易:《有感三首》,《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18。
[7]郭孔秀:《古代马文化二题》,《农业考古》,2002( 03 ),271-180。
[8]胡萍:《“马子”小考》,《阜阳师范学院报》,2005(06)。
[9]晃继周,韩敬体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10]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1]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
[12]卢甲文:《王注《西厢记》词语三探>》,《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2)。
作者简介:刘千禧(2000.3.5--)女,汉族,籍贯:四川绵阳,本科,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骗马 意义 历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骗马”考证的研究现状
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 。”关于“骗马”一词的研究各家有一定的分歧。主要的观点有王季思先生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朱居易先生的“骑马”意以及吴晓铃先生认为“骗马”:“本意翻跃上马叫骗。这里是用当时方言,喻勾引妇女的行为的一个专词。”三种观点。
从目前中国知网所能搜集到的论文来看,文献主要有谢小丽的《“骗马”考》,其主要是通过对“骗”一字含义的历史演变入手进行考证,认为“骗”乃“谝”的俗体字,“骗”是在宋代以后替代“谝”进入欺骗的语义系统并在元代后成为欺骗的主要词语。张建军和王韦皓的《说骗马》中主要是通过在现存文献典籍中出现的 “骗马”解释入手进行考证,霍帆的《“欺骗之骗”语源考辨 ——兼论元代文献的“骗马”一词 》一文中通过对“骗”的语源考证来对王季思先生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可见针对元俗语“骗马”一词的解释观点不一,到底谁的释义更加合适目前尚无统一的论断答案。但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我认为王季思先生注“骗马”一词为“不三不四的勾当”是较为合适的,本文接下来将阐述这一观点的适合性。
二、关于“骗马”一词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的实
首先从骗马一词的语源来看,“骗马”最初是作为一种骑术与古代军事有着重要联系。“骗马"作为一种骑术的称谓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从此可得知最初“骗马”主要与骑术有关,经过历史的演变“骗”的含义开始发生改变。从表示“逼迫”到“诈取钱财”再到“诈取”范围逐渐扩大,“骗”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且根据黄树先先生所持观点:认为“欺诈”义由“上马、骑马”义引申而来,并举英语 ride、德语 aufsitzen 二词均从“骑马”义引申为“欺诈”义为辅证。可以得知王季思先生解释“骗马”为“哄骗,不三不四的勾當”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性。
其次根据训诂方法中的“文训”方法来看。依据上下文语境词场来推测词义,词义一般与文法、逻辑、意义上存在联系。在《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来看,张生半夜里翻墙进入莺莺的住宅。在古代这是一种不好的偷偷摸摸的行为,后被指责为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从原文来看:
[红云]张生,你来这里有甚么勾当?
[旦云]扯到夫人那里去!
[红云]到夫人那里,怕坏了他行止。我与姐姐处分他一场。张生,你过来跪着!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
[雁儿落]不是俺一家儿乔作衙,说几句衷肠话。我则道你文学海样深,谁知你色胆有天来大?
[红云]你知罪么?
从中可以看出有明确提及对张生行为的谴责之意,也有提到“勾当”“色胆包天”等一系列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与其它解释为“骑马”等意的观点有了偏差,所以根据情景上下文语境来看,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是较为妥善恰当的。
另外从对“骗马”一词的搭配词“马”的分析来看也可对元曲中“骗马”解释为“不三不四的勾当”进行一些补证。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低的,女性基本可以算作是男性的附属品,成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马与女性之间也有一些微妙的联系,理学提倡:“好马不配二鞍 , 好女不事二夫。”在这里马与女相对,唐代白居易诗云 : “莫养瘦马驹,莫养小妓女。”马驹又与妓女相对,在唐代已有养女后卖给妓院或者给有钱人家做小妾的风俗,女性成为商品进行买卖。后在宋代“马”已经成为了对女性的世俗称呼,伴随汉字的含义不断演变,如今我们也用“马子”在不正式的场合里来称呼妓女、女朋友。由此可见,马与女性有着一定联系,将“骗马”翻译为“不三不四的勾当”也与这种张生这种半夜翻墙不好的行为产生了联系。
最后我们可以来验证将“骗马”翻译为“骑马”意的不妥。元曲发源于河北地区,依据对河北方言的考察,在目前的河北方言中把单腿跨上自行车的动作也叫做“骗马”,由此得知“骗马”重点在于“跃而上马”而非“骑马”。所以做“骑马”这样的解释未免有些许不妥。
三、结语
通过前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在对于元曲“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 。”中“骗马”一词的考证补充中,结合文段背景语境,当时的文化习俗以及对“马”字的引申义解释,王季思先生所注“骗马”作“哄骗,不正当勾搭”之意来说是相对合适的观点。
训诂作为一门严谨的考证学科,任何释义都需要依据丰富的资料实物来进行论证,“释义”这一门学问还需更多的努力,对于元曲中“骗马”一词的解释也还需更多的资料予以证明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三本第三折,2016。
[2]谢小丽:《“骗马”考》,《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02)。
[3]张建军、王韦皓:《说骗马》,《小说戏曲语言研究》,2003,297-299页。
[4]霍帆:《“欺骗之骗”语源考辨 ——兼论元代文献的“骗马”一词 》,《语言研究》,2020(01),106-109页。
[5]黄树先:《词义比较与文献释读》,《语文研究》,2012(03)。
[6]白居易:《有感三首》,《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18。
[7]郭孔秀:《古代马文化二题》,《农业考古》,2002( 03 ),271-180。
[8]胡萍:《“马子”小考》,《阜阳师范学院报》,2005(06)。
[9]晃继周,韩敬体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10]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1]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
[12]卢甲文:《王注《西厢记》词语三探>》,《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02)。
作者简介:刘千禧(2000.3.5--)女,汉族,籍贯:四川绵阳,本科,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