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造房子后装修 搭好框架再精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h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习惯了高强度、大容量、快节奏的生物复习课,复习课追求课堂知识容量,采取与新授课相同的知识点重现式复习方式,忽视方法指导,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非常局限,陷入题海无法自拔。文章以《绿色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这一主题为例,探索生物课一轮复习模式,以期化零为整,实现学生知识升华。
  关键词:主题式一轮复习;搭建知识框架;质疑解疑;有效互动
  一、 研究缘起
  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提炼方法,提升能力。复习不只是简单地再现过去的内容,也不仅是为了防止遗忘,复习应该是站在更高的起点,回望已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各节各章的知识融汇贯通。从而,学生对已熟悉的概念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更加深入事物的本质,获得更简明扼要、更可靠的结论,达成“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复习课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充分了解学情
  复习课中,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减弱,对已学知识遗忘或模糊,且不同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平衡,因而充分了解学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温习已有知识,发现学生薄弱环节,搭建知识框架,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对课堂新知进行运用,前置性学案不失为一个把握学情的好方式。
  (二)注重知识升华
  复习课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升,以便学生能打破章节的限制建立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凸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要求。另外,复习课中应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凸显学生主体
  学生在复习课前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并非零起点,因此复习课中的问题应针对学生问题引发,最有效方式便是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解疑。当然老师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一味调味剂,让生生互动更有效。
  二、 解读课标
  研读《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绿色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要求有以下几点:
  1. 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说出其功能。学会观察根、茎、叶的结构。
  2. 知道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3. 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4. 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5.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6. 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
  7. 了解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标准》指出: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有部分识记层次内容,也有对新陈代谢的原理进行运用,要求较高。《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分布于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5、6节,第四章3、4、5节,其中呼吸作用同时涉及动物,课标第7条实际应用教材编写简略。因此,如果按新课顺序,会交叉重复且知识点混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三节复习课,这三节复习课的基本程序为:
  三、 教学程序
  (一)程序1——搭建框架
  环节1:前置性学案——知识树
  前置性学案在课前完成,内容包含植物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基础知识,包括吸收、运输、光合、呼吸、蒸腾等生理过程的简要知识点。
  复习课的独特性需要知识树的支持。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科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恰巧该主题的主人公即为植物,因此我们将前置性学案设计成知识树也更形象。
  环节2:回顾整合 作业认领
  ①以小组为单位,订正“课前准备”学案中的“知识整合”部分。要求:订正时,可询问组长和其他组员也可咨询老师。限时:5分钟。若提前完成订正的小组可集体坐下。(组内合作、互帮互助完成任务)
  ②举学案中出现较多的错误,让对应学生修改错误。(对学生小組合作的成果进行检查,该环节以PPT呈现,如图)
  环节3:漏洞排查 适度拓展
  以水进入植物体途径为载体,将植物的五大生理作用结合,以问题链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以旧知解决实际问题。
  ①吸收:根吸收水的原理与条件;解释家庭实验“黄瓜脱水”的现象;解释施肥时控制用量的原因。
  ②运输:茎对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吸收;解释茎环割技术:在果树开花的枝干上用刀作环状切割,可以提高果实产量的原理;瘤状物产生的部位以及产生的原因。
  ③蒸腾作用:描述气孔开闭的原因。演示气球模拟实验、解释气球两次充气后分别发生和不发生月牙状形变原因;根据植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解释气孔开闭的原理。
  ④光合作用:展示三种不同的光合作用实验图(1. 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2. 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3. 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思考与小组讨论:1. 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 这些实验,最终是通过什么现象来证明光合作用发生的?3. 为保证这些实验成功,排除干扰,你会对大家实验时提什么建议?(对比不同实验找到不同点和相同点,对相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有进一步的认识,熟悉控制变量的原则在生物实验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⑤呼吸作用:了解呼吸作用对生物的意义;对不同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能做出正确结论(展示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思考在这两个实验中可能影响实验成败的干扰因素是什么,应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什么才能避免干扰。
  环节4:建构网络 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植物各项生命活动进行联系,完成课内学案。
  作为《绿色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这一主题的先锋,该环节很好完成构建知识框架的作用,并且为学生的重难点后续性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程序2——精雕细琢
  环节1:图片激疑 引发思考
  “引入”这一环节将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图片稍作修改,把物质和场所全部改成问号(如图),引发学生思考,经过上节课的复习,其实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为第二节课开了好头。
  环节2:设计方案 生成疑问
  对图片分析,已找到光合作用表达式的6个要素,教师提问: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
  活动一:6人一组,共6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课件展示图片)分组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可用文字或图画等表达。小组成员先提出各自方案,经讨论完善方案并准备应对答辩。学案如下:
  (此表四组相似,研究产物的两组由学生自行设计表格)
  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____________;
  能量转化: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
  第一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第二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三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第四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在叶绿体;
  第五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第六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
  环节3:生生互动 质疑解疑
  活动二:每组按顺序将方案展示并说明,然后接受其他组成员对方案的质疑,并答辩。
  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1. 暗处理目的;2. 如何证明淀粉消耗完;3. 为什么要水浴加热;4. 一二组需要对照实验吗;5. 为什么不同组植物选材不同;6. 三四组如何控制变量。
  这些问题在新课教学中老师都有所涉及,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更高了一层次,绝对不是新课的重复,例如:如何证明淀粉消耗完了,暗处理是否应检验过后重新处理确保实验准确性等等,大大启发学生的思维。答辩的学生在应答过程中极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对生物实验方案的设计、结论的描述大有助益。
  程序2在程序1的框架上,注重光合作用的六个重点实验,突破学生在实验设计和结论描述的难点,强化实验设计中如何将控制变量落实到具体措施。整节课设计完整,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设计、质疑,抽丝剥茧解决所有问题,十分高效。
  与此设计类似,还开设了一节呼吸作用的平行课。
  (三)程序3——应用拓展
  环节1:横向对比 吃透原理
  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点,该环节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归纳整理,而是将这两大生理过程对比分析,吃透原理,进而能利用这些原理分析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环节2:转换变量 图像分析
