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福贵的活着而展开的,通过对他一生经历的描写,显露了福贵生命中疼痛无比的遭遇,也显露了福贵生命中所蕴含的温情。
活着 悲歌 温情
生命的悲歌
《活着》中记录了徐福贵一生的苦难,在夹杂着温情的经历中展现了他生命的悲歌。
徐福贵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人在自身命运中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在他的身上,让人们读懂的是命运的多舛,读懂的是生活的无常。福贵没能像他的名字那样给整个家庭带来大富大贵,命运总是捉弄他,令他无法琢磨,令他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他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后仍旧活着。他数次徘徊在人生的关键路口,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品尝了生活的无奈。
少年时代的福贵无师自通的继承了父亲恶劣的遗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最终将自己的祖业输的一干二净。那一代地主子弟因物质生活富足而没有忧患意识,对生活没有进取心,是一个堕落的群体。福贵正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中的一员。福贵之前的富足与之后家庭变故,生活变端的对比,让人看到他命运的无常,为之而悲。
福贵一对儿女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死去。儿子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县长夫人正是他在战壕中最为亲密的战友的妻子。命运这样的捉弄对于福贵来说是多么的纠结。自己曾经患难的战友,现在成了县长,阶级地位压倒了战友情,对于儿子的死,福贵无话可说。女儿凤霞是在生苦根时失血过多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一个是上层的县长夫人,一个是下层的贫苦农民,政治地位的不同,使她们有不同的命运。身份地位的低下,致使对于一对儿女的死亡,无可奈何。福贵的无助,不由得使人对他产生悲悯情怀。
在女儿死之后,妻子家珍也死了。再后来,女婿二喜在一次意外的搬运事故中被楼板夹死。社会往往间接影响着农民个人的具体生存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命运遭遇。解放后搞“大跃进”、 人民公社,对于当时社会不可否认的有过积极作用,但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大炼钢铁时就连农村的一条烟囱和一个铁锅也不放过,部分农民生活依旧贫苦。福贵一家人正是当时动荡社会中挣扎于温饱中的贫困农民,接下来的饥荒更使得本来就贫苦的福贵一家雪上加霜。“文革” 在农民的眼里是不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农民,他们只求能够全家吃饱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农民的生活最终还是像蚂蚁一样在政治的大油锅里逃窜。福贵处于那个悲苦的社会现实之中,亲人的死亡在看似偶然中也有了某种必然,令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
最后,福贵唯一的亲人小外孙也因吃多了煮熟的豆子而撑死。他亲眼目睹至亲如何一个个的从自己身边死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没有一个人能留下来陪他走过余生。
人间的温情
《活着》中重复描写死亡,但没有展示令人不堪入目的死亡和暴力场面,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生存的悲悯与关怀,在死亡的背后涌动着暖意,渗透着人间的温情。
在福贵一生的悲歌之中突显出了亲情。福贵的苦难虽然不断,但是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并不孤独。当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产后,妻子家珍并没有抱怨。在他落魄后,妻子不嫌弃他的穷困潦倒,生下儿子有庆后就回到了福贵的身边,让福贵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着。对于福贵,我们看到了妻子的不放弃,感受到了遇到困难时家人之间的亲情,感受到了之于亲情中的宽慰。有庆死了,福贵用衣服把他包好放在坑里,把小石子捡出来,再用手把土盖上,因为他害怕小石子硌疼儿子的身体。这父爱不言自明,浓浓的父爱显露无遗。凤霞因大出血断了气,二喜哭的声音也哑了,在家等待消息的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这“无言”的背后,是对失去親人巨大的悲痛和冷静的接受。当亲人无法挽回的死去后,互相之间是那样的理解和体贴,这种亲情间的伦理温情是小说中一个闪光的精神基点。
爱情是苦难阴霾中的一缕阳光。福贵原来是个地主阔少,家珍是城里商行的小姐,结合时二人都是富有人家的子女,门当户对。可当福贵家境衰败以后,家珍仍与他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无悔无怨,共同走完坎坷的一生。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变数,福贵与家珍无论平富贵贱、生老病死,都做到了不离不弃,无不闪耀着令人人折服的相守之光。凤霞与二喜的结合是小说中最亮丽的风景,是唯一一个喜庆的情节。两人互帮互助,互相体贴。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全家带来了最大的快乐,他们的爱情朴实简单,给读者带来了感情上的冲击。朴素、简洁的叙述中,爱情透射出了无法掩盖的温暖光芒。
《活着》中除了福贵一家人之外,其他人物很少,但叙述中也体现了友情的可贵。长根是在福贵家长大的长工,福贵卖掉家产后,长根自然也辞掉了。三个月后,长根就回来看主人一家,为福贵呜呜的哭。长根只是个卑微的专供福贵奴役的长工,沦为叫花子仍为“少爷”哭泣,而福贵无论生活多苦多难也愿意为长根多承受一份辛苦。这种主仆间没有隔阂的情谊实在难得,令人心酸感动。春生是福贵战壕里的战友。富贵的儿子为当上县长的春生的妻子输血而死,在纠结的悲痛中,福贵没有抱怨。从富贵身上能感受到友情的分量。春生在“文革”中被批斗而不想活,在去跟福贵家告别时,一直记恨春生的家珍鼓励他要好好活着,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原谅了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友情显得是多么的可贵。把友情看作生命的一部分,人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谅解。
[1] 曾镇南.现实一种及其他——略论余华的小说[J].北京文学,1988,32 2 65-67
[2]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12 3 89-90
[3] 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体演变[J].南方文坛,2001,18 4 65-80
[4] 张卫中.余华小说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0,32 6 11-26
