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摘要】青少年劲椎问题影响中学生学习与身体健康。本文随机抽取了358名有颈椎问题的中学生,采用疼痛评分标准数字评分法对其颈椎疼痛进行评分,初步探讨身体姿势与颈椎疼痛的关系。结果表明,67.6%的学生有不良的姿势习惯,女性姿势不良率为40.8%,颈痛发生率为25.3%。中学生是学习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避免长期单一固定姿势,可促进颈椎健康。
【关键词】姿势;颈椎;健康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1],颈椎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出现青少年颈椎问题,影响其后续学习和身体健康。本文调查了我校高中三个年级共358名学生的姿势与颈痛问题,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高一、高二、高三6个班共358名学生,年龄在14至18岁。正确站姿:站立时,抬头挺胸收腹,双眼平视,下颌稍内收,双肩放松,腰部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離约与骨盆宽度相同。正确坐姿: 应该将臀部尽量贴近椅背,收腹,拔颈收颌,挺胸收腹,保持腰背部挺直。应选择高度适中的靠背椅,让颈背保持挺直。正确卧姿:仰卧位和(或)左右侧卧位交替睡眠。睡眠时应注意枕头的承托力及高度,以保持颈部正常弧度。站姿和坐姿不正常超过1小时或夜间睡眠姿势不正常称姿势不良。颈部不适的主要症状为颈肩疼痛、颈后头痛、胀痛等,采用疼痛评分标准数字评分法(VAS),即将疼痛的程度用0至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总 0分-10分[2]。0分:无痛;轻度,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中度,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重度,7分-10分:患者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排除标准:(1)特殊颈部疾病或相关疾病;(2)有颈部受伤史。
2 结果
调查显示67.6%的学生有不良的姿势习惯,女性姿势不良率为40.8%,颈痛发生率为25.3%,男性分别为26.8%和13.5%。姿势不良的男女性颈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良好姿势习惯的男性(8.9%)和女性(8.3%)。
3 讨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高中生长期低头造成的颈痛不适高达40.8%,部分患者症状明显,以女性多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经治疗、适当休息和适当运动后,颈肌不适基本缓解。除有2位同学经影像学及专科医生诊断为颈椎病,系统康复治疗后痊愈。专家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颈痛病变在肌肉和筋膜,病理上还未达到颈椎病的标准,但反复的颈部不适加剧颈椎的退变,中学生发生颈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紧张,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导致颈肩肌疲劳。因此中学生正确的姿势对预防颈痛或颈椎病尤为重要[3]。
我国中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基本都是教室学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年复一年繁重的学习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运动,长时间固定坐着学习,耸肩、躬背、弯腰,或耷拉着脑袋,这会使颈腰椎过分弯曲,颈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诱发或加重颈椎疾病。应选择可调节高度的靠背椅,将桌和椅的高度作适当调移,前臂应与桌面平衡,并坐近桌子,让颈背保持挺直,避免坐位学习时缩起肩膀和颈椎。但在我们湖南省内重点高中都不可能,从1.5米至1.8米都是“均码”的桌子。
其次,站立姿势对颈椎的影响也不小,正确站姿是站立时要抬头挺胸收腹,双眼平视,下颌稍内收,双肩自然放松,腰部平直,双足距离约与双肩同宽,骨盆轻度前倾,使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两下肢传至双足,两腿直立均匀负重。但许多学生因疲乏、缺少睡眠或锻炼,懒散地站着或头部倾前及下垂站立,猫腰驼背,或“三七”步。不正确的站立导致骨盆歪斜,骨盆是人体的基座,势必导致其上的颈椎及胸腰疾病[4]。沉重的书包也会加重颈椎的病变。
正确的卧姿是仰卧位和(或)左右侧卧位交替睡眠,枕头应放在项部,约个人拳头高(10-12㎝),完全承托颈部及部分肩椎,以保持颈部正常弧度,让肌肉处于平衡及松弛状态。但部分同学长时间固定一侧睡眠,侧卧屈颈屈腰睡眠,仰卧扭头睡眠,头靠床头看书等等不良姿势,极易发生颈扭伤、错位、颈椎侧弯或慢性劳损,有时一觉起来就不能动脖子,发生急性颈肌痉挛,俗称“落枕”。反复的落枕就是颈椎病的表现。
中学生是学习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劳逸结合,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注意避免长期单一固定姿势,加强运动,可增强体质和耐力,促进颈椎健康。
【参考文献】
[1] 舒彬,邓利康,王永刚,等。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课桌椅卫生学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1,25(2):127-128.
[2] 杜涛,刘云升 何孝丽,等. 中学生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 14(14): 385.
[3] 刘显梅. 颈椎病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69-70.
[4] 刘锦龙,李瑞. 上交叉综合征学说对指导针灸治疗颈椎病之思考[J],中国针灸,2015,35(2):201-202.
