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饭为啥“菜不过三口”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叫“菜不过三口”。
  啥意思呢?就是一顿饭里,面对着满桌珍馐,不管皇帝喜欢吃哪一道,就单道菜而言,都不得超过三口。皇帝吃饭,一旁有太监监督着。哪道菜,皇帝吃了几口,太监心里都跟明镜似得。要是有某一道菜,皇帝吃了三口,太监马上就会将该道菜撤下去。接着,连着十天半个月的,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
  为啥呢?就是要让底下的人,揣摩不透皇帝的喜好。古代的皇帝,治理天下历来是“外圣而内王”,就是对外宣传儒家的仁爱那一套,骨子里其实是奉行法家的准则。法家所推崇的,一是严刑峻法,二是权势。所谓的“权势”,就是要让人无法猜透皇帝,使皇帝变得令人捉摸不透。因为摸不透,愈加神秘,所以也就有了光环。
  而“菜不过三口”,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身为一国之尊,最怕让底下的人知道弱点。所谓的弱点,可以指皇帝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也可以是皇帝的兴趣爱好。底下的人知道了皇帝的爱好,让人有机可乘,趁机邀宠,导致小人当道,吏治败坏。时日一久,皇帝带头贪污腐化,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家也就江河日下了。
  在这方面,正德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正德皇帝喜欢做木工,于是刘瑾每次趁着正德做得起兴时,把国家大事的奏折拿去给正德批阅。次数一多,贪玩的正德皇帝于是烦了,让刘瑾以后碰着这类事件,就自己拿主意。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刘瑾名正言顺地把持了朝政大全,最后弄得人神共愤。
  所以,让身边的人知道皇帝的喜好,无疑是件危险的事儿。有如刘瑾这般,反而行之,利用领导的兴趣而大权独揽;当然,也有如宋徽宗时的高俅,从正面进攻,知道领导喜欢踢足球,就拼命地练,练出了一身好技艺,讨得主子的欢心,在仕途上从此青云直上。
  可见,法家所谓的“权术”,也并非全无道理。当然,菜不过三口,还有一个深意,就是防止人下毒。满桌子的菜,起码有上百道,皇帝对什么菜都是浅尝辄止,不过一两口,就让人猜不出皇帝喜欢吃什么菜?这么一来,每次用膳,皇帝会吃什么菜,就成了个迷。若是有人想毒害皇帝,上百道菜一一都下毒,那这工程也未免太庞大了。
  当然,历史上多的是被毒杀的皇帝。这些皇帝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让周边的人知道了自己的喜好,从而有了下手之处。这么一来,哪怕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喜欢吃哪道菜,皇帝也就等于让自个儿身处险境了。
  对于皇帝们来说,老祖宗传下“菜不过三口”的规矩,其实是大有深意。只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们能否体会个中深意,并身体力行,因人而异。
  可转念一想,哪怕是坚持执行老祖宗规矩的贤明皇帝,日子也不好过呀!试想,连一日三餐这样本应放松享受的时刻,都得想着权术,提防着身边的人,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看来,当皇帝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其他文献
古代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官僚昏聩无能又热衷滥施酷刑,导致错判、冤杀的现象比比皆是。冤案发生了,平反还特别不容易。仔细梳理清末民初的几起被平反的著名冤案,我们会发现,冤案平反有多处窍门。  找老乡 先说第一种窍门:找老乡。  在晚清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中,老乡就是平反的关键因素。  杨乃武与小白菜被定案后,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带着儿子千里赴京上访失败。案件返回杭州重审,詹彩凤仍不断在省府鸣冤。此案被
期刊
韩复榘此人乃一赳赳武夫,早年投靠冯玉祥,发了迹,后被蒋介石重金收买,倒戈反冯,当上了山东省政府主席。  自1930年起,韩复榘盘踞山东达七年之久。他一面收编土匪为特务,加强血腥统治,一面摆出一副公正廉明、急于求治的样子,笼络人心。此人喜欢看《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之类的小说,常以“青天大人”自命,坐堂审案。“武夫”当“法官”,本来是新闻,加上此人独特的审案方式,荒谬的杀人理论,更为奇闻。  
期刊
