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体验,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但课外阅读现状堪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有计划地利用多种措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关键词: 初中课外阅读 现状 意义 指导方法
在2012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六所中学进行的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被功课挤满”(黄丹彤《世界读书日调查:近八成中学生没时间读课外书》)。
在陶本一老师和曹建召老师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中发现,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充斥当代生活的电视、因特网等媒体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读图已作为一种普适性快餐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如在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阅读调查中发现,读“影视版”、“读连环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因此加强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势在必行。
一、课外阅读,需要快乐的理由
“阅读,是一种最佳的精神体操,拥有它,生命富足,永不倦怠。”(秦文君)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博彩,可以长才。”
……
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先贤多有精辟的论述。可是学生平时忙于应付数理化,一心只读教科书,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老师应不遗余力地反复宣讲,阅读能让我们传承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能让我们借别人的眼睛延伸我们的视线,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宽视野;能让我们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丽,让我们能战胜困难和挫折,让我们鼓起生活的风帆,让我们挺起自尊自爱的脊梁。读书能让我们变得美丽而富有,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产生内驱力。
二、课外阅读,需要阅读的榜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以书为友的楷模。不爱读书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一群以书为友的学生的。爱读书的教师,课堂上才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使学生如饮甘霖,回味无穷。将所读之书或某些新词恰当地融入平常的谈吐中,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使他们意识到教师的语言在不断更新、发展,从而意识到阅读是每个人的发展所需。教师的榜样可以直接使学生阅读的内驱力转化为阅读的兴趣,不会再抱怨没有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
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因此,除了教师要给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父母尤其要为孩子树立阅读的榜样。读课外书不是不务正业,应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书架,腾出一个书吧似的空间,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亲子阅读、亲子共读、亲子比读的书香家庭,一定会让孩子由衷地热爱阅读,受益终生。
三、课外阅读,需要质的规范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学生由于缺乏辨识能力,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陷入一种阅读黑洞——虽然在不知疲倦地读,但最终知识视野得不到拓宽,人生境界得不到升华,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这样的阅读不仅徒费光阴,而且戕害心灵。目前学生中流行的漫画、言情、武侠、魔幻等快餐和消遣读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他们更愿意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愉悦,而不愿意接受阅读所引发的思维碰撞和问题探究。这种阅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读写能力的提高并没有益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读书内容的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文质兼美的佳作。读经典名著,通过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寻找生活的榜样,得到心灵的慰藉;读名人传记、伟人故事,体会伟大的人格、有价值的人生;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当代青少年读物;教师还要根据课堂内容推荐相关读物,进行课内延伸式课外阅读。如课文上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给学生阅读;学习某一名家的某一篇作品时,可以推荐与之相关的这位作家的另一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阅读。阅读如进食,应注意营养搭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品种和类型可以广泛,使学生能广采博收,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四、课外阅读,需要方法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可轻视阅读指导,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
1.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对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内容,取精提要,捕捉关键信息;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如品茗一样,讲究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助力器。哲学家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面对这些珍贵的货物,我们更应注意吸收。教之以方法,则会事半功倍。如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勾画一下;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相应的句子旁画个“?”……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需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3.读与思有效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除了在批注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积极思考,以求理解,还要在读过程中对同类作品或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映衬对比。如读席慕容的《燕子》,可联系高尔基的《海燕》,分析比较异同;又如对于诗歌,更可以采用比照法,读到《满江红》里诗人的壮志豪情,要能联想到他的其他诗词或其他诗人体现此情的诗词,这样的联类比照,不仅可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还会对作者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阅读时的思考是要学会欣赏鉴别,如阅读《水浒传》,我们就不能回避梁山好汉们杀人的事情,特别是武松、李逵、鲁达等人,他们藐视法律,任意杀人,毫不手软,小说对此是以欣赏的态度赞颂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思考一下这些好汉们的行为,如果现在遇到和他们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做。此外,再好的文章也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应在阅读时用审视挑剔的目光发现问题,挑战文章,挑战作者,构建阅读观点。
4.勤做摘抄,熟读成诵。
除了阅读时要做相应的批注方式外,阅读后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领略作品中的美。如写读书笔记,续写故事,摘录优美文句和段落,等等。特别是摘抄背诵的问题,学生如果看完书后不能记住一些东西,那么这样的阅读往往不能产生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辩才,博古通今、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从朗读背诵中来。著名作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钱钟书先生曾背诵大量的古代文学名著;朗读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朗读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背诵对于加深理解又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卡片,及时积累记忆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背诵。
五、课外阅读,需要智慧的检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自我控制能力是不尽如人意的,即使他们明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任务、方法,如不加督促,还是会出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通过谈话、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进度及所读内容。同时可通过课堂进行调控,如对摘抄质量加以评价,举行美文诵读比赛,对在写作中引用摘抄精当者加以表扬……此外,还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采取多样的方式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读书辩论赛等,既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内如果能够成为学生获得课外阅读成功的地方,就会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供以航海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于课内阅读,是知识的互补、能力的互补和作用的互补。它能在学生的面前展现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能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让学生慢慢走近、感受,嗅到鲜花的芬芳,看到希望的繁星。阅读是学生最美的姿态。