【摘要】青少年劲椎问题影响中学生学习与身体健康。本文随机抽取了358名有颈椎问题的中学生,采用疼痛评分标准数字评分法对其颈椎疼痛进行评分,初步探讨身体姿势与颈椎疼痛的关系。结果表明,67.6%的学生有不良的姿势习惯,女性姿势不良率为40.8%,颈痛发生率为25.3%。中学生是学习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避免长期单一固定姿势,可促进颈椎健康。
【关键词】姿势;颈椎;健康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1],颈椎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出现青少年颈椎问题,影响其后续学习和身体健康。本文调查了我校高中三个年级共358名学生的姿势与颈痛问题,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高一、高二、高三6个班共358名学生,年龄在14至18岁。正确站姿:站立时,抬头挺胸收腹,双眼平视,下颌稍内收,双肩放松,腰部平直,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離约与骨盆宽度相同。正确坐姿: 应该将臀部尽量贴近椅背,收腹,拔颈收颌,挺胸收腹,保持腰背部挺直。应选择高度适中的靠背椅,让颈背保持挺直。正确卧姿:仰卧位和(或)左右侧卧位交替睡眠。睡眠时应注意枕头的承托力及高度,以保持颈部正常弧度。站姿和坐姿不正常超过1小时或夜间睡眠姿势不正常称姿势不良。颈部不适的主要症状为颈肩疼痛、颈后头痛、胀痛等,采用疼痛评分标准数字评分法(VAS),即将疼痛的程度用0至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总 0分-10分[2]。0分:无痛;轻度,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中度,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重度,7分-10分:患者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排除标准:(1)特殊颈部疾病或相关疾病;(2)有颈部受伤史。
2 结果
调查显示67.6%的学生有不良的姿势习惯,女性姿势不良率为40.8%,颈痛发生率为25.3%,男性分别为26.8%和13.5%。姿势不良的男女性颈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良好姿势习惯的男性(8.9%)和女性(8.3%)。
3 讨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高中生长期低头造成的颈痛不适高达40.8%,部分患者症状明显,以女性多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经治疗、适当休息和适当运动后,颈肌不适基本缓解。除有2位同学经影像学及专科医生诊断为颈椎病,系统康复治疗后痊愈。专家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颈痛病变在肌肉和筋膜,病理上还未达到颈椎病的标准,但反复的颈部不适加剧颈椎的退变,中学生发生颈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紧张,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导致颈肩肌疲劳。因此中学生正确的姿势对预防颈痛或颈椎病尤为重要[3]。
我国中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基本都是教室学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年复一年繁重的学习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运动,长时间固定坐着学习,耸肩、躬背、弯腰,或耷拉着脑袋,这会使颈腰椎过分弯曲,颈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诱发或加重颈椎疾病。应选择可调节高度的靠背椅,将桌和椅的高度作适当调移,前臂应与桌面平衡,并坐近桌子,让颈背保持挺直,避免坐位学习时缩起肩膀和颈椎。但在我们湖南省内重点高中都不可能,从1.5米至1.8米都是“均码”的桌子。
其次,站立姿势对颈椎的影响也不小,正确站姿是站立时要抬头挺胸收腹,双眼平视,下颌稍内收,双肩自然放松,腰部平直,双足距离约与双肩同宽,骨盆轻度前倾,使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两下肢传至双足,两腿直立均匀负重。但许多学生因疲乏、缺少睡眠或锻炼,懒散地站着或头部倾前及下垂站立,猫腰驼背,或“三七”步。不正确的站立导致骨盆歪斜,骨盆是人体的基座,势必导致其上的颈椎及胸腰疾病[4]。沉重的书包也会加重颈椎的病变。
正确的卧姿是仰卧位和(或)左右侧卧位交替睡眠,枕头应放在项部,约个人拳头高(10-12㎝),完全承托颈部及部分肩椎,以保持颈部正常弧度,让肌肉处于平衡及松弛状态。但部分同学长时间固定一侧睡眠,侧卧屈颈屈腰睡眠,仰卧扭头睡眠,头靠床头看书等等不良姿势,极易发生颈扭伤、错位、颈椎侧弯或慢性劳损,有时一觉起来就不能动脖子,发生急性颈肌痉挛,俗称“落枕”。反复的落枕就是颈椎病的表现。
中学生是学习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劳逸结合,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注意避免长期单一固定姿势,加强运动,可增强体质和耐力,促进颈椎健康。
【参考文献】
[1] 舒彬,邓利康,王永刚,等。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课桌椅卫生学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1,25(2):127-128.
[2] 杜涛,刘云升 何孝丽,等. 中学生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 14(14): 385.
[3] 刘显梅. 颈椎病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69-70.
[4] 刘锦龙,李瑞. 上交叉综合征学说对指导针灸治疗颈椎病之思考[J],中国针灸,2015,35(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