据俄媒报道,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副司令费拉托夫日前发表声明说,近期将恢复制造导弹列车。  按照部署方式的不同,陆基战略核力量分为发射井、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三大类。其中,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导弹列车是俄独一无二的导弹系统,它能够在常驻地1500公里范围内执行战斗巡逻任务,并在数月内自动执行战斗值勤。导弹列车可以在行进期间发射导弹,也可以在停车期间发射。每套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配备三套发射装置以及1
期刊
包拯执掌京城,执法严峻,一方面对权贵刚正不阿,可另一方面对百姓也毫不留情,一律公平对待。这点,和寻常官员偏袒权贵不同,和士大夫偏向小民也不同。应该说,包拯的态度更加理性。只是,理性的包拯也有被感情挟持的时候。一旦感情用事,以公平刚正自律的包拯也不免犯浑。  一次,京城某街道发生火灾。宋都汴京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混杂在一起,并且有许多店铺商贩占道现象,交通拥堵,一旦发生大火,后果不堪设想。包拯第一时间赶
期刊
对天发誓 张勋拥兵逗留津门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大家都怀疑他有复辟之嫌。但当大家问到这件事时,张勋信誓旦旦地表示“决无此事”。见大家仍不相信,张勋对天发誓道:“我如果有此心,将来这一颗头颅必为利刃所断。”等他1917年7月1日凌晨复辟后,某公问他:“前日誓词,言犹在耳。”张勋恬不知耻地说:“以我一颗头换取大清帝国,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大义灭妻” 6月30日夜,张勋从江西会馆回到自己位于南河沿
期刊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一份自边关发往朝廷的密函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自拆封,并塞入一封匿名信,朝廷彻查下来,获悉是池州的“递卒”(传递军事信函的士兵)汪青“私启递筒”(密函装于竹筒内再密封,称为递筒)。当时宋朝与金国在边境对峙,汪青触犯军纪,“事关边徼”,后果很严重,所以被判斩刑。谁知几年后,“他卒事觉”,即发现原来是其他递卒所为,朝廷这才知道汪青是被冤杀的。  冤案铸成,真相大白,当然必须进行补救。宋朝
期刊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朝政府“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这样规模的经济援助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的首次援助。——在《清史稿》记述此事的这寥寥数字中,两个字眼“颁”、“赈”,煞有意味。  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壬寅,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若细看清朝历史,晚清一直是把大米类同战略物资来对待,严禁输出,尤其是在本国饥荒灾
期刊
在乌克兰危机刺激下,北约的东欧成员国感到“威胁近在咫尺”,纷纷加强军备,无形中给北约的军工发达国家德国带来滚滚商机。据俄罗斯《军火库》杂志报道,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正在考虑引进德国迪尔公司与莱茵金属公司联合开发的“斯马特”炮射末敏弹,其独到之处是专打坦克的“天灵盖”(车辆顶部),堪称装甲集群的克星。  现代末敏弹是“末端敏感弹药”的简称,又称“敏感器引爆弹药”,是一种多弹头智能弹药。末敏弹能够在弹道
期刊
古代各级地方衙门口,都设置一面喊冤鼓,供老百姓呜冤之用。据传,鸣冤击鼓的先例是由一位少女所开,被汉高祖刘邦采用并形成定制。  相传,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胡作非为。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恰遇浪荡皇侄。他见小娥貌美若仙,心生邪念,遂上前调戏。只听“啪”的一声,小娥一巴掌扇到皇侄脸上。皇侄在众人面前挨此一掌,岂肯罢休,骂道:“不识抬举的贱娼,我要你立死此地!”言毕,夺
期刊
同治十三年五月,河南南阳府镇平县捕快胡体安到百里之外的光山县将退休的京官尹文法家洗劫一空。尹家也有来头,很快就查清了案子真相,一纸诉状告到当时的巡抚涂宗瀛那里。涂宗瀛遂下令抓捕胡体安。这边刚下令,那边胡体安已经知道了,一边潜逃,一边安排人顶缸,替罪羊就是其童仆王树汶。  当时,镇平县县令是两榜进士马翥,他见此人当堂认罪,也不辨真假,草草结案。南阳知府任恺明知有异,也认了账,一层层上报刑部。  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