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各学科中渗透情趣,让兴趣充满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思想性和科学性更要注重大力培养新时代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学生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何愁没有创造性?当教学手段和科学技术越来越朝高新的方向发展时,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的契机,避免重复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思维来吸引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长此以往,怎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怎能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就会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兴趣;疑问;设喻;联系;语言;体态
一、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设置解决疑问的引发
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疑惑才会思考。“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了疑问的火种,才会形成燎原之势的思维。疑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思考则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灵活的思维,疑问怎能化解?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培养可以在设置疑问和解决疑问的教学环节中得以很大的激发,他们“心有所愤”时自然“口有所悱”。在通过解决疑问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之前,老师先通过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山重水复。学生有了兴趣,“疑无路”之时定会积极投入地思考。教师在恰当地时机加以“传道、授业、解惑”的点拨指导,使之达到“又一村”的境地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二、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恰当形象设喻的引发
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不可讳言,思想政治学科中很多的内容过于抽象,而且枯燥乏味。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求老师在熟练掌控教材内容的基础灵活多样地设置跟浓厚生活气息相关的生动而形象化的比喻,达到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会起到帮助学生增加印象、巩固知识、易于理解的作用。只有深刻的道理因为恰当比喻而变得浅显才会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兴趣大增。例如,我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为了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先请学生查阅了两个成语——“削足适履”和“量体裁衣”,然后引导学生感悟:“生产力”好像人的躯体,例如人的脚;“生产关系”好像人的衣物,例如人的鞋。要做到合身就要根据躯体来改变衣物,而不能改变人的躯体。这就好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只能“量体裁衣”而不可“削足适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辩证关系就能够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原始社会的躯体有原始社会的衣物,奴隶社会的躯体有奴隶社会的衣物,封建社会的躯体有封建社会的衣物,资本主义社会的躯体有资本主义社会的衣物,社会主义社会的躯体有社会主义社会的衣物。这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规律就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联系转化知识的引发
学习不仅要“知新”还要“温故”。知识的联系需要由此及彼,内容的相通需要触类旁通。前后所学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联系转化的。这符合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不再有畏难情绪。学生也会通过内容的结合点来联系现象和事例深入分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不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形成了知识树或知识网就会更加充满兴趣和信心。例如在讲国家的产生时教师就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私有制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对立阶级的产生”、“对立阶级的矛盾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在兴趣和信心倍增的情况下,学生们就会把握国家产生的重点:“不是从来就有”、“生产发展”、“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等。当考试越来越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时,我们必须要努力引导学生把握政治知识的有机结合之处,进而把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真正地做到融会贯通。兴趣越来越浓,效率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显著。
四、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雕琢选用语言的引发
由于政治学科特点的原因,一位政治老师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活泼,就不能吸引学生,甚至会降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出色的政治教师一定会注重自己的语言风格,或者优美,或者诙谐,总之要感人,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如同嚼蜡一般。本来很严肃的学科,再失去了吸引力,何以感染学生?学生兴趣极大热情高涨时的学习效果远非情绪低落毫无情趣时的效果可比。我曾经听过一位同事的授课,她在扩展知识时问学生:“毛泽东同志出生在哪一年?告诉大家一个巧妙方法——毛泽东同志出生于‘一把旧伞’(1893年)的年代。”学生兴趣顿生。“马克思出生在哪一年?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1818年)打得资本主义‘呜呜’(5月5日)直哭。”直到下课,还有不少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谐音记忆知识点的方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教学目的轻松达到,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五、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优化运用体态的引发
要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就必须真正地更是解学生关爱学生。老师授课时的神情、姿势、目光等身体语言对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对语言的补充,还会给学生心灵的滋润。哪位学生不愿意看到老师充满期待的目光?哪位学生不渴望得到老师精神的陶冶?当学生思想政治课上把心敞开,愿意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时,当思想政治课因为老师的鼓励和激发而使大家产生共鸣时,当每节课的学习都从负担转化为享受时,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会只是理论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多年追求的不正是这种状态吗?
