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内镜下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29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联合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止血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
【机 构】
: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内镜下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29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2例)和试验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联合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止血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规律用药、配合医嘱和满意度评分更高,治疗依从性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应用内镜联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有助于快速精准止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导师支持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压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为缓解研究生压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导师支持、研究生能力感知及压力评价)对43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及数据分析。结果 本校医学研究生压力得分低于全国常模水平(P<0.05);导师支持与研究生压力呈负相关(r=-0.188,P<0.01),能力感知与导师支持和压力分别呈正、负相关(r=0.50
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分析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产教融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意义,并在剖析了制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为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理念的催动下,教师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灌输大量的学科知识以及解题技能,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少关注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道德品质的发展,未有效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应试教育一直被人们所诟病,考试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并没有错,错的是应试教育观念,以追求学生分数为主要目的
临床前毒理学实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纸质记录时,需要很多的表格准备,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大量的记录工作,也必然产生大量的实验记录,尤其是6个月或是9个月的长毒试验,最后形成的实验记录本真的可谓是量大惊人。后期的数据表格制作,需要人工录入数据并整理,再运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同样需要人工标注到数据表中。整理好的数据表需要第二个人员进行100%的QC之后,才得以整合到报告中。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改变,各国都在推进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自动化的基础,显得愈发重要。加上当前工业生产的工况越来越复杂,对工业机器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方面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轨迹规划是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直接决定着机器人的作业精度、运动方式与使用寿命;运动仿真技术则能借助仿真系统来模拟实物做研究,大大削减研发成本。本文以IRB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155、0.2145和0.
观察红花逍遥胶囊对治疗肝气不舒所致的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乳房胀痛或伴见颜色面黄褐斑等症的疗效,并考查其它安全性。
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我国纳税人数量的快速增长,税源的隐蔽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涉税信息获取难度增大,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很难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构建“以数治税”税收征管模式,不断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是实现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本文从“以数治税”税收征管模式所呈现的特征入手,在探讨“以数治税”基础逻辑的基础上,以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建设为背景,提出了构建
卓越工匠是指具有实践技能、知识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当前基于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建设类高职“卓越工匠”培养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根据调研发现,建设类高职卓越工匠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卓越工匠人才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卓越工匠培养的课程设置与企业不匹配;卓越工匠培养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大力优化卓越工匠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