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研究生整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面窄,就业市场中女性性别歧视现象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处境与培养单位密切相关。为提高就业率,培养单位应该从就业的角度寻找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从调整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环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武汉大学“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降低,甚至低于本科生。虽然有人坚决反对简单地拿就业率来评判研究生教育,但是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研究生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增加,不仅与研究生自身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社会人才消费观念转变,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如果失衡,就会导致具有实践与应用能力的研究生人才短缺。为此学校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密不可分,培养单位有责任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式,以拓展研究生就业发展空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大力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该主动寻找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注重教育学研究生应用型培养是外国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如美国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占比达到了85%。我国现阶段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并行“两条腿走路”培养形式,一条走学术型道路,一条走应用型道路。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培养的是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有良好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更加关注的是职业和实践。虽然高校招收这两类研究生,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有偏重学术研究,而忽视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制约了教育学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随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就业市场错位的现象。因此拓展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注重应用型、复合型教育学人才的培养是现实必然选择。
2.优化教育学专业设置,主动适应行业需求
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及答辩、学位授予均不同。专业设置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平衡,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教育行业发展现状,以市场和区域实际为依托,更新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跟上经济发展对教育学研究生的要求,灵活调整专业,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学院、跨校选课的途径,拓宽知识面,增加就业优势。高校要了解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了解区域内教育学研究生就业趋势,招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培养单位与政府、协会、用人单位要密切配合,根据区域教育行业状况对教育学专业设置提高参考。
3.以就业为导向,拓展课程领域
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大都包括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素质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等。通过网站资料搜索访談某些高校教育学课程设置发现,教育学课程不丰富,选择余地小,必修类课程较多,实践类、选修类课程较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不平衡。培养单位一般根据学院教师情况开设课程,多个专业的学生在学同样的课程,专业之间缺乏区分度和明确的界限,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课程注重学术研究,缺乏应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上,既要掌握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专业定位、兴趣爱好、所处层次有针对性的开设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实践性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拓展课程领域,主动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往届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向灵活调整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渐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学课程体系。这样既照顾到不同需求的研究生,又满足了就业市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4.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提高职业技能
班级授课、专题研究、导师指导、教学研究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对研究进行教育时,偏重学术训练,轻技能实践训练。因此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锻炼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环节,采用问题解决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灵活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推动教学和研究互动,理论教学内容及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拓展教育思维空间;重视实践能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开通实践渠道;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科研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区域中小学校、职业院校等合作,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利用校友资源,主动寻找到中小学、高校、教育机构的实践机会,开展实地调查、访谈、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使研究生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靳晓光.论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02-104.
[2]贺小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4):48-50.
[3]贺小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4):48-50.
[4]方芳.教育学硕士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光明日报,2015-11-26.
[5]李均.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J].江苏高教,2011(1):46-48.
[6]黄小敏,储祖旺.我国高校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困境及其对策——就业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79-81.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300
关键词:就业环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武汉大学“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降低,甚至低于本科生。虽然有人坚决反对简单地拿就业率来评判研究生教育,但是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研究生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增加,不仅与研究生自身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社会人才消费观念转变,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如果失衡,就会导致具有实践与应用能力的研究生人才短缺。为此学校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密不可分,培养单位有责任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式,以拓展研究生就业发展空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大力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该主动寻找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注重教育学研究生应用型培养是外国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如美国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占比达到了85%。我国现阶段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并行“两条腿走路”培养形式,一条走学术型道路,一条走应用型道路。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培养的是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科研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有良好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更加关注的是职业和实践。虽然高校招收这两类研究生,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有偏重学术研究,而忽视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制约了教育学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随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就业市场错位的现象。因此拓展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注重应用型、复合型教育学人才的培养是现实必然选择。
2.优化教育学专业设置,主动适应行业需求
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及答辩、学位授予均不同。专业设置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平衡,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教育行业发展现状,以市场和区域实际为依托,更新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跟上经济发展对教育学研究生的要求,灵活调整专业,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学院、跨校选课的途径,拓宽知识面,增加就业优势。高校要了解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了解区域内教育学研究生就业趋势,招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培养单位与政府、协会、用人单位要密切配合,根据区域教育行业状况对教育学专业设置提高参考。
3.以就业为导向,拓展课程领域
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大都包括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素质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等。通过网站资料搜索访談某些高校教育学课程设置发现,教育学课程不丰富,选择余地小,必修类课程较多,实践类、选修类课程较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不平衡。培养单位一般根据学院教师情况开设课程,多个专业的学生在学同样的课程,专业之间缺乏区分度和明确的界限,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课程注重学术研究,缺乏应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上,既要掌握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专业定位、兴趣爱好、所处层次有针对性的开设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实践性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拓展课程领域,主动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根据往届毕业学生的就业趋向灵活调整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渐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学课程体系。这样既照顾到不同需求的研究生,又满足了就业市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4.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提高职业技能
班级授课、专题研究、导师指导、教学研究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对研究进行教育时,偏重学术训练,轻技能实践训练。因此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锻炼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环节,采用问题解决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灵活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推动教学和研究互动,理论教学内容及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拓展教育思维空间;重视实践能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开通实践渠道;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科研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区域中小学校、职业院校等合作,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利用校友资源,主动寻找到中小学、高校、教育机构的实践机会,开展实地调查、访谈、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使研究生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靳晓光.论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02-104.
[2]贺小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4):48-50.
[3]贺小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4):48-50.
[4]方芳.教育学硕士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光明日报,2015-11-26.
[5]李均.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J].江苏高教,2011(1):46-48.
[6]黄小敏,储祖旺.我国高校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困境及其对策——就业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79-81.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6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