总而言之,教学相长,政治学科也要“教得其法,学得其道”。在教学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首位,在实践中培养习惯,在实践中启迪心智,在实践中陶冶情操。
【关键词】兴趣;疑问;设喻;联系;语言;体态
一、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设置解决疑问的引发
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疑惑才会思考。“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了疑问的火种,才会形成燎原之势的思维。疑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思考则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灵活的思维,疑问怎能化解?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培养可以在设置疑问和解决疑问的教学环节中得以很大的激发,他们“心有所愤”时自然“口有所悱”。在通过解决疑问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之前,老师先通过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山重水复。学生有了兴趣,“疑无路”之时定会积极投入地思考。教师在恰当地时机加以“传道、授业、解惑”的点拨指导,使之达到“又一村”的境地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二、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恰当形象设喻的引发
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不可讳言,思想政治学科中很多的内容过于抽象,而且枯燥乏味。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求老师在熟练掌控教材内容的基础灵活多样地设置跟浓厚生活气息相关的生动而形象化的比喻,达到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效果,还会起到帮助学生增加印象、巩固知识、易于理解的作用。只有深刻的道理因为恰当比喻而变得浅显才会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兴趣大增。例如,我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为了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先请学生查阅了两个成语——“削足适履”和“量体裁衣”,然后引导学生感悟:“生产力”好像人的躯体,例如人的脚;“生产关系”好像人的衣物,例如人的鞋。要做到合身就要根据躯体来改变衣物,而不能改变人的躯体。这就好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只能“量体裁衣”而不可“削足适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辩证关系就能够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原始社会的躯体有原始社会的衣物,奴隶社会的躯体有奴隶社会的衣物,封建社会的躯体有封建社会的衣物,资本主义社会的躯体有资本主义社会的衣物,社会主义社会的躯体有社会主义社会的衣物。这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规律就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联系转化知识的引发
学习不仅要“知新”还要“温故”。知识的联系需要由此及彼,内容的相通需要触类旁通。前后所学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联系转化的。这符合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不再有畏难情绪。学生也会通过内容的结合点来联系现象和事例深入分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学生脑海中的知识不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形成了知识树或知识网就会更加充满兴趣和信心。例如在讲国家的产生时教师就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私有制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对立阶级的产生”、“对立阶级的矛盾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在兴趣和信心倍增的情况下,学生们就会把握国家产生的重点:“不是从来就有”、“生产发展”、“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等。当考试越来越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时,我们必须要努力引导学生把握政治知识的有机结合之处,进而把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真正地做到融会贯通。兴趣越来越浓,效率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显著。
四、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雕琢选用语言的引发
由于政治学科特点的原因,一位政治老师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活泼,就不能吸引学生,甚至会降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出色的政治教师一定会注重自己的语言风格,或者优美,或者诙谐,总之要感人,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如同嚼蜡一般。本来很严肃的学科,再失去了吸引力,何以感染学生?学生兴趣极大热情高涨时的学习效果远非情绪低落毫无情趣时的效果可比。我曾经听过一位同事的授课,她在扩展知识时问学生:“毛泽东同志出生在哪一年?告诉大家一个巧妙方法——毛泽东同志出生于‘一把旧伞’(1893年)的年代。”学生兴趣顿生。“马克思出生在哪一年?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1818年)打得资本主义‘呜呜’(5月5日)直哭。”直到下课,还有不少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谐音记忆知识点的方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教学目的轻松达到,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五、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源自优化运用体态的引发
要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就必须真正地更是解学生关爱学生。老师授课时的神情、姿势、目光等身体语言对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对语言的补充,还会给学生心灵的滋润。哪位学生不愿意看到老师充满期待的目光?哪位学生不渴望得到老师精神的陶冶?当学生思想政治课上把心敞开,愿意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时,当思想政治课因为老师的鼓励和激发而使大家产生共鸣时,当每节课的学习都从负担转化为享受时,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会只是理论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多年追求的不正是这种状态吗?
总而言之,教学相长,政治学科也要“教得其法,学得其道”。在教学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首位,在实践中培养习惯,在实践中启迪心智,在实践中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