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探访录

来源 :科学新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i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垃圾的处理不当、管理上的缺失,一切都让国内实验室暗藏隐患。
  北京,东城。
  在繁华热闹的某商业街区的商场对面,一栋颇有名望的研究所大楼静静矗立。在其身后十多米,另一座大楼比邻而居,是这家研究所的众多实验室所在。
  4月下旬的一天,《科学新闻》记者走入这家隐于闹市的研究机构,探访了几家生物类实验室。
  拥挤之患
  实验室禁止陌生人进入。记者跟随先前约好的王成功,走进电梯。
  门刚要关上,突然跑进一个女研究生。“不好意思”,透过口罩,她笑了笑,伸出戴着白色胶皮手套的手,随手按了一下5层。她的怀里,抱着装有冰块的盒子,里面插着几只红色的试剂小管子。
  “按下6层,谢谢。”电梯里还有一个端着饭盆的学生,似乎刚从地下一层的食堂打饭上来。
  出了电梯,王成功苦笑着说,研究人员打饭、做实验、运垃圾都要用这个电梯。他在这家研究所工作已逾十年,从硕士、博士直至留所工作。
  进入实验区域,走廊一侧摆放着各种实验电器。两个打着圈摇晃的机器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一个平底玻璃器皿中,蓝色的药水正在轻轻荡漾,对一块凝胶进行染色。
  用“拥挤”一词形容这个走廊一点都不过分。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很多实验室把冰箱、冰柜等大型仪器都放在了走廊上,一个挨着一个,颇有“占地盘”的感觉。
  挨着大冰箱的还有个超净台,一个女学生正坐在台前做实验。酒精灯前,她摆弄着手里的试管,很认真,丝毫没有觉察有人路过。
  穿过逼仄的走廊,走入一家实验室,实验架和实验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参差不齐。绝大部分空间都已经放满了各种实验仪器、装置和试剂。
  贴着墙壁,有一个类似大柜橱的东西。“那是通风橱,”王成功说,“一些挥发性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都在那里配置。”
  毒气之忧
  走出这家实验室,记者在走廊里遇见了刘丽,临近博士毕业的她,正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做实验。
  甫一走进刘丽实验室,刺鼻的酸味便让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口鼻。
  “是冰醋酸味儿。”刘丽笑笑,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原来,刘丽的实验室经常做一些蛋白凝胶电泳的实验,需要用到大量冰醋酸。
  “为什么不使用通风橱?”
  “实验室太小,而且没钱装。”刘丽表情平静地说道。
  确实,刘丽所在的实验室只有三四十平方米,一张实验台将房间一分为二,一边是实验区域,另一边则是学生们读论文、查阅资料的办公区。
  环视周围,这家实验室的窗子紧挨着另一幢大楼的墙壁,通风条件并不甚理想。
  记者在其他实验室也发现了很多相似的情况,拥挤的环境,充斥着刺激气味的空气。甚至当通风橱闲置时,有的研究人员也并不使用,直接在普通实验台上配置挥发性试剂。
  操作之险
  一位低年级学生正在刘丽实验室中进行DNA凝胶电泳的实验。
  他显然同时在做几件事情,对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操作区中微波炉中已经沸腾的液体并未发觉。经过提醒,他匆忙从微波炉里拿出冒着气的电泳液体,并急急忙忙地加入了1微升的EB。
  EB,是一种DNA染色剂。它可与DNA的碱基分子嵌合,导致错配,具有强致癌性,并且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因此,涉及EB的操作,要求十分严格。
  “你这样做不会导致挥发?”
