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二女生Q同学,成绩优异,却突然因为不明原因的头晕频繁请假在家休息,表现出厌学症状,母亲因此着急万分,常和女儿发生冲突。辅导中发现,“成绩第一”和“情绪有错”的教育理念使Q同学在家庭中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自己的压力,只能在“头晕”的帮助下按下暂停键。心理教师通过叙事家庭疗法,帮助母女看到头晕的意义,发展与头晕不同的支线故事,改善家庭氛围,帮助Q同学逐步摆脱头晕的困扰。
关键词:叙事家庭疗法;躯体化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28-04
2020年9月,笔者接到了一个熟悉的电话,电话中Q同学的母亲焦虑地表示,刚进入初二的女儿总是因为头晕请假不来上学,甚至一周五天中只来上半天课。在各大医院做了所有的身体检查,医生表示一切正常。由于去年孩子也有过惊恐发作的情况,在医生和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恢复正常,因此母亲想到这次的头晕有可能也是心理原因,希望笔者能跟她女儿聊聊。Q同学成绩优异,性格外向,愿意接受咨询。在初次评估后,Q同学邀请母亲一起加入咨询,母亲欣然答应。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笔者认为,Q同学的头晕是情绪引起的躯体化反应。以往在家庭中,父母对Q同学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她通过语言自由地表达和释放情绪。当她生气时,父母会因此更生气;当她学习上“压力山大”时,父母则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知孩子要坚持。久而久之,Q同学的身体就开始抢着“说话”,而这种身体语言更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由于母亲和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状态有所调整,因此笔者采用叙事家庭疗法对母女二人进行了5次干预,主要目的是帮助她们发掘头晕的意义,改善家庭氛围,尝试邀请家庭成员接纳和表达情绪,让Q同学最终学会用语言而非身体说出自己的心情。以下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步骤。
一、叙说故事,外化问题
叙事家庭疗法并非将个体或者家庭本身与问题等同起来,而是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即通过外化的方式,将问题和人分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避免陷入“我是问题”的无力或“你有问题”的指责中,以积极的方式应对问题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因此,笔者在1~2次咨询中,重点对问题进行外化,提高母女解决问题的希望感。
首次咨询中,Q同学提到自己有一个5岁的妹妹,目前和爸爸妈妈及奶奶一起居住。自己成绩优异,但无奈最近总是头晕请假,想要本学期冲刺班级第一的计划也因此泡汤。医生检查说没有问题,所以妈妈建议自己来找心理教师。自从半个月前与父亲发生剧烈争吵后,就开始频繁头晕。上课时,自己眼中的黑板就像是一台坏掉的旧电视,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头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第2次咨询中,Q同学邀请母亲一同前来。母亲提到,之前自己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看到孩子的不足并指出,帮她改正,但自从孩子出现惊恐发作,又因为头晕反复请假,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跟孩子沟通,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一起成长。
辅导片段:(Q代表Q同学,M代表母亲,T代表心理教师)
T:能說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头晕的吗?
Q:半个月之前,我跟爸爸起了很大的冲突,当时就天旋地转,哭得不行。第二天去学校,还没上课就开始晕,后来就请假回来了。在那之后,每天都晕得很厉害,最多只能上半天课。
M:是的,第一次头晕是因为跟爸爸吵架,后来他们和好了,我也跟爸爸说过教育方法的问题,但是她还是一直头晕,甚至一周都来不了半天,打不起精神,说话有气无力。
T:刚刚你提到,每天都晕得很厉害,在学校和在家都会晕吗?
Q:在家会稍微好一点吧。
T:嗯,如果0分是一点都不头晕,10分是晕到要倒下,一般在学校头晕大概有多少分,在家会有多少分呢?
Q:在学校头晕基本在8~9分,到9分就受不了,要找老师请假了,在家一般有7分。
T:好像在学校头晕的程度会有一点不一样,我比较好奇,“头晕”一般什么时候会来找你呢?
Q:都是下课来,从来没有上课来过。上课我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一直记笔记,最多就是眼睛看不清,但下课就晕得不行了。
T:听起来,上课的时候“头晕”距离你远一点,当它来的时候你就会看不清。下课的时候距离你更近了。如果说头晕现在就在这个房间里,你觉得上课的时候它在哪,下课呢?
Q:上课的时候可能距离我有2步远,下课的时候就在我的身体里。
T:我很好奇,上课的时候它会跟你保持距离,下课才会到你身体里,你怎么看呢?
