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什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是每个教师都渴望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力求在这方面作点阐述,以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新课标,研读新教材,研讨新教法,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有效教 创造性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24-02
  有时候我在想:数学课堂上教师究竟应教给学生些什么?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已有数学知识的功能,更要承担起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智慧的重任。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所当然的是教数学"知识",教"能力",更应是通过学数学教学生"会做人、会生存、会创新、会发展"。本人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领悟,谈一点启示:
  一、改变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新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实现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守纪律,表现出自己是老师,一走上讲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严肃的板着面孔的气势,让学生望而生畏,学生生怕出点声让老师听见了,更不敢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等等,与学生之间没有一点亲切感,不知扼杀了多少颗"童心"的创造能力,表现出课堂没有一点生气。本人在教学中与其他老师表现出有一点不同的是:主动与学生对话、交流、合作、沟通。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而应是平等的"我--你"的关系,表现出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所以课堂上我总要思考我如何来教导和激发学生学数学?
  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创设条件,引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当场举行一分钟下蹲比赛。一分钟后,分小组分享各小组下蹲冠军,我提问谁是班级冠军?学生很快在愉快中操作完成。又让学生突破数"十"的难点。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我动画出示两行同样多的5只鸭,再出示两行"鸭"一一对应。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室里小朋友纷纷举手,我指名作答理解"同样多"。接着又"飞入"3只鸭到第二行。我问:小朋友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这时抢答的小朋友就没那么热烈了,教室比较安静了。我请各学习小组长分发"导学案"。安静的教室显得又有些热烈了。这时让各小组组长组织分享填写内容。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又纷纷举手,我指名作答理解"第二行比第一行多3只鸭"。结果第二行鸭的只数就是5+3=8(只)。我在让学生操作、实验、猜测中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理解数学概念,撑握数学基本知识。通过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既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为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好桥,铺好路。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建立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教学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1.教师不能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帮助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是教科书的简单执行者,而应是教科书的开发者。教师要明确,教科书仅是"资料",或"资源",而不是"标准"。强调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有趣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而我县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西师版本",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其内容有些"繁、难、偏"。反映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在教育新理念指导下,我对教材进行重组,渗透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看书批注,网上查找,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设计问题串,让学生预习:①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小格?②钟面上的指针分别叫什么名称?通过学生自己预习内容,根据所给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然后我又进一步辅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①1小时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大格是多少分?②时针走一大格是多少时?③时与分的换算关系怎样?④"时刻"与"时间"两个词的区别与联系?这样让从学生创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中,理解并撑握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处于客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
  2、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好奇心。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出自制的教具,向学生提问:①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体?②每种物体有哪些特征?经老师这样一提问,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起来,然后我小结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样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快进入认知状态。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动画:小明说",我已满12岁,但只过了4个生日。"猜猜这是为什么?学生立刻提问是与"年"有关还是与"月"有关呢?老师揭示课题"年、月、日"。让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剪拼、移动、旋转等多种操作方法将三角形转换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搭建创造思维的平台。让学生逐建达到将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学生自学"梯形面积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改"倡导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怕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影响教学质量。什么操作过程、实践活动都轻描淡泻,做做形势,走走过场,一下子就把认为"有用"的东西"送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害了学生,也苦了教师自己。教师要具备把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的相互作用进行"沟通"的能力。那么教师的讲解要有启发性,谈话要有激励机制,演示要恰到好处,复习要全面,难点要突破,重点要突出。要"授之与渔", 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参与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想象,积极猜想,质疑问题,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操作实验课、活动课、实践课。让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动口、动脑,最终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问题作为师生沟通最基本的形式,不仅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而及时进行教学策略调整,从而让课堂在问题中不断展开,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从传
一、案例背景2012年4月南通数学年会的同课异构活动在南通市东方中学进行.本次课题共有5个,具体是:二次函数、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概率初步、图表信息问题以及图形的变换.分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美数学是真善美的结合.当你将审美的视野转向数学世界时,一个巧思云集、群芳斗妍的科学“伊甸园”就会呈现于你眼前.如何指导学生发现数
摘要:高校的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对于培养高校学前专业学生创造力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为中心,阐述了创新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必要性,而后提出了创新美术手工教学的策略,建议创新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手工材料以及挖掘和融入民间美术资源。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创新研究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对解答数学题的能力,将实际的问题转变成数学知识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对于题意的理解与把握,就是说,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
圆这一章主要考查圆的重要性质以及和圆有关的角、线段、环长和面积的计算,另外也会考查圆与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在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将数学史与数学概念、数学内容等相对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晓知识的历史,掌握其中的思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对人教版下数学史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学史 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22-02  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概念、数学内容、数学思维起源、完
摘 要:光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已被艺术家广泛应用于创作中。光影这种艺术语言最初只是西方绘画作品的一种独特现象。从文艺复兴开始,光影就被赋予特别的涵义。  关键词:西方绘画;光影;动画  光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被艺术家利用来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光影的应用也让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光影应用的发展经历了单纯的光影,平面光影、明暗对比光影、巴洛克光影、以及色彩斑斓的印象派光影等等, 光影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教材中对三角函数定义及应用都有阐述,但笔者通过对数控专业学生教学中发现:应加入以下实例加大实用性教学。  三角函数计算法简称三角计算法。在手工编程工作中,因为这种方法比较容易被掌握,所以应用十分广泛,是进行数学处理时应重点掌握的方法之一。笔者在安排三角函数的应用时采取如下教学过程:  一、 三角计算法主要应用三角函数关系式及正余弦定理,现将有关定理的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