  这名男学生有些尴尬,想挠挠头,却发现自己未用EB操作专用手套,忙跑到EB专用区取回自己的一次性手套。
  刘丽告诉记者,有些学生实验习惯非常不好,乱扔沾着危险试剂的手套不将沾有如EB的移液器枪头打人特定的区域;更有甚者,还在废物缸中乱翻可能被大意丢弃的有用样品。
  记者在几家实验室调查发现,科研人员更重视能使实验成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而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药品、试剂毒害性,以及操作习惯却没有过多关注。
  垃圾之虑
  通常,实验操作结束并不是一个实验的终点,接下来是实验留下的“战场”的清理工作。
  而实验废液的处理,就是其中一项。
  某实验室的博士朱明告诉记者,她的实验室配有一位实验清洁师傅,专门负责刷瓶子、试管、培养皿,而对于一些菌液、实验缓冲液、培养基残液等,都是先将其直接倒入下水道,而后将所盛容器浸泡于84消毒液之中,最后用洗涤剂洗刷。也就是说,没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实验废液的处理。
  一些科研人员也会将一些实验废液直接倒入医疗垃圾桶中。
  在王成功实验室,张华正在水池边刷洗着养细胞用的器皿,记者也没有发现相关的废液处理设施和人员。不一会儿,小张戴上又长又厚的胶皮手套,从实验台下拉出一口盛着满满深绿色的酸液的大缸——专门用来浸泡实验器皿。
  “洗不干净的器皿就用这种酸来泡。”小张从酸缸里小心而迅速地捞出器皿,快速地转移到水池里,沥干残液,打开水管,冲走酸液。
  刘丽所在的实验室里两个垃圾桶格外惹眼。两个桶都已经很满,但是外表看上去却并无差异。
  “为什么是两桶?”原来,按照规定,生活垃圾和实验垃圾必须分开放置。
  “其实有时都随便扔了,到底扔进哪个桶里,我们也分不清。”刘丽的一位低年级师妹说道。
  记者观察发现,研究所科研楼每层都配有医疗垃圾桶,与生活垃圾桶分开:医疗垃圾是黄色垃圾袋,而生活垃圾则是黑色垃圾袋。当装满垃圾后,清洁工人把袋子收口拎出来,运送到楼下的垃圾站。
  这个小型的垃圾处理站位于科研楼的后边,被四周的高楼包围着,很远以外便可闻见垃圾的酸臭味。它每天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周围楼群里的生活垃圾,也包括科研楼、食堂以及周围居民生活区的日常生活垃圾。
  记者来到这里时,一辆标有“北京环卫集团”的大垃圾车正在轰隆隆地工作中,搅碎的垃圾正在向垃圾车的后部“输入”着,尘土扑面而来。   而一位从科研楼出来的女清洁工,拎着两个黑色的大垃圾袋径直扔到垃圾车上。当被问及医疗和实验垃圾的去向时,垃圾站的一位年老的清洁工斩钉截铁道:“什么都棍在一块儿!开始的时候做实验的垃圾还是装在黄色的塑料袋里,后来就全用黑色塑料袋了。”
  “经常看见一些药品瓶子、塑料管子、手套之类的被扔进来。”这位清洁工向垃圾搅碎器那比画着。显然他是知道那些并不属于生活垃圾,可他在铲垃圾的时候却也没有戴防护口罩。
  经过沟通,记者得知,这些清洁工人受雇于物业公司,并非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她们多是外地来务工的中年女性,文化程度不高。在她们眼中只有清扫的概念,并不具备基本的生物实验常识。
  管理之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研究所实验室里,低年级的研究生都是通过师兄师姐获得相关实验操作信息的。
  这种说法在刘丽处也得到了印证。在该实验室,并没有专人对有毒试剂取用进行统一监管和定期统计。
  “在我刚去实验室的时候,都是师兄师姐告诉我该注意什么。老板基本不管这些的,一般只讨论科研课题、想法,关心实验进展,指导修改文章。”
  而在王成功眼里,虽然有规章制度,有实验室安全操作手册,但是执行起来不够严格,或者没有专门管理人员来监督,“有毒药品并不需要申请用量,也不可能‘人盯人’”。
  有一次做电镜实验,需要用到砒霜。王成功通过所里的药品组代买,在药品组仅仅做一个登记就可以取药了。对药品称量没有要求。
  作为有着十年“工龄”的科研人员,王成功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虽然设置有安全负责人,但多是防火、水、电、爆炸隐患的负责人。如果让一个人去监督每个学生做实验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资料链接
  南京理工大学-废弃实验室爆炸
  2013年4月30日,南京理工大学一废弃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
  该实验室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为一栋30平方米的小楼,位于南京理工大学南墙外500米的火化工实验场,正在拆迁。从实验室构造图上可以看到,这栋实验楼共三层。
  爆炸威力巨大,波及数千米外住宅小区,周边的多数居民家中受损,玻璃破碎,也有汽车被砸受损。爆炸倒塌范围达到34平方米,附近居民都称有感觉。
  复旦大学投毒案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4月1日,黄洋饮水后身体不适送医,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
  据警方初步调查,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已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藕告存在嫌疑。
  警方证实,林森浩经过预谋,利用在复旦大学医学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将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存放在实验室隐蔽处,并于3月31日中午拿出实验室带回寝室,注入饮水机,黄洋饮用后中毒。
  清华女生离奇“铊”中毒案
  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是个19年未告破的悬案。
  1994年11月底,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出现铊中毒症状,最后得助于朱令中学同学贝志诚求助互联网才得到确诊和救治。但朱令已终身致残,几近植物人,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
  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谁是投毒者”一直是舆论焦点。
  北京大学又一起“铊”投毒案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很快被公安局扣押。
  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某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某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王交代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
  当年6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大学生铊中毒案情况。校方介绍,引起3名大学生铊中毒的毒源已初步查明,系犯罪嫌疑人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的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
  5月22日,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了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5月29日下午4时许,常某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受害人的茶杯中注入硝酸铊,导致3名学生铊中毒。
  (崔雪芹/整理)
其他文献