Q:上课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头晕想找我,可是我不想理它。老师上课讲的我觉得都很重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一直记笔记。下课基本都在写作业,快上课的时候就晕得不行了。
T:最近“头晕”好像经常来找你,你觉得它有什么想对你说的吗?
Q:可能会说“休息一下吧”,因为没有同学来找我说话的时候,我就会一直写作业,想赶快写完,然后上课,然后写作业。
T:母亲怎么看,好像上课的时候头晕会距离她远一点,下课就突然来了?
M:她对自己要求很高,上课非常认真,班主任说她下课也一直在学习。可能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太累了。
T:咱们发现了一个特点,“头晕”会在你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时候来找你,如果你上课下课都不理它,就会被它一把抓住。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让你被“头晕”抓走呢?
Q:下课跟同学聊天可能会好一点。下次可以试试,反正作业在学校也写不完。
T:这是一个好办法!Q同学在家一般情况下都比在学校好,有没有什么时候会晕得严重一点?
M:她跟爸爸吵架那一次晕得最厉害,之后与妹妹发生冲突之后会头晕。之前我们不允许她对妹妹发脾气,但其实她脾气很大,有一次妹妹说错了话,她就站起来要打妹妹,我们觉得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但是可能她当时的确很生气,我们又不允许她发火。 Q:确实,每次吵架之后头晕都会来,而且好几天都不走。有时候晚上吵架,第二天早晨都会晕得起不来床。
二、重述故事,丰富视角
当学生和家长被问题困扰时,分析“为什么会有问题”会让学生陷入无力和自责,也会让家长更加焦虑。在3~4次咨询中,笔者重点关注在问题出现时,母亲和孩子是如何照顾自己的,这样可以帮助母女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应对“头晕”,以及头晕的意义上,赋予两人面对头晕的方法和勇气。
T:当“头晕”来找你的时候,你一般都会怎么办呢?
Q: 在学校的时候,就会向班主任请假回家,休息一下或者自己写作业。画画或者玩水晶泥就会好一点,在家练字也能平静下来。
T:那母亲呢?当头晕来找她的时候,你会做点什么?
M:最开始我特别焦虑,特别想让她来上学,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后来发现她状态真的很差,我就开始说服自己不要发脾气,可能是我之前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只能通过头晕的方式表达自己。实在很生气的时候,我就离开家里,让自己平静下来,再面对她。
T:看来Q和母亲都有很多方法呢。那你们喜欢“头晕”来访吗?
Q:不喜欢,我还想冲刺班级第一呢,现在总是请假,也没办法。
T:看来你不喜欢它。那你觉得“头晕”来的时候,有没有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呢?
Q:有吧,在学校晕就可以请假,回到家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也能学会,而且还很自由。
M:最开始我觉得头晕可能是来打扰我们家的,现在我觉得头晕是来提醒我,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再这么下去不行。我自己也在学习怎么跟孩子相处,之前我们不允许她对妹妹发火,这个时候她可能更生气,头晕更厉害。但是其实想想,生气就是生气,我也会生气,生气完之后她还是姐姐,我还是妈妈,并不影响我们继续爱着彼此,所以慢慢地我也开始接纳她会生气。因为孩子爸爸之前和我一样,特别不喜欢孩子顶嘴,现在我知道这些后,也在说服她爸爸改变沟通的方式,这样我跟我爱人互相监督,以免谁控制不住发火。
T:看来虽然头晕确实打扰了你们,也耽误了孩子成为班级第一,但是它会提醒孩子要休息,可以让孩子在家学得更舒服,还让母亲开始学习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理解孩子的情绪。原来它帮了不少忙呢。
三、发展故事,重构自我
了解了头晕的意义,可以帮助孩子和母亲发现改变的方向,用替代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第5次咨询中,笔者引导她们发掘“头晕”的支线故事,用语言替代身体表达自己,通过更加适应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T:之前我们讨论过,当头晕过来找你的时候,可以怎么办,不知道有没有尝试一下上次讨论的方法?
