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各种生活现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判或歌颂某些人或事。”漫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与社会矛盾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概括而形成的思想和智慧的艺术表现。由于漫画具有直观性、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等特点,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分析、欣赏甚至创作漫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哲理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在学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框知识时,笔者依托教材第67页的漫画《你敢吗?》(见图4)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对漫画形象直观的思考探索中使相关知识难点逐一化解。
首先,笔者让同学们思考“漫画中的主人公处于怎样的关系?”借此帮助学生理解矛盾斗争性的内涵。接着笔者进一步设问:“漫画中的持火把者敢烧断连接他们之间的绳索吗?为什么?”借此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矛盾双方的同一属性。在对漫画的表面寓意探索完成之后,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停下思维的脚步,而是带领他们进一步展开想象与思考。“漫画中的主人公谁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优劣状态是否无法改变?”“设想一下,漫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无火把者怎样才能转劣势为优势?”这一逆向发问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而就在师生的探讨互动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知识难点迎刃而解。而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笔者再次对他们进行扩展发散性的追问:“如果漫画中的持火把者烧断绳索打破平衡,又或者将漫画中的主人公分别挂到相隔千里的两个山头,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同学们的思索探讨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又得到了形象化的理解掌握。
具有讽刺性、诙谐性和幽默性的漫画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既不靠高深的理论说服人,也不靠道德的力量感召人,更没有用行政的制度干预。它只是依靠独特的艺术方式熏陶人。运用这些漫画材料进行教学能够深刻地唤醒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漫画的过程中,体会漫画所表达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讲授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后,笔者及时在课堂上展示了另一幅漫画《你敢吗?》(见图5)。
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哲理,借助漫画迅速领会感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看似对立,实则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念随着漫画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除此之外有着类似效用的漫画还有如图6、图7。
每当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的时候,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画面、推敲文字、留意夸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流程认真“审图”,做到准确把握漫画主题。而这恰恰是解答漫画哲理类试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漫画的寓意,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联想漫画所能折射的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
如在高三哲学复习课上,笔者将2014年江苏高考试题中的漫画《“好大的手笔”》(图8)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随后,笔者并没有局限于漫画试题本身,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漫画的主题,讨论漫画到底揭示讽刺的是什么?随后带领学生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角度思考漫画的哲理启示。学生围绕漫画打开自己的思维,分别从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联系普遍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阐释了自己对漫画的看法。这种超越试题本身的漫画教学可以将漫画材料的内涵完全挖掘出来。对漫画“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多项立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漫画试题解题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储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漫画以浅显简洁的图案画面将复杂深奥的哲理具体化、直观化,“小中见大”“弦外余音”。将漫画引入哲学课堂,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画充实教学内容,产生一个个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关注和积极活动的“情”,引导学生浸润于其中进行探索、思考和发现的“境”,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可感性,有效提高哲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在学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框知识时,笔者依托教材第67页的漫画《你敢吗?》(见图4)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对漫画形象直观的思考探索中使相关知识难点逐一化解。
首先,笔者让同学们思考“漫画中的主人公处于怎样的关系?”借此帮助学生理解矛盾斗争性的内涵。接着笔者进一步设问:“漫画中的持火把者敢烧断连接他们之间的绳索吗?为什么?”借此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矛盾双方的同一属性。在对漫画的表面寓意探索完成之后,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停下思维的脚步,而是带领他们进一步展开想象与思考。“漫画中的主人公谁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优劣状态是否无法改变?”“设想一下,漫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无火把者怎样才能转劣势为优势?”这一逆向发问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而就在师生的探讨互动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知识难点迎刃而解。而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笔者再次对他们进行扩展发散性的追问:“如果漫画中的持火把者烧断绳索打破平衡,又或者将漫画中的主人公分别挂到相隔千里的两个山头,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同学们的思索探讨中,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又得到了形象化的理解掌握。

具有讽刺性、诙谐性和幽默性的漫画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既不靠高深的理论说服人,也不靠道德的力量感召人,更没有用行政的制度干预。它只是依靠独特的艺术方式熏陶人。运用这些漫画材料进行教学能够深刻地唤醒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漫画的过程中,体会漫画所表达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讲授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后,笔者及时在课堂上展示了另一幅漫画《你敢吗?》(见图5)。
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哲理,借助漫画迅速领会感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看似对立,实则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念随着漫画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除此之外有着类似效用的漫画还有如图6、图7。

每当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的时候,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画面、推敲文字、留意夸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流程认真“审图”,做到准确把握漫画主题。而这恰恰是解答漫画哲理类试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漫画的寓意,回归教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联想漫画所能折射的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
如在高三哲学复习课上,笔者将2014年江苏高考试题中的漫画《“好大的手笔”》(图8)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随后,笔者并没有局限于漫画试题本身,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漫画的主题,讨论漫画到底揭示讽刺的是什么?随后带领学生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角度思考漫画的哲理启示。学生围绕漫画打开自己的思维,分别从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联系普遍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阐释了自己对漫画的看法。这种超越试题本身的漫画教学可以将漫画材料的内涵完全挖掘出来。对漫画“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多项立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漫画试题解题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储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漫画以浅显简洁的图案画面将复杂深奥的哲理具体化、直观化,“小中见大”“弦外余音”。将漫画引入哲学课堂,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画充实教学内容,产生一个个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关注和积极活动的“情”,引导学生浸润于其中进行探索、思考和发现的“境”,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可感性,有效提高哲学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