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转化工作也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论文以小学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对转化小学语丈学困生的具體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069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部分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识字少、词汇量积累不够、写作中词语不通顺、积极性不够高等,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逐渐成为学困生。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促使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
1学困生的成因
1.1心理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成绩好的学生通常表现的更为积极、开朗,而成绩不佳的学生则选择逃避,得过且过,缺乏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更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选择逃避、抗拒。这样发展下去,难免造成两极分化局面。
1.2学习习惯
学困生通常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诸如在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下课后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1.3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学困生并不是自身问题导致的,而是由于家庭出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诸如生病,父母离异、去世等。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脆弱,家庭的变故往往对其心理造成巨大伤痛,使学生一蹶不振,无法集中精神进行学习。
1.4家长原因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而是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很多农村地区家长的学识有限,无法正确对学生进行监督教育。有些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无人监督,有些家长则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辅导、监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
2成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素质教育改革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语文教师对班级学困生重点关注,结合学困生现状探究学困生转化的可行性策略,这既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又能从整体上提高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
2.1转变语文教学方式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相应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致。但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时期。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比较直观性、形象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感官记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头脑记忆。
2.2培养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信心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给予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心理两方面一定的重视,对于学困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多赞扬的方式,明确这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信心。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也可以让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阅读自己有能力朗读下来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通过以上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动态观察学困生表现,掌握学困生心理变化,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闪光点,并对其放大化,长此以往,学困生能够自我认可、自我欣赏,让学困生在优生转变的道路上重拾自信。此外,这对师生间关系增进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真正帮助学困生树立健全人格。
2.3指导学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比较于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基础内容主要有古诗、短文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作为其中比较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学困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中的难题部分,基于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身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可根据每天所学知识,要求学生每天对其中的词语进行背诵、默写,长此下去,学生词汇量就会明显增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在语文听说读写方面的学习能力。实际上,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在学困生转化中应用因材施教方法,以便全面满足学困生发展需求。
2.4引导学困生养成正确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视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以及课后作业,没有给予语文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这两方面的学习重视,基于学生这样的学习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正式教学之前为学生布置与下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在作业本中记录其中不理解的、不认识的部分;对于每节课讲完的语文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学困生面前树立好学习、学好习的榜样作用,进而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使学困生不自觉投入到教与学情境中来。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耐心指导、长期督促,同时,小学生要积极配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在学困生向优生转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最终会收获满满。需注意的是,小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并且自我约束力不强,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正向引导,从兴趣激发层面入手,通过调动学困生求知欲循序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促使每一位学生均得到发展”,在这一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培养,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措施,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尽快从学困生转化为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闫洁琼.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14):102-103.
[2]席飞蛟.小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37.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069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部分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识字少、词汇量积累不够、写作中词语不通顺、积极性不够高等,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逐渐成为学困生。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促使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
1学困生的成因
1.1心理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成绩好的学生通常表现的更为积极、开朗,而成绩不佳的学生则选择逃避,得过且过,缺乏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更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选择逃避、抗拒。这样发展下去,难免造成两极分化局面。
1.2学习习惯
学困生通常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诸如在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下课后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1.3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学困生并不是自身问题导致的,而是由于家庭出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诸如生病,父母离异、去世等。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脆弱,家庭的变故往往对其心理造成巨大伤痛,使学生一蹶不振,无法集中精神进行学习。
1.4家长原因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而是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很多农村地区家长的学识有限,无法正确对学生进行监督教育。有些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无人监督,有些家长则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辅导、监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
2成才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素质教育改革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语文教师对班级学困生重点关注,结合学困生现状探究学困生转化的可行性策略,这既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自信心,又能从整体上提高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
2.1转变语文教学方式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相应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致。但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时期。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比较直观性、形象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感官记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头脑记忆。
2.2培养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信心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给予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心理两方面一定的重视,对于学困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多赞扬的方式,明确这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信心。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也可以让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阅读自己有能力朗读下来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通过以上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动态观察学困生表现,掌握学困生心理变化,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闪光点,并对其放大化,长此以往,学困生能够自我认可、自我欣赏,让学困生在优生转变的道路上重拾自信。此外,这对师生间关系增进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真正帮助学困生树立健全人格。
2.3指导学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比较于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基础内容主要有古诗、短文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作为其中比较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学困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中的难题部分,基于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身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可根据每天所学知识,要求学生每天对其中的词语进行背诵、默写,长此下去,学生词汇量就会明显增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在语文听说读写方面的学习能力。实际上,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在学困生转化中应用因材施教方法,以便全面满足学困生发展需求。
2.4引导学困生养成正确语文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视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以及课后作业,没有给予语文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这两方面的学习重视,基于学生这样的学习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正式教学之前为学生布置与下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在作业本中记录其中不理解的、不认识的部分;对于每节课讲完的语文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学困生面前树立好学习、学好习的榜样作用,进而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使学困生不自觉投入到教与学情境中来。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耐心指导、长期督促,同时,小学生要积极配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在学困生向优生转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最终会收获满满。需注意的是,小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并且自我约束力不强,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正向引导,从兴趣激发层面入手,通过调动学困生求知欲循序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促使每一位学生均得到发展”,在这一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培养,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措施,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尽快从学困生转化为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闫洁琼.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14):102-103.
[2]席飞蛟.小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