Q:试过,现在我下课都会跟同学一起聊天,这周没有因为上课头晕了,和妹妹生气的时候也还好,因为会跟妈妈说,她也能理解。偶尔头晕还会来,但是不会像以前一样一待就是好几天。
M:对,她现在状态比之前好很多,我们也改变了很多。有一次她早晨头晕没有力气,不想来上学,我也没有逼她,还带她出来看了一下周边的小猫,她很开心。现在我跟她爸爸都会互相提醒,不要随便发火,如果实在忍不住就暂时先离开,之后跟她道歉。
T:哇,好像不仅是Q同学,母亲也在“头晕”到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Q同学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虽然之后“头晕”可能还会时不时地来访,但现在已经可以顺利地和它说“再见”了。
四、辅导后记
最后一次咨询中,Q同学表示,最近“头晕”来访的次数逐渐减少,自己也不再害怕这位客人。当“头晕”再次来到身边时,自己能够耐心听听它说的话,如果难以接受,也会把这些话告诉母亲,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母女二人共同想办法与“头晕”说再见。
两周后,Q同学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孩子近两周内依然有1天因为头晕请假,但是整体精神状态恢复很多,在家和妹妹发生争吵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自从“头晕”来到家庭之后,母亲也发现了以往教育方式的不足,开始学着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重新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
五、辅导反思
(一)保持中立,建立良好的多边关系
当同时面对家长和孩子时,与双方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家庭辅导有效的基石。在学校环境下,很多教师往往会先入为主地选边站,要么站在孩子的角度,指责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氛围过于紧张;要么站在家长的角度,以改变孩子为目标,希望能够通过辅导帮助家长搞定“有问题”的孩子。然而,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利于建立合作信任的辅导关系,反而可能激化亲子矛盾,让辅导难以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需要理解孩子的困扰和顾虑,同时理解家长的无奈和担忧,才可能有效地帮助双方看到彼此的不容易,从而彼此接纳,改善亲子关系。
(二)巧用外化,避免人与问题重合
通过叙事中的外化技术,将头晕这一症状与学生本人分离开,可以有效避免人与问题的重合。一方面,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困扰,不必带着“我有问题”的自责和痛苦不断防御;另一方面,家长也不再指责孩子不够坚强,而是开始理解“头晕”的意义,并与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思考如何面对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巧用外化,可以有效避免亲子间的矛盾,从而为家庭共同面对困难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发展支线故事,改写家庭互动模式
当带有问题的主线故事占据了家长和孩子的视野,家庭往往会忽略支线故事中蕴含的资源和力量。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支线故事。本案例中,Q同学积极地面对“头晕”帶来的困扰,尝试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在频繁请假的同时,成绩依然在班级名列前茅,可见她的乐观与坚持。Q同学的母亲不断地自我反思,改善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尝试新的教育方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作为家长的爱与关心。两人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从最开始“孩子回避,母亲指责”的消极互动方式转变为“孩子信任,母亲理解”的积极互动方式,从而改善了家庭氛围,也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与“头晕”说再见。
参考文献
[1]怀特.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2]莫小枚.叙事家庭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 怀化学院学报,2016(6):49-5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关键词:叙事家庭疗法;躯体化问题;亲子关系;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28-04
2020年9月,笔者接到了一个熟悉的电话,电话中Q同学的母亲焦虑地表示,刚进入初二的女儿总是因为头晕请假不来上学,甚至一周五天中只来上半天课。在各大医院做了所有的身体检查,医生表示一切正常。由于去年孩子也有过惊恐发作的情况,在医生和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恢复正常,因此母亲想到这次的头晕有可能也是心理原因,希望笔者能跟她女儿聊聊。Q同学成绩优异,性格外向,愿意接受咨询。在初次评估后,Q同学邀请母亲一起加入咨询,母亲欣然答应。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笔者认为,Q同学的头晕是情绪引起的躯体化反应。以往在家庭中,父母对Q同学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她通过语言自由地表达和释放情绪。当她生气时,父母会因此更生气;当她学习上“压力山大”时,父母则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知孩子要坚持。久而久之,Q同学的身体就开始抢着“说话”,而这种身体语言更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由于母亲和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状态有所调整,因此笔者采用叙事家庭疗法对母女二人进行了5次干预,主要目的是帮助她们发掘头晕的意义,改善家庭氛围,尝试邀请家庭成员接纳和表达情绪,让Q同学最终学会用语言而非身体说出自己的心情。以下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步骤。
一、叙说故事,外化问题
叙事家庭疗法并非将个体或者家庭本身与问题等同起来,而是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即通过外化的方式,将问题和人分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避免陷入“我是问题”的无力或“你有问题”的指责中,以积极的方式应对问题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因此,笔者在1~2次咨询中,重点对问题进行外化,提高母女解决问题的希望感。
首次咨询中,Q同学提到自己有一个5岁的妹妹,目前和爸爸妈妈及奶奶一起居住。自己成绩优异,但无奈最近总是头晕请假,想要本学期冲刺班级第一的计划也因此泡汤。医生检查说没有问题,所以妈妈建议自己来找心理教师。自从半个月前与父亲发生剧烈争吵后,就开始频繁头晕。上课时,自己眼中的黑板就像是一台坏掉的旧电视,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头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第2次咨询中,Q同学邀请母亲一同前来。母亲提到,之前自己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看到孩子的不足并指出,帮她改正,但自从孩子出现惊恐发作,又因为头晕反复请假,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跟孩子沟通,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一起成长。
辅导片段:(Q代表Q同学,M代表母亲,T代表心理教师)
T:能說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头晕的吗?