关键词: 初中课外阅读 现状 意义 指导方法
在2012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六所中学进行的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被功课挤满”(黄丹彤《世界读书日调查:近八成中学生没时间读课外书》)。
在陶本一老师和曹建召老师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中发现,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充斥当代生活的电视、因特网等媒体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读图已作为一种普适性快餐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如在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阅读调查中发现,读“影视版”、“读连环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因此加强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势在必行。
一、课外阅读,需要快乐的理由
“阅读,是一种最佳的精神体操,拥有它,生命富足,永不倦怠。”(秦文君)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博彩,可以长才。”
……
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先贤多有精辟的论述。可是学生平时忙于应付数理化,一心只读教科书,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老师应不遗余力地反复宣讲,阅读能让我们传承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能让我们借别人的眼睛延伸我们的视线,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宽视野;能让我们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丽,让我们能战胜困难和挫折,让我们鼓起生活的风帆,让我们挺起自尊自爱的脊梁。读书能让我们变得美丽而富有,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产生内驱力。
二、课外阅读,需要阅读的榜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以书为友的楷模。不爱读书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一群以书为友的学生的。爱读书的教师,课堂上才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使学生如饮甘霖,回味无穷。将所读之书或某些新词恰当地融入平常的谈吐中,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使他们意识到教师的语言在不断更新、发展,从而意识到阅读是每个人的发展所需。教师的榜样可以直接使学生阅读的内驱力转化为阅读的兴趣,不会再抱怨没有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
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因此,除了教师要给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父母尤其要为孩子树立阅读的榜样。读课外书不是不务正业,应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书架,腾出一个书吧似的空间,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亲子阅读、亲子共读、亲子比读的书香家庭,一定会让孩子由衷地热爱阅读,受益终生。
三、课外阅读,需要质的规范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学生由于缺乏辨识能力,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陷入一种阅读黑洞——虽然在不知疲倦地读,但最终知识视野得不到拓宽,人生境界得不到升华,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这样的阅读不仅徒费光阴,而且戕害心灵。目前学生中流行的漫画、言情、武侠、魔幻等快餐和消遣读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他们更愿意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心理愉悦,而不愿意接受阅读所引发的思维碰撞和问题探究。这种阅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读写能力的提高并没有益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读书内容的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文质兼美的佳作。读经典名著,通过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寻找生活的榜样,得到心灵的慰藉;读名人传记、伟人故事,体会伟大的人格、有价值的人生;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当代青少年读物;教师还要根据课堂内容推荐相关读物,进行课内延伸式课外阅读。如课文上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给学生阅读;学习某一名家的某一篇作品时,可以推荐与之相关的这位作家的另一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阅读。阅读如进食,应注意营养搭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品种和类型可以广泛,使学生能广采博收,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四、课外阅读,需要方法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可轻视阅读指导,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
1.精读和泛读相结合。
对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内容,取精提要,捕捉关键信息;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如品茗一样,讲究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助力器。哲学家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面对这些珍贵的货物,我们更应注意吸收。教之以方法,则会事半功倍。如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勾画一下;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相应的句子旁画个“?”……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需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3.读与思有效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除了在批注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积极思考,以求理解,还要在读过程中对同类作品或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映衬对比。如读席慕容的《燕子》,可联系高尔基的《海燕》,分析比较异同;又如对于诗歌,更可以采用比照法,读到《满江红》里诗人的壮志豪情,要能联想到他的其他诗词或其他诗人体现此情的诗词,这样的联类比照,不仅可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还会对作者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阅读时的思考是要学会欣赏鉴别,如阅读《水浒传》,我们就不能回避梁山好汉们杀人的事情,特别是武松、李逵、鲁达等人,他们藐视法律,任意杀人,毫不手软,小说对此是以欣赏的态度赞颂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思考一下这些好汉们的行为,如果现在遇到和他们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做。此外,再好的文章也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应在阅读时用审视挑剔的目光发现问题,挑战文章,挑战作者,构建阅读观点。
4.勤做摘抄,熟读成诵。
除了阅读时要做相应的批注方式外,阅读后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领略作品中的美。如写读书笔记,续写故事,摘录优美文句和段落,等等。特别是摘抄背诵的问题,学生如果看完书后不能记住一些东西,那么这样的阅读往往不能产生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辩才,博古通今、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从朗读背诵中来。著名作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钱钟书先生曾背诵大量的古代文学名著;朗读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朗读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同时,背诵对于加深理解又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卡片,及时积累记忆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背诵。
五、课外阅读,需要智慧的检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自我控制能力是不尽如人意的,即使他们明了课外阅读的意义、任务、方法,如不加督促,还是会出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通过谈话、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进度及所读内容。同时可通过课堂进行调控,如对摘抄质量加以评价,举行美文诵读比赛,对在写作中引用摘抄精当者加以表扬……此外,还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采取多样的方式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读书辩论赛等,既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内如果能够成为学生获得课外阅读成功的地方,就会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供以航海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于课内阅读,是知识的互补、能力的互补和作用的互补。它能在学生的面前展现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能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让学生慢慢走近、感受,嗅到鲜花的芬芳,看到希望的繁星。阅读是学生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