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由于受自然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事物的外在感性形象受到了过分关注,而其内在意蕴却相应地被忽视。由此,人们对事物的外在秩序、比例、均衡、和谐等进行了形式主义的鉴赏判断。这种情形一直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才有所改观,由他们构建的二元论思想和理性主义由于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关注社会人生,使古希腊的审美原则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由形式主义原则开始向道德主义原则转化。
关键词:前苏格拉底 自然一元论 形式主义原则 道德主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I001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外美学史上,人们关于美的事物的探讨历来遵循两种原则,即道德主义原则和形式主义原则。一般来说,道德主义原则是人们出于道德上和实用上的考虑,从而对美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物质欲求,是一种非审美的实用主义原则。而形式主义原则则基于人们对事物形而上的超越态度,关注的不是事物的内在意蕴,而是形式上的纯粹美,更接近美的内在本质。本文试就形式主义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历史成因、审美表现以及历史作用等几个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在古希腊早期,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由于持一种自然一元论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并认为万物都由同一事物滋生出来,这个事物被称为万物的本源,它是一切事物生灭的基础。
由于受这种自然观的影响,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开始了对这个神秘的宇宙本源的寻求。米利都学派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本原构成的。这个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他称之为“无限者”。赫拉克利特则把物质性的“火”作为了万物的始基。而古希腊的其他唯物论者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与唯物论者不同,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把“数”作为了万物的本原。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巴门尼德则把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存在”视为万物的本源。
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就是本体论问题,即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前苏格拉底时期,理念、善、伦理、人的主体性等概念还尚未成为那个时代占支配性地位的主导性话语。人们不仅认为自然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而且,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同一种自然物质构成的。这样,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特征,便深深地渗透到这个时期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美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非形而上学或反形而上学。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凝神观照时,关注的不是它内在的激情和形上意蕴,而是它形式上的秩序、比例、平衡、和谐、确定等外在美的感性特征。
和毕达哥拉斯强调以数作为世界的本原不同,赫拉克利特把火作为了万物的始基。他和毕达哥拉斯一样,都认为美在于和谐。所不同的是,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在于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而不仅仅是数的比例的合适均衡。实际上,虽然造成和谐的成因是不同的,但和谐在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一样的。对此,赫拉克利特曾有这样的阐述: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所有其他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首先注意的也都是事物那不可回避的秩序性,从而放弃了对事物内在的价值意义的追求。古希腊人对秩序的寻求,最早表明了他们对形式的重视。尽管在古希腊人的审美判断中,我们不能排除他们的道德主义情结,但依然可以说,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的主要审美原则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秩序、比例、和谐、节奏、对称、确定、平衡等形式的崇尚,在审美原则上对内容意蕴、表现力、生命力的漠视和驱逐都使我们感到由衷的敬意,因为是他们开辟了人类审美的道路,从而使人们在审美的道路上由不自觉慢慢地走向自觉。
西方审美世界从形式主义原则向道德主义原则的过渡是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最终完成的。其实,自从智者普洛太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以来,人身上的自然性就开始衰落了,人作为一个知识的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主体,其生存的主体性意义在这时就开始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彰显。随着苏格拉底对人及其生活的发现和关注,古希腊哲学和美学也由此完成了它重大的历史转向。
从苏格拉底起,人们开始把人性作为人进行一切价值判断的内在根据。所以,是苏格拉底实现了西方由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是苏格拉底重构了一个新的历史,这种历史以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作为终极的目的和价值维度,它标举理性、人文主义,追求一种道德主义的评价标准,从而与先前的历史划开了鸿沟。柏拉图“理念说”的提出,更加促使西方的自然一元论走向了历史的终结,使形式主义的审美原则走向衰落;他的理念和现象相分离的思想理论也终于使二元论大行其道,使形而上学酝酿成熟;也是柏拉图,进一步使道德主义的审美原则走向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英]鲍桑葵,张今译:《美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
[5] 彭公亮:《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及价值维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作者简介:程勇真,女,1971—,河南原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女性美学,工作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前苏格拉底 自然一元论 形式主义原则 道德主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I001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外美学史上,人们关于美的事物的探讨历来遵循两种原则,即道德主义原则和形式主义原则。一般来说,道德主义原则是人们出于道德上和实用上的考虑,从而对美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物质欲求,是一种非审美的实用主义原则。而形式主义原则则基于人们对事物形而上的超越态度,关注的不是事物的内在意蕴,而是形式上的纯粹美,更接近美的内在本质。本文试就形式主义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历史成因、审美表现以及历史作用等几个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在古希腊早期,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由于持一种自然一元论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并认为万物都由同一事物滋生出来,这个事物被称为万物的本源,它是一切事物生灭的基础。
由于受这种自然观的影响,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开始了对这个神秘的宇宙本源的寻求。米利都学派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本原构成的。这个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始物”——他称之为“无限者”。赫拉克利特则把物质性的“火”作为了万物的始基。而古希腊的其他唯物论者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与唯物论者不同,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把“数”作为了万物的本原。他们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巴门尼德则把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存在”视为万物的本源。
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就是本体论问题,即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前苏格拉底时期,理念、善、伦理、人的主体性等概念还尚未成为那个时代占支配性地位的主导性话语。人们不仅认为自然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而且,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同一种自然物质构成的。这样,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特征,便深深地渗透到这个时期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美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非形而上学或反形而上学。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凝神观照时,关注的不是它内在的激情和形上意蕴,而是它形式上的秩序、比例、平衡、和谐、确定等外在美的感性特征。
和毕达哥拉斯强调以数作为世界的本原不同,赫拉克利特把火作为了万物的始基。他和毕达哥拉斯一样,都认为美在于和谐。所不同的是,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在于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而不仅仅是数的比例的合适均衡。实际上,虽然造成和谐的成因是不同的,但和谐在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一样的。对此,赫拉克利特曾有这样的阐述: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所有其他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首先注意的也都是事物那不可回避的秩序性,从而放弃了对事物内在的价值意义的追求。古希腊人对秩序的寻求,最早表明了他们对形式的重视。尽管在古希腊人的审美判断中,我们不能排除他们的道德主义情结,但依然可以说,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的主要审美原则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秩序、比例、和谐、节奏、对称、确定、平衡等形式的崇尚,在审美原则上对内容意蕴、表现力、生命力的漠视和驱逐都使我们感到由衷的敬意,因为是他们开辟了人类审美的道路,从而使人们在审美的道路上由不自觉慢慢地走向自觉。
西方审美世界从形式主义原则向道德主义原则的过渡是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最终完成的。其实,自从智者普洛太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以来,人身上的自然性就开始衰落了,人作为一个知识的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主体,其生存的主体性意义在这时就开始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彰显。随着苏格拉底对人及其生活的发现和关注,古希腊哲学和美学也由此完成了它重大的历史转向。
从苏格拉底起,人们开始把人性作为人进行一切价值判断的内在根据。所以,是苏格拉底实现了西方由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是苏格拉底重构了一个新的历史,这种历史以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作为终极的目的和价值维度,它标举理性、人文主义,追求一种道德主义的评价标准,从而与先前的历史划开了鸿沟。柏拉图“理念说”的提出,更加促使西方的自然一元论走向了历史的终结,使形式主义的审美原则走向衰落;他的理念和现象相分离的思想理论也终于使二元论大行其道,使形而上学酝酿成熟;也是柏拉图,进一步使道德主义的审美原则走向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英]鲍桑葵,张今译:《美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
[5] 彭公亮:《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及价值维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作者简介:程勇真,女,1971—,河南原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女性美学,工作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