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担负着语言文字训练、思想品德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精神文明、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任务。正因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所以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代大家的文学作品。这些选文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一座收藏文学瑰宝的宫殿。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范文中把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和文艺理论知识,让他们从范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技艺,并从范文的中心思想出发,提炼出具体的文学形象,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满地达到。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文学作品教学中初读的指点
首先,初读往往是学生兴趣最浓、吸引力最强、印象最深的时刻。通过初次接触作品,让学生初次发现语文之美、文学之美,得到某些满足。而这种“美”和“满足”将吸引和指导他们探究作品的底蕴。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阅读前除了必要的语言指导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必要的提示: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作品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和特点,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或容易引起歧意的地方,理解作品的难点、疑点所在等。
其次,搞好文学作品的读的练习,能使学生“披文以人情”。读作品是极好的方式,因为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它能表现语言文字所包含的节奏感和感情色彩,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再现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学生就会心向往之,深入其中,受到强烈感染。尤其是一些对话较多的小说和戏剧更需要注重读。只有让学生深入作品中,体察作者感情,反复诵读,甚至熟读成诵,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名著强大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老师通过指导,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枯燥的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通过诵读,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这比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抄、背笔记有用得多。读的方法应当多种多样:个人读、分角色读、集体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读要生动活泼,读出语言的气势、韵味,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陶冶。要做到这点,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抓住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要启发学生借助于再造想象来理解他们未感知的有关知识,认识他们未曾经历的生活,才能对作品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脱离语言环境去抠字解词,而是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对文章有真正透彻的理解,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误失。”
三、教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作品的结构及艺术特色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它们是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将作品的各个部分组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篇章结构时,就要研究和把握作家的思路,注意它的整体性、连贯性、一致性,并保持它固有的特色和风格。另外,语文教学中常碰到各种艺术手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广泛兴趣,当一个“杂家”。
四、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审美教育
实践证明: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大纲规定的“陶冶爱美的情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有较大的特殊性,即语文美育是凭借课文的教学来实施的。在较多的文学作品选文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这些应该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美育知识目标加以实施,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五、结合作品给学生一定的文学知识
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透过作者夜游荷塘,独赏月色的描述,使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哀愁,透过他对象征清高圣洁的荷花与明月的描写赞赏,窥见他不与世俗邪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作者描述的自由美好的夜景中,领会作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特别是文中写荷塘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荷叶、荷花的形、色、香,使人视之可见,闻之可感。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移觉三种修辞方法,写荷叶、荷花、荷塘和月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认真品味,促使学生在作文时认真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培养写作兴趣。另外,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有关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六、课内外结合,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语文课不仅课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使学生情思激荡,课外也要激发学生广泛读书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有计划地公布一些带有批注的好作品、好评论,让学生去分析鉴别,圈点精辟之语句,同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进行课外练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此外,也可组织课外文学小组,创办文学社团,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点燃学生酷爱文学的火种。
在语文教学中搞好文学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特别是对新世纪的公民而言,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学欣赏力,对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际,培养合作精神和健康个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所以,为使中学生成为新世纪发展性的人才,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应注重文学教育。
一、重视文学作品教学中初读的指点
首先,初读往往是学生兴趣最浓、吸引力最强、印象最深的时刻。通过初次接触作品,让学生初次发现语文之美、文学之美,得到某些满足。而这种“美”和“满足”将吸引和指导他们探究作品的底蕴。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阅读前除了必要的语言指导外,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必要的提示: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作品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和特点,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或容易引起歧意的地方,理解作品的难点、疑点所在等。
其次,搞好文学作品的读的练习,能使学生“披文以人情”。读作品是极好的方式,因为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它能表现语言文字所包含的节奏感和感情色彩,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再现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学生就会心向往之,深入其中,受到强烈感染。尤其是一些对话较多的小说和戏剧更需要注重读。只有让学生深入作品中,体察作者感情,反复诵读,甚至熟读成诵,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名著强大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老师通过指导,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枯燥的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通过诵读,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这比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抄、背笔记有用得多。读的方法应当多种多样:个人读、分角色读、集体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读要生动活泼,读出语言的气势、韵味,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陶冶。要做到这点,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抓住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要启发学生借助于再造想象来理解他们未感知的有关知识,认识他们未曾经历的生活,才能对作品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脱离语言环境去抠字解词,而是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对文章有真正透彻的理解,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误失。”
三、教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作品的结构及艺术特色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它们是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将作品的各个部分组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篇章结构时,就要研究和把握作家的思路,注意它的整体性、连贯性、一致性,并保持它固有的特色和风格。另外,语文教学中常碰到各种艺术手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广泛兴趣,当一个“杂家”。
四、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审美教育
实践证明: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大纲规定的“陶冶爱美的情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有较大的特殊性,即语文美育是凭借课文的教学来实施的。在较多的文学作品选文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这些应该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美育知识目标加以实施,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五、结合作品给学生一定的文学知识
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透过作者夜游荷塘,独赏月色的描述,使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哀愁,透过他对象征清高圣洁的荷花与明月的描写赞赏,窥见他不与世俗邪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作者描述的自由美好的夜景中,领会作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特别是文中写荷塘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荷叶、荷花的形、色、香,使人视之可见,闻之可感。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移觉三种修辞方法,写荷叶、荷花、荷塘和月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认真品味,促使学生在作文时认真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培养写作兴趣。另外,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有关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六、课内外结合,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语文课不仅课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使学生情思激荡,课外也要激发学生广泛读书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有计划地公布一些带有批注的好作品、好评论,让学生去分析鉴别,圈点精辟之语句,同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进行课外练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此外,也可组织课外文学小组,创办文学社团,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点燃学生酷爱文学的火种。
在语文教学中搞好文学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特别是对新世纪的公民而言,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学欣赏力,对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际,培养合作精神和健康个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所以,为使中学生成为新世纪发展性的人才,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应注重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