在我国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浪潮中,政府绩效评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工具,其对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执行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在我国,对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止,国家税务总局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税务系统内部启动了绩效管理改革,实施五年以来建立了一套适应税收工作实际的绩效考评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选取基层税务部门中最为典型的地市级税务局,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模型,以内外部评价视角,为其整体工作绩效评估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为基层税务部门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在赵文津看来,要深入认识大陆地震发生的条件,必须通过认识巴颜喀拉地块的运动与周边地块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2013年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一场位于龙门山地震带的灾难,再度让四川猝不及防。  近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接受了《科学新闻》专访。  断裂带漏报  “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向国务院上报的地震预报意见,准确率很低,重大的地震危险区一再漏报,预报来预报去
期刊
国内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看似不同,却均将矛头指向了同样的问题——实验室管理不善。或许放眼其他国家的实验室管理,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国内实验室安全事故不断。  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两名工作人员感染SARS,以致安徽、北京先后发现新的SARS病例;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师生使用未检疫羊做活体动物实验,结果感染布鲁氏杆菌传染病;今年4月份,复旦大学一名研究生,将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
期刊
加强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让科研人员减少利用有毒试剂犯罪的可能性,加强事后的追查力度,是目前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近日,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将做实验剩余的有毒化合物带回寝室,放在饮水机内,导致室友黄洋中毒身亡。此案发生后,大学实验室管理漏洞成为媒体舆论指责的对象。  究竟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现状如何?如何才能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安全、有序?记者近日采访到了应急管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
期刊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迅速崛起给电网运营商带来了噩梦。他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有风和阳光普照时,电力供应源源不断;但无风或天气阴沉时,将意味着供应短缺。  在斯图加特郊外的一个工业仓库,煤烟滚滚的场景即将成为过去,迎来的是德国绿色能源的光明未来。这里的电力一天然气(P2G)试点工厂是全球规模同类型里最大的,其背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德国走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前列。这个项目价值350万欧元。开发商说,对于应对太
期刊
无论是论文还是基金申请都青睐“小题大做”,就是论文和基金尽力把一个“小”科学问题讲述得细致明白透彻,由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  这几天读了很多老师评基金的感受,笔者2012年评审过加拿大发现基金,以前认真阅读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城市生态学研究项目,2011年申请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时研读过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借此机会,笔者也谈谈科研工作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小题大做  无论是论文还是基金申请都
期刊
中国科学家发现,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心脏地区农作物的整体生长周期变短。  侯瑞兴(音译)在一块块的冬麦田间曲折地前进着,最终驻足于悬挂着红外线加热器的横梁下。他每年在实验站生活8个月。为了模拟气候变化,山东禹城综合农业试验站每隔15米就会安置一盏灯,这些设备可以将室温升高1.6摄氏度,达到此地2030年的平均气温。  他指着两排小麦,解释着传统的人力耕作和机械耕作所面临的土地热量和
期刊
现代人类大脑解剖学需要引入一些彻底革新的技术。2010年9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投入4000万美元打造人脑联接组计划,绘制人脑线路图谱。  还记得二十年前,Francis Crick和Edward Jones曾在所谓的“脑的十年(Decade of the Brain)”中哀叹,科学界连对人类神经解剖学最基本的认识都没有。  “很明显,现代人类大脑解剖学所需要的是引入一些彻底革新的技术。”两人在1
期刊
在生活满意度、压力以及其他幸福指标方面,曾有过学术休假的教研人员自评成绩要高于那些没有进行学术休假的教研人员。学术休假的功能之一是让你能够远离那些令你有压迫感的东西。  大学生活总是离不开教学、申请基金以及处理系所政治关系等繁琐的工作。但是全体教研人员每7年就能有一次学术休假(sabbatical)的机会,这是其他非教研人员梦寐以求的福利。  在这段职业发展的时朝,各个教授可以学习新的技能,扩展研
期刊
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愿意生“二胎”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专家郑真真在江苏的调查显示,53%的受访者表示一家一个孩子是最理想状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堪称限制人口增长最激进的方法之一。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城市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但是对少数民族或有严重残疾孩子的夫妇例外。  30年前,中国推出了这项前所未有的尝试,为急速的人口增长踩下刹车。现在,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是时候该废除计划生育政策了。  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