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选取福建省尤溪县的特色休闲旅游乡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宅村休闲旅游存在的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北宅村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服务质量、加大企业帮扶促进景区联动、运用科技手段等对策,推动当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和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假日经济的兴起,人们渴望在闲暇之余享受到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这为乡村发展提供契机,也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了新途径,我国休闲农业(2010年——至今)进入规范化经营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与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相比我国休闲农业还存在档次不高、管理不善、环境受损、缺乏特色、服务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就国内而言,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产业链较为完善,而其他中小城市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近年来,福建省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并受到资金短缺,管理落后,宣传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始终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北宅村作为福建省中小城市的休闲农业特色乡村,依托良好的地域条件、丰富的森林以及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将景点串点成线,丰富游客的旅途。加之北宅村氣候温暖湿润,全年适合采摘,在此基础上发展青少年研学体验,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本文即以北宅村为例,通过探讨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
一、北宅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北宅村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处于中期阶段,拥有4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农家乐 1 家、休闲农业园区 2家、民宿1 家。近两年北宅村共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旅游接待能力在逐年提高,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逐年增加(表1),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加之近年来,尤溪县委、县政府、西城镇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在北宅村发展休闲农业之前,每年县里和镇里对北宅村各种补助在10万元左右,今年村里选举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同时县里每年补助休闲农业发展2万元,美丽乡村建设55万元,镇里每年补助1万元支持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这对北宅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助推器。
二、北宅村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
由于北宅村地处尤溪县山区,尤溪县交通条件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善,但与福州、厦门等一线沿海城市还是有一段的距离,北宅村休闲农业度假村景区分布在西城镇边缘地带,而且乡村道路弯曲狭窄,游客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旅途中,限制了北宅村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二)宣传力度弱、知名度低
北宅村的休闲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宣传方面还比较薄弱,从调研的数据上看,在宣传途径上看,北宅村主要是通过电视台、报纸宣传、旅游机构广告、各种文化节庆活动邀请新闻工作者参加等传统方式宣传(图1),缺乏灵活多样的、覆盖面广的、时间持续性长的对外宣传方式,在网络营销这一方面体系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致北宅村休闲农业的旅游知名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大部分客源市场仍只是来自于邻近乡镇的散客和回头客,来自稍远城市消费力较强的游客相对较少,这也影响着北宅村休闲农业客源的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三)基础设施滞后
北宅村2017年游客接待量 7万人次,而北宅村现有的民宿仅 1家,客容量20人左右,与中心城区同等价位的酒店住宿相比,住宿条件、服务观念都有待提高,休闲农业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旅游区的道路建滞后,进入度假村主要以乡村小路为主,仅允许30座小巴士或一辆小轿车经过,车辆交汇困难。
(四)专业人才的缺乏
由于北宅村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故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北宅村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40岁以上的当地村民,主要是小学及以下水平,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再加上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或培训的频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对农家生活体验,制约当地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和业务拓展。
三、发展对策
基于北宅村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在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工作中能起到一点作用。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对休闲农业的关注程度,根据形势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在休闲农业开发设计方面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并把休闲农业当作衡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休闲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美丽乡村的建设,引导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注重创新精神,将民俗资源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地休闲农业品牌,致力于产品的多样性、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体验地需求,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延伸价值。在对外宣传方面,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有效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体宣传,以及举办民俗文化节、与一些大型的教育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提升北宅村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休闲农业可以将三大产业有机融合,因此,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保证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对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业务方面的培训,增加培训时间,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鉴于休闲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当地农民或村干部,管理方法有时存在不科学地问题,因此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学习先进地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有序经营,同时要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地培训,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到一个新台阶上。
(四)加大帮扶企业力度,促进景区联动发展
休闲农业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及企业的帮扶力度而且还需要各优势景区的联动发展,增加客源丰富游客旅途,提升北宅村的影响力。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完善景区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建设,便利游客的休闲体验。同时,还要努力地招商引资,鼓励台商和一些大陆知名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到休闲农业经营运作中去,积极创新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五)运用科技手段
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开发与项目设计、实施等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如果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过程中,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对当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对市场作预测分析,为实现北宅村休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相协调
