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倾听艺术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xt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倾听——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入微,到了课堂上,就非常渴望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备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但是,正因为教师的准备极其充分,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压制”。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学生所说的和我所预设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但到底是不是呢?或许只是学生选择迎合老师罢了……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明朗情调的喜爱。但文章开头却是从北国的冬天写起——“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对此,笔者是这样设问的:“文章要表达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作者喜爱北国的冬天吗?”笔者预设的答案是:“这是对比的写法,用北国的冬天来反衬江南的冬天的可爱。”结果一个学生回答说:“北国的冬天跟江南的冬天不同,但是作者都是喜爱的。”笔者就立刻打断他:“你看,作者说北国的冬天是‘蛰居异境’,这个‘异’字就显得不可爱了,所以作者喜爱江南的冬景,而不喜爱北国的冬天。”课堂上,这个学生没有反驳笔者,但是课后他跟笔者讨论:“老师,这个‘异’字,我倒觉得也是一种喜爱啊,在我们对童年的记忆里,越是新奇的时刻越难以忘记,正因為‘异’所以喜爱。”笔者觉得这个学生讲得非常好,很有道理。
  笔者当时就反思,课堂上教师的倾听有时不是真正的倾听,而只是“走过场”,是带着特定目的的、刻意的、有选择性的倾听,是为自己而非为学生的假倾听。在上述的这组对话中,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是没有得到真正尊重的。
  二、倾听——推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语文课堂是语言现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跟随教师的引导,经过内化思考,然后生成自己的声音。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时,一个学生问:“‘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一句话该怎么理解?”马上有学生回答道:“就算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也没人能证明啊。”该生似乎回答了问题,但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去思考,所以根本没有从本质上理解这句话,因而也没有讲清楚。所以,笔者提醒学生仔细思考“一个人内心的生存”究竟指什么,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以往的生活”和“内心的生存”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内心的生存”。学生认真听了笔者的提示,这才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这一小节。课堂静默了几分钟后,终于有学生举手:“‘内心的生存’应该是和有形的生活相对的‘精神的成长过程’。”可见,语言的表达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语言的表达才更精准而丰富。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被学生看似热闹的表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听”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进而走到文本的深处。
  三、倾听——促进对课堂生成的实现
  教师精心备课固然很重要,但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时随机生成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师不用害怕学生说得太多,说得离谱,说得超出教师预设的范围,那或许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
  李煜的名篇《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以及对宇宙永恒、人事沧桑的感慨。讲到其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笔者问学生:“为什么是‘月明中’?如何解读这个‘月明中’?”笔者所设想的答案是:“‘月’代表的正是永恒的宇宙,而‘故国’则是人世沧桑的体现,一个永恒,一个短暂,两者形成对比,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悲叹,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当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理解,完成了这个教学环节之后,笔者即将进入下一诗句的解读。这时候,有一个特别爱好诗词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有另外一解?”笔者很意外,停下来示意她继续说,她讲她记得李煜另有一首词写“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多么浪漫,多么惬意。所以,李煜之所以怀念“月明中”的“故国”,正因为他对那样的有着明月清辉的故国有着深深的眷恋。她一说完,班上其他同学都啧啧称赞——为这句词所描绘的清朗画面,为李煜身上的浪漫情怀,也为这位同学的深厚的诗词功底。这就是这个课堂上的意外之喜了!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比学生这样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更有意义的事呢!
