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教研教改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走进新课程,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教研以新的生机。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因此老师要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乘机问道:“你们想了解银河些什么呢?”孩子们争相举手提出问题。“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就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一组形近字,“喝”和“渴”。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偏旁是口字;“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反思二: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自主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这样,语文课堂气氛才会轻松活跃,学生才会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二)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将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因此老师要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乘机问道:“你们想了解银河些什么呢?”孩子们争相举手提出问题。“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就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一组形近字,“喝”和“渴”。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偏旁是口字;“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偏旁是三点水。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反思二: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自主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这样,语文课堂气氛才会轻松活跃,学生才会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二)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将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