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我们教师转变理念,积极实践,课堂教学一改过去个体学习,接受学习主宰的局面,以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走进了课堂。由于其能最大化地利用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被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教学方法。
讨论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对问题的多种解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开启智慧的大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下面就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借题导入,激发读文
借题导入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自主学习作铺垫。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朗读课题《生命 生命》,接着把课题改为《生命?生命?》,我问学生觉得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生命是什么?”我紧接着说:“是啊,生命是什么?你们思考过吗?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当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提出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生命是什么?以问带读,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2 自主学习,阅读思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讨论的基础。教师要创设空间,精心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生命 生命》在疏理文章思路后,当学生明白了作者从飞蛾求生、瓜秧抗争、静听心跳这三个事例来表达生命是什么。于是我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个事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边读边画出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有的说:我没有想到飞蛾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有的说:我没想到飞蛾的求生欲望是那么强烈;有的说:我没想到瓜子的生命力那么顽强;有的说:我没想到心跳的感觉是那么伟大。就这样,教师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中去理解,既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让学生入境悟情,感悟生命的顽强,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
3 引导质疑,小组讨论
质疑问题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起来进行讨论解决。但为了避免学生提太简单,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起不到讨论的必要性,就要取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如学习《鸟的天堂》,有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教师觉得这种质疑没有着力点,找不到边际。于是提示:你想问的是这个意思吗?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说得具体些呢?该生思考后提出: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让讨论有具体的支点,自然就提高了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样,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我让学生再读一读鸟儿的三次对话。读完后,我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又有什么疑问呢?”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了歌又看了一会儿呢?”我就借此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有的认识到:第二次看要向树告别了,那是它最后一次看;有的认识到:这是鸟儿对朋友的深情和留恋;有的认识到:鸟儿失望极了,自己的朋友原本很伟大,现在却变成了火苗。这样,教师在引导质疑的过程中,把最有价值,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4 引导评价,深化探究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要句子,深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深化探究的效果。如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自悟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名回答。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雷利多可怜呀!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老师,我在这句话中看出雷利的爸爸对这次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生:我从“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雷利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这血的记忆是痛苦的,我也为他伤心。师:说得真好,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爸爸。生:老师,这句话可以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他是光荣的。生:老师,没有爸爸多不幸啊!我想象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生:我从“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喊着什么。”这句话中看到了爸爸在呼喊和平,在呼喊人们捍卫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学生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一步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在这种共鸣下,我进行总结:“是啊,至爱的亲人逝去了,心中的悲切又怎是泪水所能冲刷的?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痛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请你们结合课文的句子和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教师一席意味深长的话,把学生引入深沉的思考之中,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拓展式阅读,学生学得有宽度,探究得有深度,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探究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跟上千变万化的形势,我们的社会公民必须终身学习,而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新课标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结问题的过程。
于是,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讨论式”教学,对培养学生主动地学、灵活地学、创新地学,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习惯等系统体系的构建,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对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讨论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对问题的多种解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开启智慧的大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下面就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借题导入,激发读文
借题导入是指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自主学习作铺垫。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朗读课题《生命 生命》,接着把课题改为《生命?生命?》,我问学生觉得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生命是什么?”我紧接着说:“是啊,生命是什么?你们思考过吗?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当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提出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生命是什么?以问带读,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2 自主学习,阅读思考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讨论的基础。教师要创设空间,精心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生命 生命》在疏理文章思路后,当学生明白了作者从飞蛾求生、瓜秧抗争、静听心跳这三个事例来表达生命是什么。于是我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个事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边读边画出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有的说:我没有想到飞蛾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有的说:我没想到飞蛾的求生欲望是那么强烈;有的说:我没想到瓜子的生命力那么顽强;有的说:我没想到心跳的感觉是那么伟大。就这样,教师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中去理解,既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让学生入境悟情,感悟生命的顽强,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学理念。
3 引导质疑,小组讨论
质疑问题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起来进行讨论解决。但为了避免学生提太简单,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起不到讨论的必要性,就要取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如学习《鸟的天堂》,有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教师觉得这种质疑没有着力点,找不到边际。于是提示:你想问的是这个意思吗?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说得具体些呢?该生思考后提出: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让讨论有具体的支点,自然就提高了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样,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我让学生再读一读鸟儿的三次对话。读完后,我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又有什么疑问呢?”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了歌又看了一会儿呢?”我就借此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有的认识到:第二次看要向树告别了,那是它最后一次看;有的认识到:这是鸟儿对朋友的深情和留恋;有的认识到:鸟儿失望极了,自己的朋友原本很伟大,现在却变成了火苗。这样,教师在引导质疑的过程中,把最有价值,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4 引导评价,深化探究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要句子,深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深化探究的效果。如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自悟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名回答。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雷利多可怜呀!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老师,我在这句话中看出雷利的爸爸对这次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生:我从“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雷利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这血的记忆是痛苦的,我也为他伤心。师:说得真好,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爸爸。生:老师,这句话可以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他是光荣的。生:老师,没有爸爸多不幸啊!我想象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生:我从“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喊着什么。”这句话中看到了爸爸在呼喊和平,在呼喊人们捍卫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学生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一步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在这种共鸣下,我进行总结:“是啊,至爱的亲人逝去了,心中的悲切又怎是泪水所能冲刷的?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痛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请你们结合课文的句子和具体事例,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教师一席意味深长的话,把学生引入深沉的思考之中,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拓展式阅读,学生学得有宽度,探究得有深度,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探究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跟上千变万化的形势,我们的社会公民必须终身学习,而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新课标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结问题的过程。
于是,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讨论式”教学,对培养学生主动地学、灵活地学、创新地学,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习惯等系统体系的构建,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对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