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先进,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正蓬勃发展。现代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表现形式,以其跨越时空、超越地方限制的多种优势,使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过程理解更容易、感受更深入,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综合性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科教学之中,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新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声、光、色、形俱全,综合表现力强,又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图像的翻滚、移动、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音响效果,能够给学生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假设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发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潜水艇的游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潜水艇在水中开。
生:我看到了潜水艇在水中航行。
生:潜水艇一会在海面上游,一会儿沉到海底。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潜水?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上浮与下沉?
生:一般的船到了水里只浮在水面,而潜水艇为什么沉下去又能浮上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一起研究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好吗?
这里的课件应用取代了老师的单一讲解,也比老师演示实验来得清晰,直观,更理想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用课件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更直截了当呢。刚开始我也这样想,可仔细想来,这位老师的设计安排还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刚上课,学生还不懂潜水艇为什么能够沉浮的原理,更谈不上可以自己操作潜水艇研究了。因此,这里的课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很快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愿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观察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的获取知识的阶段,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外部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著名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能听到又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使学生左右脑并用,多种感官全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直接、更全面、更立体,使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更活跃。
案例:《搭纸桥》一课,老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师:大家知道吗?我的家乡承德有著名的避暑山庄,那里的景色秀丽,风景宜人,尤其是桥很有意思,看完录像后谁能提出有关桥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有水平。
(如诗如画的风景,学生看得入神)
生:为什么那两座桥300年了还不塌?
生:桥这么结实,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桥不塌会不会与桥的形状有关?
生:我觉得可能与桥的材料有关。
……
多种信息的刺激,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定会积极思考,认真研究的。
在一堂信息技术与自然教学整合课《寻找人类的第二家园》中,通过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浩瀚的太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页中自己寻找资料,作出种种设想,并且去论证自己设想的可行性。由于有了课件,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超越地球,飞向太空。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多种媒体网络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實际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起长期记忆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的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课堂上多种媒体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况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期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由于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灵活的形式,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例如:在科学课《无土栽培》的教学中,夏老师借助网络,使学生领略到各种相关知识,还能在电脑上有选择地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第二部分在利用电脑网络学习的同时结合实验的操作,自己动手用木屑栽种一盆大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增强,弥补了网络媒体的弱点,这样的整合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应用,使常规实验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实验变得简单和直观,可以有效地突破实验教学难点、开辟了实验教学新视野,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在大大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创新等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新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声、光、色、形俱全,综合表现力强,又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图像的翻滚、移动、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音响效果,能够给学生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假设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发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潜水艇的游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潜水艇在水中开。
生:我看到了潜水艇在水中航行。
生:潜水艇一会在海面上游,一会儿沉到海底。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潜水?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上浮与下沉?
生:一般的船到了水里只浮在水面,而潜水艇为什么沉下去又能浮上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一起研究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好吗?
这里的课件应用取代了老师的单一讲解,也比老师演示实验来得清晰,直观,更理想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用课件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更直截了当呢。刚开始我也这样想,可仔细想来,这位老师的设计安排还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刚上课,学生还不懂潜水艇为什么能够沉浮的原理,更谈不上可以自己操作潜水艇研究了。因此,这里的课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很快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愿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观察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的获取知识的阶段,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外部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著名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能听到又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使学生左右脑并用,多种感官全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直接、更全面、更立体,使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更活跃。
案例:《搭纸桥》一课,老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师:大家知道吗?我的家乡承德有著名的避暑山庄,那里的景色秀丽,风景宜人,尤其是桥很有意思,看完录像后谁能提出有关桥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有水平。
(如诗如画的风景,学生看得入神)
生:为什么那两座桥300年了还不塌?
生:桥这么结实,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桥不塌会不会与桥的形状有关?
生:我觉得可能与桥的材料有关。
……
多种信息的刺激,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定会积极思考,认真研究的。
在一堂信息技术与自然教学整合课《寻找人类的第二家园》中,通过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浩瀚的太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页中自己寻找资料,作出种种设想,并且去论证自己设想的可行性。由于有了课件,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超越地球,飞向太空。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多种媒体网络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實际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起长期记忆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的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课堂上多种媒体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况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期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由于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灵活的形式,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例如:在科学课《无土栽培》的教学中,夏老师借助网络,使学生领略到各种相关知识,还能在电脑上有选择地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第二部分在利用电脑网络学习的同时结合实验的操作,自己动手用木屑栽种一盆大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增强,弥补了网络媒体的弱点,这样的整合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应用,使常规实验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实验变得简单和直观,可以有效地突破实验教学难点、开辟了实验教学新视野,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在大大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创新等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