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手段,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开展课内演示实验,传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而我们又知道,兴趣是学习一切科学入门的向导,是执着追求行为的动因。有了兴趣,学生们的学习就必然主动和积极,探究精神也必然强化。我在教《大气压力》一课时,曾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准备有个挂有小布娃娃的塑料碗,我用力将碗压在玻璃上,碗被牢牢吸住了,布娃娃当然也稳稳当当地挂在玻璃上了。这时,我问学生:“玻璃窗上没有钩,布娃娃为什么能挂在上面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我也很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能力,,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三、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今指出: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说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更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求的自我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我的大树》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外探究。我拟定了探究题目:“让你去研究一棵树,你准备怎么实施您的研究?”之后,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对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然后写出探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深刻理解科学的真谛和本质。
四、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
五、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当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求证”,得到科学结论后,这时就应该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应用验证”。我在教《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提供给学生一些实物,如:塑料块、木块、铁片、厚纸片、橡皮泥、土豆、水果等等,之后,我要求学生猜想,那些物体是沉浮于水的,那些是沉于水的?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列表作出预测后,我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之后,我进一步提问:“怎样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讨。在合作探究中,他们发现:(1)借助浮物;(2)改变物体形状;(3)改变水质,均能使沉的物体浮起来。显然,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较大地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学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科学学习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我们的老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这也正是科学教育的本质回归个体,赋于孩子自由发挥和大胆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孩子知道,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是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践创新的天地。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让孩子从小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学会创新、善于创新,这是科学教育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
一、开展课内演示实验,传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而我们又知道,兴趣是学习一切科学入门的向导,是执着追求行为的动因。有了兴趣,学生们的学习就必然主动和积极,探究精神也必然强化。我在教《大气压力》一课时,曾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准备有个挂有小布娃娃的塑料碗,我用力将碗压在玻璃上,碗被牢牢吸住了,布娃娃当然也稳稳当当地挂在玻璃上了。这时,我问学生:“玻璃窗上没有钩,布娃娃为什么能挂在上面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我也很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能力,,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三、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今指出: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说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更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求的自我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我的大树》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外探究。我拟定了探究题目:“让你去研究一棵树,你准备怎么实施您的研究?”之后,我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对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然后写出探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深刻理解科学的真谛和本质。
四、做好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工作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
五、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当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求证”,得到科学结论后,这时就应该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应用验证”。我在教《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提供给学生一些实物,如:塑料块、木块、铁片、厚纸片、橡皮泥、土豆、水果等等,之后,我要求学生猜想,那些物体是沉浮于水的,那些是沉于水的?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列表作出预测后,我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之后,我进一步提问:“怎样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讨。在合作探究中,他们发现:(1)借助浮物;(2)改变物体形状;(3)改变水质,均能使沉的物体浮起来。显然,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实际应用,较大地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学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科学学习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我们的老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这也正是科学教育的本质回归个体,赋于孩子自由发挥和大胆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孩子知道,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是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践创新的天地。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让孩子从小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学会创新、善于创新,这是科学教育的真正生命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