Q:半个月之前,我跟爸爸起了很大的冲突,当时就天旋地转,哭得不行。第二天去学校,还没上课就开始晕,后来就请假回来了。在那之后,每天都晕得很厉害,最多只能上半天课。
M:是的,第一次头晕是因为跟爸爸吵架,后来他们和好了,我也跟爸爸说过教育方法的问题,但是她还是一直头晕,甚至一周都来不了半天,打不起精神,说话有气无力。
T:刚刚你提到,每天都晕得很厉害,在学校和在家都会晕吗?
Q:在家会稍微好一点吧。
T:嗯,如果0分是一点都不头晕,10分是晕到要倒下,一般在学校头晕大概有多少分,在家会有多少分呢?
Q:在学校头晕基本在8~9分,到9分就受不了,要找老师请假了,在家一般有7分。
T:好像在学校头晕的程度会有一点不一样,我比较好奇,“头晕”一般什么时候会来找你呢?
Q:都是下课来,从来没有上课来过。上课我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一直记笔记,最多就是眼睛看不清,但下课就晕得不行了。
T:听起来,上课的时候“头晕”距离你远一点,当它来的时候你就会看不清。下课的时候距离你更近了。如果说头晕现在就在这个房间里,你觉得上课的时候它在哪,下课呢?
Q:上课的时候可能距离我有2步远,下课的时候就在我的身体里。
T:我很好奇,上课的时候它会跟你保持距离,下课才会到你身体里,你怎么看呢?
Q:上课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头晕想找我,可是我不想理它。老师上课讲的我觉得都很重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一直记笔记。下课基本都在写作业,快上课的时候就晕得不行了。
T:最近“头晕”好像经常来找你,你觉得它有什么想对你说的吗?
Q:可能会说“休息一下吧”,因为没有同学来找我说话的时候,我就会一直写作业,想赶快写完,然后上课,然后写作业。
T:母亲怎么看,好像上课的时候头晕会距离她远一点,下课就突然来了?
M:她对自己要求很高,上课非常认真,班主任说她下课也一直在学习。可能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太累了。
T:咱们发现了一个特点,“头晕”会在你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时候来找你,如果你上课下课都不理它,就会被它一把抓住。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让你被“头晕”抓走呢?
Q:下课跟同学聊天可能会好一点。下次可以试试,反正作业在学校也写不完。
T:这是一个好办法!Q同学在家一般情况下都比在学校好,有没有什么时候会晕得严重一点?
M:她跟爸爸吵架那一次晕得最厉害,之后与妹妹发生冲突之后会头晕。之前我们不允许她对妹妹发脾气,但其实她脾气很大,有一次妹妹说错了话,她就站起来要打妹妹,我们觉得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但是可能她当时的确很生气,我们又不允许她发火。 Q:确实,每次吵架之后头晕都会来,而且好几天都不走。有时候晚上吵架,第二天早晨都会晕得起不来床。
二、重述故事,丰富视角
当学生和家长被问题困扰时,分析“为什么会有问题”会让学生陷入无力和自责,也会让家长更加焦虑。在3~4次咨询中,笔者重点关注在问题出现时,母亲和孩子是如何照顾自己的,这样可以帮助母女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应对“头晕”,以及头晕的意义上,赋予两人面对头晕的方法和勇气。
T:当“头晕”来找你的时候,你一般都会怎么办呢?
Q: 在学校的时候,就会向班主任请假回家,休息一下或者自己写作业。画画或者玩水晶泥就会好一点,在家练字也能平静下来。
T:那母亲呢?当头晕来找她的时候,你会做点什么?
M:最开始我特别焦虑,特别想让她来上学,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后来发现她状态真的很差,我就开始说服自己不要发脾气,可能是我之前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只能通过头晕的方式表达自己。实在很生气的时候,我就离开家里,让自己平静下来,再面对她。
T:看来Q和母亲都有很多方法呢。那你们喜欢“头晕”来访吗?
Q:不喜欢,我还想冲刺班级第一呢,现在总是请假,也没办法。
T:看来你不喜欢它。那你觉得“头晕”来的时候,有没有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呢?
