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优化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如何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以达到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优化;积极;主动;品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既有外部的具体行为操作,又有内部的抽象思维操作,是学生由表及里的活动,并且以内部的积极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思维活动理应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始终以思维活动为着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一、促进学生优化思维
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联系,提升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方法”,因此所学知识的就不是简单重复,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旧知识,对旧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将以往所学的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相互联系,综合贯通,形成知识网络。从“知识交汇点”出发,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知识交汇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首先是着力渗透思维方法。任何思维的科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类比思维方法的应用,类比是指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去推测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似性质的思维方法。类比思维在教学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样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理解得也深刻,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表征。二: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很多抽象知识都可以在具体的事例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影子”是抽象形成的“固着点”。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采取特殊引路的办法,比较容易地得到一般性结论。又可从一般回到特殊,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思维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再次是不断优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包括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发散性、批判性等。在问题的整个设计中,都可以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对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悟得到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合理地设计过程,实际也训练了学生的求简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应用的意识。这样教学便从生动的感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体系。
二、精炼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达到“畏难”的心理状态时,再恰到好处的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用认知性的提示语,交待探究的内容,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少走弯路。而最大的特色还是元认知提示语的运用,元认知提示语是指为了激发元认知活动而使用的提示语,其目的在于激发元认知调节,监控认知活动。追问型的元认知提示语的运用,能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同时也提醒学生自觉反思解题思路,逐步形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和意识,还可用情感提示语来激励学生。从而增强了学生情绪的刺激,引发需要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在完成“指导应用、鼓励创新”这个环节中,学生因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话语既包含了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又蕴含着师长的关爱和期待.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立足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学习活动一般不要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采用互相配合的一系列方法,由于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合理运用就可以避免由于教学活动单调而降低学生兴趣的可能性。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讲懂一一老师给学生讲清楚了,学生也听懂了,但经不起时间和问题变化的考验;会做——题目能做起来,但不能融会贯通;做会——善于联系所学知识,能够对问题进行变式发散。那么“做会”应该是最高要求,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大力倡导朴素教学,狠抓课堂“达成度”,而要提高“达成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当知识建构、探究发现的主体,而老师则是教学的向导.把探究教学的理念引进课堂,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老师指导帮助、点拨引导得到知识。教学中应无不显现“探究”的光芒。学生学得积极而投入,时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很多知识的形成是学生亲自经历,主动建构的,因此课堂的达成度要可能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既有师生对话,又有生生对话;既有紧张的思考,又有成功的体验;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教师的人格形象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毅力等非智力的状态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们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把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密切结合。在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閃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这种人格形象体现在:具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教研精神,以及对数学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全体学生的无限热爱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上进,主动学习,愉快接受并积极探索好的“学法”,发挥其有效功能,真正达到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以便自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复习;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内容,可及时掌握全班学习情况,便于修改教案,改进教法。在这里,教法的优化与学法的优化同步展开,紧密结合,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教学心理学,张大均,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2].廖其发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R]讲座稿提纲2002.4
[3].[苏]斯托利亚尔著,[M]丁尔泽译,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关键词:思维;优化;积极;主动;品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既有外部的具体行为操作,又有内部的抽象思维操作,是学生由表及里的活动,并且以内部的积极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思维活动理应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始终以思维活动为着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一、促进学生优化思维
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联系,提升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方法”,因此所学知识的就不是简单重复,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旧知识,对旧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将以往所学的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相互联系,综合贯通,形成知识网络。从“知识交汇点”出发,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知识交汇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首先是着力渗透思维方法。任何思维的科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类比思维方法的应用,类比是指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去推测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似性质的思维方法。类比思维在教学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样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理解得也深刻,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表征。二: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很多抽象知识都可以在具体的事例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影子”是抽象形成的“固着点”。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采取特殊引路的办法,比较容易地得到一般性结论。又可从一般回到特殊,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思维方法的运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再次是不断优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包括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发散性、批判性等。在问题的整个设计中,都可以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对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悟得到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合理地设计过程,实际也训练了学生的求简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应用的意识。这样教学便从生动的感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体系。
二、精炼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达到“畏难”的心理状态时,再恰到好处的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用认知性的提示语,交待探究的内容,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少走弯路。而最大的特色还是元认知提示语的运用,元认知提示语是指为了激发元认知活动而使用的提示语,其目的在于激发元认知调节,监控认知活动。追问型的元认知提示语的运用,能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同时也提醒学生自觉反思解题思路,逐步形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和意识,还可用情感提示语来激励学生。从而增强了学生情绪的刺激,引发需要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在完成“指导应用、鼓励创新”这个环节中,学生因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话语既包含了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又蕴含着师长的关爱和期待.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立足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学习活动一般不要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采用互相配合的一系列方法,由于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合理运用就可以避免由于教学活动单调而降低学生兴趣的可能性。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讲懂一一老师给学生讲清楚了,学生也听懂了,但经不起时间和问题变化的考验;会做——题目能做起来,但不能融会贯通;做会——善于联系所学知识,能够对问题进行变式发散。那么“做会”应该是最高要求,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大力倡导朴素教学,狠抓课堂“达成度”,而要提高“达成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当知识建构、探究发现的主体,而老师则是教学的向导.把探究教学的理念引进课堂,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老师指导帮助、点拨引导得到知识。教学中应无不显现“探究”的光芒。学生学得积极而投入,时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很多知识的形成是学生亲自经历,主动建构的,因此课堂的达成度要可能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既有师生对话,又有生生对话;既有紧张的思考,又有成功的体验;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教师的人格形象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毅力等非智力的状态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们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把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密切结合。在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閃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这种人格形象体现在:具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教研精神,以及对数学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全体学生的无限热爱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上进,主动学习,愉快接受并积极探索好的“学法”,发挥其有效功能,真正达到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以便自我进行针对性训练与复习;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内容,可及时掌握全班学习情况,便于修改教案,改进教法。在这里,教法的优化与学法的优化同步展开,紧密结合,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教学心理学,张大均,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2].廖其发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R]讲座稿提纲2002.4
[3].[苏]斯托利亚尔著,[M]丁尔泽译,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