自然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提,北宅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休闲经济开发的同时如何兼顾环境保护成为对北宅村休闲农业开发的一大挑战。北宅村应在休闲旅游策划开发时要对旅游经济投入-产出进行分析,要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切实方案,确保在休闲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有效地防止对资源和环境原貌的破坏,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范鸿儒(1999—)男,汉族,福建三明人,单位:安徽财经大学,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类。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和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假日经济的兴起,人们渴望在闲暇之余享受到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这为乡村发展提供契机,也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了新途径,我国休闲农业(2010年——至今)进入规范化经营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与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相比我国休闲农业还存在档次不高、管理不善、环境受损、缺乏特色、服务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就国内而言,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产业链较为完善,而其他中小城市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近年来,福建省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并受到资金短缺,管理落后,宣传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始终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北宅村作为福建省中小城市的休闲农业特色乡村,依托良好的地域条件、丰富的森林以及县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将景点串点成线,丰富游客的旅途。加之北宅村氣候温暖湿润,全年适合采摘,在此基础上发展青少年研学体验,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本文即以北宅村为例,通过探讨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
一、北宅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北宅村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处于中期阶段,拥有4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农家乐 1 家、休闲农业园区 2家、民宿1 家。近两年北宅村共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旅游接待能力在逐年提高,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逐年增加(表1),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加之近年来,尤溪县委、县政府、西城镇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在北宅村发展休闲农业之前,每年县里和镇里对北宅村各种补助在10万元左右,今年村里选举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同时县里每年补助休闲农业发展2万元,美丽乡村建设55万元,镇里每年补助1万元支持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这对北宅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助推器。
二、北宅村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
由于北宅村地处尤溪县山区,尤溪县交通条件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善,但与福州、厦门等一线沿海城市还是有一段的距离,北宅村休闲农业度假村景区分布在西城镇边缘地带,而且乡村道路弯曲狭窄,游客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旅途中,限制了北宅村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二)宣传力度弱、知名度低
北宅村的休闲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宣传方面还比较薄弱,从调研的数据上看,在宣传途径上看,北宅村主要是通过电视台、报纸宣传、旅游机构广告、各种文化节庆活动邀请新闻工作者参加等传统方式宣传(图1),缺乏灵活多样的、覆盖面广的、时间持续性长的对外宣传方式,在网络营销这一方面体系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致北宅村休闲农业的旅游知名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大部分客源市场仍只是来自于邻近乡镇的散客和回头客,来自稍远城市消费力较强的游客相对较少,这也影响着北宅村休闲农业客源的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三)基础设施滞后
北宅村2017年游客接待量 7万人次,而北宅村现有的民宿仅 1家,客容量20人左右,与中心城区同等价位的酒店住宿相比,住宿条件、服务观念都有待提高,休闲农业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旅游区的道路建滞后,进入度假村主要以乡村小路为主,仅允许30座小巴士或一辆小轿车经过,车辆交汇困难。
(四)专业人才的缺乏
由于北宅村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故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北宅村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40岁以上的当地村民,主要是小学及以下水平,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再加上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或培训的频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对农家生活体验,制约当地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和业务拓展。
三、发展对策
基于北宅村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在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工作中能起到一点作用。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对休闲农业的关注程度,根据形势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在休闲农业开发设计方面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并把休闲农业当作衡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休闲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美丽乡村的建设,引导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注重创新精神,将民俗资源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地休闲农业品牌,致力于产品的多样性、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体验地需求,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延伸价值。在对外宣传方面,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有效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体宣传,以及举办民俗文化节、与一些大型的教育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提升北宅村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休闲农业可以将三大产业有机融合,因此,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保证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对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业务方面的培训,增加培训时间,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鉴于休闲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当地农民或村干部,管理方法有时存在不科学地问题,因此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学习先进地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有序经营,同时要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地培训,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到一个新台阶上。
(四)加大帮扶企业力度,促进景区联动发展
休闲农业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及企业的帮扶力度而且还需要各优势景区的联动发展,增加客源丰富游客旅途,提升北宅村的影响力。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完善景区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建设,便利游客的休闲体验。同时,还要努力地招商引资,鼓励台商和一些大陆知名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到休闲农业经营运作中去,积极创新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五)运用科技手段
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开发与项目设计、实施等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如果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过程中,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对当地资源进行评估和对市场作预测分析,为实现北宅村休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相协调
自然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提,北宅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休闲经济开发的同时如何兼顾环境保护成为对北宅村休闲农业开发的一大挑战。北宅村应在休闲旅游策划开发时要对旅游经济投入-产出进行分析,要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切实方案,确保在休闲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还能有效地防止对资源和环境原貌的破坏,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范鸿儒(1999—)男,汉族,福建三明人,单位:安徽财经大学,2017级本科生,经济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