Q:有吧,在学校晕就可以请假,回到家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也能学会,而且还很自由。
M:最开始我觉得头晕可能是来打扰我们家的,现在我觉得头晕是来提醒我,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再这么下去不行。我自己也在学习怎么跟孩子相处,之前我们不允许她对妹妹发火,这个时候她可能更生气,头晕更厉害。但是其实想想,生气就是生气,我也会生气,生气完之后她还是姐姐,我还是妈妈,并不影响我们继续爱着彼此,所以慢慢地我也开始接纳她会生气。因为孩子爸爸之前和我一样,特别不喜欢孩子顶嘴,现在我知道这些后,也在说服她爸爸改变沟通的方式,这样我跟我爱人互相监督,以免谁控制不住发火。
T:看来虽然头晕确实打扰了你们,也耽误了孩子成为班级第一,但是它会提醒孩子要休息,可以让孩子在家学得更舒服,还让母亲开始学习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理解孩子的情绪。原来它帮了不少忙呢。
三、发展故事,重构自我
了解了头晕的意义,可以帮助孩子和母亲发现改变的方向,用替代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第5次咨询中,笔者引导她们发掘“头晕”的支线故事,用语言替代身体表达自己,通过更加适应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T:之前我们讨论过,当头晕过来找你的时候,可以怎么办,不知道有没有尝试一下上次讨论的方法?
Q:试过,现在我下课都会跟同学一起聊天,这周没有因为上课头晕了,和妹妹生气的时候也还好,因为会跟妈妈说,她也能理解。偶尔头晕还会来,但是不会像以前一样一待就是好几天。
M:对,她现在状态比之前好很多,我们也改变了很多。有一次她早晨头晕没有力气,不想来上学,我也没有逼她,还带她出来看了一下周边的小猫,她很开心。现在我跟她爸爸都会互相提醒,不要随便发火,如果实在忍不住就暂时先离开,之后跟她道歉。
T:哇,好像不仅是Q同学,母亲也在“头晕”到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Q同学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虽然之后“头晕”可能还会时不时地来访,但现在已经可以顺利地和它说“再见”了。
四、辅导后记
最后一次咨询中,Q同学表示,最近“头晕”来访的次数逐渐减少,自己也不再害怕这位客人。当“头晕”再次来到身边时,自己能够耐心听听它说的话,如果难以接受,也会把这些话告诉母亲,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母女二人共同想办法与“头晕”说再见。
两周后,Q同学的母亲打来电话,说孩子近两周内依然有1天因为头晕请假,但是整体精神状态恢复很多,在家和妹妹发生争吵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自从“头晕”来到家庭之后,母亲也发现了以往教育方式的不足,开始学着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重新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
五、辅导反思
(一)保持中立,建立良好的多边关系
当同时面对家长和孩子时,与双方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家庭辅导有效的基石。在学校环境下,很多教师往往会先入为主地选边站,要么站在孩子的角度,指责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氛围过于紧张;要么站在家长的角度,以改变孩子为目标,希望能够通过辅导帮助家长搞定“有问题”的孩子。然而,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利于建立合作信任的辅导关系,反而可能激化亲子矛盾,让辅导难以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需要理解孩子的困扰和顾虑,同时理解家长的无奈和担忧,才可能有效地帮助双方看到彼此的不容易,从而彼此接纳,改善亲子关系。
(二)巧用外化,避免人与问题重合
通过叙事中的外化技术,将头晕这一症状与学生本人分离开,可以有效避免人与问题的重合。一方面,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困扰,不必带着“我有问题”的自责和痛苦不断防御;另一方面,家长也不再指责孩子不够坚强,而是开始理解“头晕”的意义,并与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思考如何面对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巧用外化,可以有效避免亲子间的矛盾,从而为家庭共同面对困难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发展支线故事,改写家庭互动模式
当带有问题的主线故事占据了家长和孩子的视野,家庭往往会忽略支线故事中蕴含的资源和力量。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支线故事。本案例中,Q同学积极地面对“头晕”帶来的困扰,尝试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在频繁请假的同时,成绩依然在班级名列前茅,可见她的乐观与坚持。Q同学的母亲不断地自我反思,改善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尝试新的教育方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作为家长的爱与关心。两人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从最开始“孩子回避,母亲指责”的消极互动方式转变为“孩子信任,母亲理解”的积极互动方式,从而改善了家庭氛围,也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与“头晕”说再见。
参考文献
[1]怀特.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2]莫小枚.叙事家庭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 怀化学院学报,2016(6):49-52.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