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有效提问策略,从与实际的地理区域结合,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推进任务教学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地理思维的全面性;突出人地关系,渗透人地协调的理念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有效提问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探究式课堂这一概念逐渐流行,它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如何高效地提出问题也成为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高效问题的提出也不能忽略地理核心素养,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提问中,让二者有机地结合。
一、与实际的地理区域结合,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
在提问的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建极度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认知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任何地理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区域而单独地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将其与实际的地理区域结合,将问题的趣味性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结合在一起,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
如在“湿地的破坏与恢复”这一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湿地,鄱阳湖湿地为例创建问题的情景即为:鄱阳湖湿地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每年的春天,鄱阳湖渔民采用将鄱阳湖分为小格子,将里面的水排干的方法收获鱼。这一方面方便了候鸟的生存,让候鸟捕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让候鸟后期面临食物不足的问题,请问你能想出既让候鸟生存下去,又对渔民的收入影响不大的方法吗?这样,教师用鄱阳湖湿地构建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的问题的有效性。
二、推进任务教学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最终在思考和实践中获得知识,而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学生在户外和室内进行地理实践的能力,二者都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巧妙布置任务,用任务教学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如在“人口”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即可以利用提问布置任务,“同学们,你们知道班级内同学的家庭有几口人吗?在人口的统计中,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单位,通过一个个家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得出更大区域的人口情况,那同学们,你们能对全班学生的家庭人口情况进行调查吗?”这样,教师用提问布置了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内的调查实践,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提高了问题效率。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地理思维的全面性。
地理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地理的思维方法,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高中地理按模块进行学习,并非所有时间学生都能以全面的观点认识地理学和地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明白以自己现在的知识回答得不全面,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全面性。
如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述了大气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中国的气候分布和成因以及大气运动造成的影响。由于这一节讲述的内容为大气运动,故学生回答的方向也大多是在大气方向,显然是不全面的。而在之后,教师即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地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大气运动造成的影响也不只表现在大气方面,那你们知道它还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这样,教师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从水文、土壤等更多的方向进行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四、突出人地关系,渗透人地协调的理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指的是人们对人地可持续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后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突出人地协调关系,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的理念。
如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提问的内容上,教师便可以偏向人地关系,提出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变化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关于人地关系的问题,让学生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角度探讨人地关系,以問题为主导培养学生人类协调观念,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与课堂提问结合是有效提问的一个重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与实际地理结合,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在问题中进行人地关系的渗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在提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让提问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葛燕琳.让学生有话可说——地理课堂提问之艺术魅力[J].地理教学,2017(02):34-37.
[2]杨琴.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8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有效提问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探究式课堂这一概念逐渐流行,它要求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如何高效地提出问题也成为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高效问题的提出也不能忽略地理核心素养,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提问中,让二者有机地结合。
一、与实际的地理区域结合,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
在提问的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建极度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认知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任何地理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区域而单独地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将其与实际的地理区域结合,将问题的趣味性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结合在一起,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
如在“湿地的破坏与恢复”这一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湿地,鄱阳湖湿地为例创建问题的情景即为:鄱阳湖湿地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每年的春天,鄱阳湖渔民采用将鄱阳湖分为小格子,将里面的水排干的方法收获鱼。这一方面方便了候鸟的生存,让候鸟捕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让候鸟后期面临食物不足的问题,请问你能想出既让候鸟生存下去,又对渔民的收入影响不大的方法吗?这样,教师用鄱阳湖湿地构建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大大提高的问题的有效性。
二、推进任务教学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最终在思考和实践中获得知识,而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学生在户外和室内进行地理实践的能力,二者都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巧妙布置任务,用任务教学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如在“人口”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即可以利用提问布置任务,“同学们,你们知道班级内同学的家庭有几口人吗?在人口的统计中,家庭是很重要的一个单位,通过一个个家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得出更大区域的人口情况,那同学们,你们能对全班学生的家庭人口情况进行调查吗?”这样,教师用提问布置了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内的调查实践,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提高了问题效率。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地理思维的全面性。
地理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地理的思维方法,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高中地理按模块进行学习,并非所有时间学生都能以全面的观点认识地理学和地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明白以自己现在的知识回答得不全面,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全面性。
如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述了大气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中国的气候分布和成因以及大气运动造成的影响。由于这一节讲述的内容为大气运动,故学生回答的方向也大多是在大气方向,显然是不全面的。而在之后,教师即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地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大气运动造成的影响也不只表现在大气方面,那你们知道它还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这样,教师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从水文、土壤等更多的方向进行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四、突出人地关系,渗透人地协调的理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综合思维的核心,指的是人们对人地可持续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后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突出人地协调关系,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的理念。
如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提问的内容上,教师便可以偏向人地关系,提出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貌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变化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关于人地关系的问题,让学生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角度探讨人地关系,以問题为主导培养学生人类协调观念,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与课堂提问结合是有效提问的一个重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与实际地理结合,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在问题中进行人地关系的渗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在提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让提问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葛燕琳.让学生有话可说——地理课堂提问之艺术魅力[J].地理教学,2017(02):34-37.
[2]杨琴.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