[5] 逯红梅.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J].理论观察,2007,32 4 17-21
活着 悲歌 温情
生命的悲歌
《活着》中记录了徐福贵一生的苦难,在夹杂着温情的经历中展现了他生命的悲歌。
徐福贵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人在自身命运中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在他的身上,让人们读懂的是命运的多舛,读懂的是生活的无常。福贵没能像他的名字那样给整个家庭带来大富大贵,命运总是捉弄他,令他无法琢磨,令他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他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后仍旧活着。他数次徘徊在人生的关键路口,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品尝了生活的无奈。
少年时代的福贵无师自通的继承了父亲恶劣的遗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最终将自己的祖业输的一干二净。那一代地主子弟因物质生活富足而没有忧患意识,对生活没有进取心,是一个堕落的群体。福贵正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中的一员。福贵之前的富足与之后家庭变故,生活变端的对比,让人看到他命运的无常,为之而悲。
福贵一对儿女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死去。儿子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县长夫人正是他在战壕中最为亲密的战友的妻子。命运这样的捉弄对于福贵来说是多么的纠结。自己曾经患难的战友,现在成了县长,阶级地位压倒了战友情,对于儿子的死,福贵无话可说。女儿凤霞是在生苦根时失血过多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一个是上层的县长夫人,一个是下层的贫苦农民,政治地位的不同,使她们有不同的命运。身份地位的低下,致使对于一对儿女的死亡,无可奈何。福贵的无助,不由得使人对他产生悲悯情怀。
在女儿死之后,妻子家珍也死了。再后来,女婿二喜在一次意外的搬运事故中被楼板夹死。社会往往间接影响着农民个人的具体生存状况,也影响着他们的命运遭遇。解放后搞“大跃进”、 人民公社,对于当时社会不可否认的有过积极作用,但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大炼钢铁时就连农村的一条烟囱和一个铁锅也不放过,部分农民生活依旧贫苦。福贵一家人正是当时动荡社会中挣扎于温饱中的贫困农民,接下来的饥荒更使得本来就贫苦的福贵一家雪上加霜。“文革” 在农民的眼里是不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农民,他们只求能够全家吃饱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农民的生活最终还是像蚂蚁一样在政治的大油锅里逃窜。福贵处于那个悲苦的社会现实之中,亲人的死亡在看似偶然中也有了某种必然,令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
最后,福贵唯一的亲人小外孙也因吃多了煮熟的豆子而撑死。他亲眼目睹至亲如何一个个的从自己身边死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没有一个人能留下来陪他走过余生。
人间的温情
《活着》中重复描写死亡,但没有展示令人不堪入目的死亡和暴力场面,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生存的悲悯与关怀,在死亡的背后涌动着暖意,渗透着人间的温情。
在福贵一生的悲歌之中突显出了亲情。福贵的苦难虽然不断,但是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并不孤独。当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产后,妻子家珍并没有抱怨。在他落魄后,妻子不嫌弃他的穷困潦倒,生下儿子有庆后就回到了福贵的身边,让福贵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着。对于福贵,我们看到了妻子的不放弃,感受到了遇到困难时家人之间的亲情,感受到了之于亲情中的宽慰。有庆死了,福贵用衣服把他包好放在坑里,把小石子捡出来,再用手把土盖上,因为他害怕小石子硌疼儿子的身体。这父爱不言自明,浓浓的父爱显露无遗。凤霞因大出血断了气,二喜哭的声音也哑了,在家等待消息的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这“无言”的背后,是对失去親人巨大的悲痛和冷静的接受。当亲人无法挽回的死去后,互相之间是那样的理解和体贴,这种亲情间的伦理温情是小说中一个闪光的精神基点。
爱情是苦难阴霾中的一缕阳光。福贵原来是个地主阔少,家珍是城里商行的小姐,结合时二人都是富有人家的子女,门当户对。可当福贵家境衰败以后,家珍仍与他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无悔无怨,共同走完坎坷的一生。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变数,福贵与家珍无论平富贵贱、生老病死,都做到了不离不弃,无不闪耀着令人人折服的相守之光。凤霞与二喜的结合是小说中最亮丽的风景,是唯一一个喜庆的情节。两人互帮互助,互相体贴。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全家带来了最大的快乐,他们的爱情朴实简单,给读者带来了感情上的冲击。朴素、简洁的叙述中,爱情透射出了无法掩盖的温暖光芒。
《活着》中除了福贵一家人之外,其他人物很少,但叙述中也体现了友情的可贵。长根是在福贵家长大的长工,福贵卖掉家产后,长根自然也辞掉了。三个月后,长根就回来看主人一家,为福贵呜呜的哭。长根只是个卑微的专供福贵奴役的长工,沦为叫花子仍为“少爷”哭泣,而福贵无论生活多苦多难也愿意为长根多承受一份辛苦。这种主仆间没有隔阂的情谊实在难得,令人心酸感动。春生是福贵战壕里的战友。富贵的儿子为当上县长的春生的妻子输血而死,在纠结的悲痛中,福贵没有抱怨。从富贵身上能感受到友情的分量。春生在“文革”中被批斗而不想活,在去跟福贵家告别时,一直记恨春生的家珍鼓励他要好好活着,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原谅了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友情显得是多么的可贵。把友情看作生命的一部分,人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谅解。
[1] 曾镇南.现实一种及其他——略论余华的小说[J].北京文学,1988,32 2 65-67
[2]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12 3 89-90
[3] 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体演变[J].南方文坛,2001,18 4 65-80
[4] 张卫中.余华小说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0,32 6 11-26
[5] 逯红梅.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J].理论观察,2007,32 4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