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倾听——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入微,到了课堂上,就非常渴望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备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但是,正因为教师的准备极其充分,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压制”。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学生所说的和我所预设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但到底是不是呢?或许只是学生选择迎合老师罢了……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明朗情调的喜爱。但文章开头却是从北国的冬天写起——“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对此,笔者是这样设问的:“文章要表达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作者喜爱北国的冬天吗?”笔者预设的答案是:“这是对比的写法,用北国的冬天来反衬江南的冬天的可爱。”结果一个学生回答说:“北国的冬天跟江南的冬天不同,但是作者都是喜爱的。”笔者就立刻打断他:“你看,作者说北国的冬天是‘蛰居异境’,这个‘异’字就显得不可爱了,所以作者喜爱江南的冬景,而不喜爱北国的冬天。”课堂上,这个学生没有反驳笔者,但是课后他跟笔者讨论:“老师,这个‘异’字,我倒觉得也是一种喜爱啊,在我们对童年的记忆里,越是新奇的时刻越难以忘记,正因為‘异’所以喜爱。”笔者觉得这个学生讲得非常好,很有道理。
笔者当时就反思,课堂上教师的倾听有时不是真正的倾听,而只是“走过场”,是带着特定目的的、刻意的、有选择性的倾听,是为自己而非为学生的假倾听。在上述的这组对话中,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是没有得到真正尊重的。
二、倾听——推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语文课堂是语言现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跟随教师的引导,经过内化思考,然后生成自己的声音。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时,一个学生问:“‘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一句话该怎么理解?”马上有学生回答道:“就算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也没人能证明啊。”该生似乎回答了问题,但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去思考,所以根本没有从本质上理解这句话,因而也没有讲清楚。所以,笔者提醒学生仔细思考“一个人内心的生存”究竟指什么,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以往的生活”和“内心的生存”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内心的生存”。学生认真听了笔者的提示,这才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这一小节。课堂静默了几分钟后,终于有学生举手:“‘内心的生存’应该是和有形的生活相对的‘精神的成长过程’。”可见,语言的表达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语言的表达才更精准而丰富。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被学生看似热闹的表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听”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进而走到文本的深处。
三、倾听——促进对课堂生成的实现
教师精心备课固然很重要,但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时随机生成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师不用害怕学生说得太多,说得离谱,说得超出教师预设的范围,那或许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
李煜的名篇《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以及对宇宙永恒、人事沧桑的感慨。讲到其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笔者问学生:“为什么是‘月明中’?如何解读这个‘月明中’?”笔者所设想的答案是:“‘月’代表的正是永恒的宇宙,而‘故国’则是人世沧桑的体现,一个永恒,一个短暂,两者形成对比,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悲叹,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当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理解,完成了这个教学环节之后,笔者即将进入下一诗句的解读。这时候,有一个特别爱好诗词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有另外一解?”笔者很意外,停下来示意她继续说,她讲她记得李煜另有一首词写“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多么浪漫,多么惬意。所以,李煜之所以怀念“月明中”的“故国”,正因为他对那样的有着明月清辉的故国有着深深的眷恋。她一说完,班上其他同学都啧啧称赞——为这句词所描绘的清朗画面,为李煜身上的浪漫情怀,也为这位同学的深厚的诗词功底。这就是这个课堂上的意外之喜了!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比学生这样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更有意义的事呢!
所以,停下来,专心地接纳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才能有真正的思维碰撞,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得以体现。
综上,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自己要拿出倾听的诚意,有时需要“忘掉”我们的精心预设,“忘掉”我们的教学进度,认真倾听,发现问题,用心倾听,从容接纳。当我们站在欣赏、品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上,真诚倾听,我们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深入解读文本,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到达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入微,到了课堂上,就非常渴望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备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但是,正因为教师的准备极其充分,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压制”。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学生所说的和我所预设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但到底是不是呢?或许只是学生选择迎合老师罢了……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明朗情调的喜爱。但文章开头却是从北国的冬天写起——“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对此,笔者是这样设问的:“文章要表达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作者喜爱北国的冬天吗?”笔者预设的答案是:“这是对比的写法,用北国的冬天来反衬江南的冬天的可爱。”结果一个学生回答说:“北国的冬天跟江南的冬天不同,但是作者都是喜爱的。”笔者就立刻打断他:“你看,作者说北国的冬天是‘蛰居异境’,这个‘异’字就显得不可爱了,所以作者喜爱江南的冬景,而不喜爱北国的冬天。”课堂上,这个学生没有反驳笔者,但是课后他跟笔者讨论:“老师,这个‘异’字,我倒觉得也是一种喜爱啊,在我们对童年的记忆里,越是新奇的时刻越难以忘记,正因為‘异’所以喜爱。”笔者觉得这个学生讲得非常好,很有道理。
笔者当时就反思,课堂上教师的倾听有时不是真正的倾听,而只是“走过场”,是带着特定目的的、刻意的、有选择性的倾听,是为自己而非为学生的假倾听。在上述的这组对话中,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是没有得到真正尊重的。
二、倾听——推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语文课堂是语言现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跟随教师的引导,经过内化思考,然后生成自己的声音。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时,一个学生问:“‘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一句话该怎么理解?”马上有学生回答道:“就算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也没人能证明啊。”该生似乎回答了问题,但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去思考,所以根本没有从本质上理解这句话,因而也没有讲清楚。所以,笔者提醒学生仔细思考“一个人内心的生存”究竟指什么,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以往的生活”和“内心的生存”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内心的生存”。学生认真听了笔者的提示,这才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这一小节。课堂静默了几分钟后,终于有学生举手:“‘内心的生存’应该是和有形的生活相对的‘精神的成长过程’。”可见,语言的表达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只有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语言的表达才更精准而丰富。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被学生看似热闹的表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听”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进而走到文本的深处。
三、倾听——促进对课堂生成的实现
教师精心备课固然很重要,但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时随机生成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师不用害怕学生说得太多,说得离谱,说得超出教师预设的范围,那或许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
李煜的名篇《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以及对宇宙永恒、人事沧桑的感慨。讲到其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笔者问学生:“为什么是‘月明中’?如何解读这个‘月明中’?”笔者所设想的答案是:“‘月’代表的正是永恒的宇宙,而‘故国’则是人世沧桑的体现,一个永恒,一个短暂,两者形成对比,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悲叹,这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当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理解,完成了这个教学环节之后,笔者即将进入下一诗句的解读。这时候,有一个特别爱好诗词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有另外一解?”笔者很意外,停下来示意她继续说,她讲她记得李煜另有一首词写“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多么浪漫,多么惬意。所以,李煜之所以怀念“月明中”的“故国”,正因为他对那样的有着明月清辉的故国有着深深的眷恋。她一说完,班上其他同学都啧啧称赞——为这句词所描绘的清朗画面,为李煜身上的浪漫情怀,也为这位同学的深厚的诗词功底。这就是这个课堂上的意外之喜了!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比学生这样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更有意义的事呢!
所以,停下来,专心地接纳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才能有真正的思维碰撞,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得以体现。
综上,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自己要拿出倾听的诚意,有时需要“忘掉”我们的精心预设,“忘掉”我们的教学进度,认真倾听,发现问题,用心倾听,从容接纳。当我们站在欣赏、品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上,真诚倾听,我们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深入解读文本,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到达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