  所以,停下来,专心地接纳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才能有真正的思维碰撞,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得以体现。
  综上,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自己要拿出倾听的诚意,有时需要“忘掉”我们的精心预设,“忘掉”我们的教学进度,认真倾听,发现问题,用心倾听,从容接纳。当我们站在欣赏、品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上,真诚倾听,我们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深入解读文本,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到达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
其他文献
“无痕语文”,主张智慧艺术地隐匿消融教学目标,避免“目的颤抖”,采用春风化雨、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于潜移默化中培智育人,提升学生的语文和道德素养。  1.选择“切合”的教学内容育德  “文本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风尚,兼具语言表达的典范意义。可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这种多元综合的学习材料的学科知识往往不够具体明晰,很难一下子就确定什么是合适的教学内容。文本是具
期刊
一、学生写作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  1.严格控制,没有自由  考场作文采用命题的形式,这种写作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完成,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一种必须应付的差事。  2.只看形式,忽略内容  以范文阅读和机械模仿为主要特征,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结构生硬,表达平淡。平时由于课程紧张,教师实际的作文教学并不多。所以学生获得作文提升的路径就显得非常单一,更多的借助于优秀范文,在下笔前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两个重点:目的和对象。所谓“目的”,就是根据症结,进行劝解、疏导、警示、说理,解决情感的纠结和思想的困惑;所谓“对象”,就是面对“具体事件”,写给特定的“读者”,写作者有“限定”的身份。  一、明确“目的”  要想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具体体现在:1.要从材料中审读出对立的矛盾或者问题的症结;2.依据对立的矛盾或症结,进行权衡、比较;3.选择主要矛盾,进行思考;
期刊
一、整体诵读,再现画面意蕴  《答谢中书书》一文,四字成句,句式匀称,更有对偶之妙,读来音韵和谐,余音袅袅。这是适合学生诵读体味的名篇佳作。文章开篇用了两个四字句,一下子把山水之美铺陈在读者眼前,讓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天地间,纵览古今山水,击节赞赏,反复吟唱,突出一个“美”字。第二部分展开细致描摹,状形绘色,动静相宜,突出“仙都”一词。第三部分,抒发感慨,表达对如此天下奇景少有人迹的遗憾,以及与谢灵
期刊
本文以《背影》一课为例,略谈比较阅读方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给学生引进的三则材料,都是写父母送孩子远行时的一幕。第一则出自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一生的故事》第一部《遥远的岁月》,叙事娓娓道来,文笔清纯而富于诗意;第二则出自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第十六章,奥雷里亚诺第二和费尔南达夫妇送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去布鲁塞尔求学时送别的一幕,细腻而感人;第三则出自高尔泰自传散文《跨越地平线》(节选
期刊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学作品是伴着生命的感发而孕育发生的,所冀望的是传递出一种感发的力量。但在赏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削减了对作品中感发生命的直接传述和发挥,因而再读《故都的秋》,我想从体悟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由心及物、由物及心,经由感发而一同进入作者北国之秋那种清、静、悲凉的意境中。  那是怎样的一种“清”“静”?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期刊
好奇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你看,课堂上这几位同学总是有许多问题,我们就“采摘”一个,也许能解开你的疑问——    有学生问:“匹”字本是用作纺织物的量词,如“一匹白绢”,怎么却用到马身上来了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典故上是怎么说的吧!  有一次,孔子和颜回一起去旅行,登上了当时鲁国境内的泰山。师生二人向东南方向眺望。孔子问颜回:“你有没有看见苏州的阊门?”阊门是苏州城的西门。颜回看了一会说:“看到
期刊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三本京剧教材,听专业老师的京剧讲座,了解京剧知识,感受戏曲文化魅力。  2.精读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文章,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参观梅兰芳纪念馆,全面立体地了解梅兰芳先生光辉的艺术人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  3.阅读一组与戏曲相关的作品,进剧场观看京剧《四郎探母》演出,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戏曲文化现象,拓
期刊
教材到底如何使用?教读课如何发挥教材助学系统中单元导语、预习、练习等的作用,让教师能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追求教得有效?诸如此类的问题仍令一线教师感到苦恼,继而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下面,笔者将以《老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教材的助学系统助力语文教学,彰显独特光芒。  一、初读文本须自由  《老王》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
期刊
师:郑板桥曾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的三、四两段。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下面先给同学们两三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两段,看看还有没有文字上的“拦路虎”,标记出来等一会儿共同解决。(过程略)  师:言是文的基础,排除了文字障碍,我们就可以亲密接触课文了。接触这两段内容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前两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