  例题:北方某晴天一昼夜棉花植株对CO2吸收、释放量表,请回答:
  (1)白天是指O—K中哪一段时间_______________。其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在_______________。
  (2)在E、F出现的CO2吸收量下降是由于_______ 。
  (3)在C—D强光下可观察到大量叶片的气孔关闭现象,所以引起_______ 。
  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作用强度时间段是_______。
  该题的图像变化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综合后的结果,题中将有机物的积累量转换成CO2释放和吸收量。在上课时,我们可以从这图怎么画出来开始,先让学生分别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像,然后两图平移、综合,便得到这样的图像。与其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图像,不如教会他们怎么绘制图像,吃透原理,无论变量是谁,都能迎刃而解。
  环节3:保鲜增产 应用实践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理论来源于对生产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研究,并再应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现象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也可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
  提问:1. 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怎么实现增产?2.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怎么实现增产?综合两者归纳增产原理: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具体措施可让学生逐条列出,并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令人耳目一新。如:夏天和冬天一样吗?晴雨天又如何?如此烧脑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对原理的認识更清晰。
  四、 结束语
  “积堆罗列知识式”的复习方式在短期内确实能完成大量的复习内容,看似快节奏的复习课教学不免功利。复习课需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将平常所学孤立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使概念结构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熟练运用。但是过密的梳理,反而变成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也无法提升。所以在复习中须不断地给学生“刺激”,让他们的大脑迅速运转,才能达成复习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曾说,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我们研究复习课也是一样的信仰,不求短时成效,是细水长流中等待厚积薄发。主题式复习课的模式有很多,希望这三节课能带给自己带给大家思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19.
  [2]朱清时.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0-113.
  [3]冯南雁.生本质疑解疑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三复习中的应用[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2):64.
  作者简介:胡佳妮,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是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生特征所提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使得数学不再凌驾于学生的生活之上,提升了学生对身边数学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生活化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和数学连接,还需要明确教学的原则,如学生本位的原则,教学启发性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生活化数学的教学质量。文章对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以及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基于生活化开展小学数学教
摘 要:一个人通常都是从表象入手记忆知识,之后再从具象逐渐转变到抽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其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学习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简笔画具有多种优势,如形象、好记、概括、易学等,可以将客观事物最为突出和典型的特点充分呈现出来,将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将其应用到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简笔画;小学语
摘 要:幼儿园中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在很多时间段中,幼儿是被家人捧在手心,很多能独立做的事情也是由大人承包,比较少去接触其他的人。而现代社会又越来越需要能与他人团结,协作,分享具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才。区域活动能培养幼儿自主活动,让幼儿在集体和个体中有效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索力去游戏、学习和创造。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是从幼儿期就开始形成的。而交往恰恰又是幼儿成长中重
摘 要: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最重要的职责都是教书和育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将音乐课堂和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个人素养。在小学阶段,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培养其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小学音乐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人特点,对音乐课加以深度挖掘,寻找其中可以用以德育教育的因素,结合音乐课堂,开展德育教育。  关键词
摘 要:小学是一个学生用时最长的学习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不仅要为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基础的思维、意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还要接受行为习惯约束和基础的道德观念培养。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门课程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都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引导者,但小学德育始终处于一个相对低效的状态,距离预期的德育效果有
摘 要: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提问是关键性环节,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探索愿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深刻掌握与理解知识、强化自身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的强大助推力。然而,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与质疑主动性较低,更别提向教师提出问题,这反映了学生提问能力亟须培养与强化,以问促思,推动学习。对此,文章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关键
编者按: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第二次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2006年新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课题组长何传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刊编辑部根据此报告的资料,并参考2005年《中国现代化报告——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有关数据,整理归纳出“现代化报告”的几个主要观点和论据。期望给读者一些事实,一些
今天 有了科学技术的慧眼金睛  就可以看穿宇宙星空的大小  就可以探测原子 基因的疑团  但是 我们却依然无法计算出  一个人生命的能量 也无法知道  一位科学家的心灵 究竟会有   多么辽阔的空间  于是 我想起了一个人  想起了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想起了邓稼先  二十八年 整整二十八年  他隐姓埋名 把生命的种子  播进了大西北浩瀚的沙漠  播进了辽阔的青海高原  与风沙同行  与冰雪做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效课堂改革逐渐推进,主要包含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学习、发散思维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中体现生本课堂的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效课堂;小学数学;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古诗文和地方传统文化结合,是使学生热爱古诗文学习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古诗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押韵和方言结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民歌结合,文化现象和民风民俗结合三个方面谈课堂教学古诗文如何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  关键词:古诗文;方言;民歌;民风民俗  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和考试的重头戏,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鲜有学生由衷热爱。这和古诗文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不易理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