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教学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使很多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显得抽象。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对抽象历史的理解?如果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节紧凑、感情色彩丰富的历史故事,会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历史,理解历史,享受历史。本文试分析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在故事中感知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徜徉。
【关键词】历史;故事;兴趣;常态;有效课堂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使很多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抽象,很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对历史的理解。
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这就是我对史学的理解。这么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但喜欢看历史电视剧,看历史小说,历史回忆录,为什么?因为故事吸引人。他们关心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历史课程网谈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节紧凑、感情色彩丰富的历史故事,会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让大家都来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在故事中感知历史,自由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兴趣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历史,思考历史,认真学习历史。近些年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0年一项中国香港地区中学学科凋查的结果指出:历史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1]。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份报告称,日本青少年学生对各学科的喜恶状况中,历史课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2]。在西方国家,历史系学生注册人数减少。笔者于2011年3月对自己所教授的三个毕业班,共15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后发现,其中有23%的学生不喜欢或不太愿意学习历史,有58%的学生则是迫于考试压力而被迫学习,有12%的学生是比较喜欢任课教师或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7%的学生是真正出于对历史的感兴趣和喜爱。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如何利用故事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就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历史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了解历史事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重新建构,才能考虑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对历史知识的呈现比较有限,更多地是对历史知识整体认知的宏观框架。如果没有知识点的层层铺垫,让初中生建构起宏大的知识体系基本只是空谈。而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知识面相对狭窄,这使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宏观框架后的史料背景。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农牧文化的交融”一课中,教材以“农牧文化的交融”为主线,将唐末至元朝一统近五百年的史实囊括于一课之中,如何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既呈现五百年的历史,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农牧文化的交融”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尝试选择宋真宗赵恒、宋高宗赵构的故事来作承转和铺垫。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20万南下,直逼黄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至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等人主张逃跑,任职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放弃东京,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难保,而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定能打退敌兵。”于是,赵恒同意御驾亲征,寇准随同指挥,行至韦城时,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力劝后才又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宋军见皇上亲征,士气大涨,寇准指挥宋军出击,消灭辽军数千,射死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主动要求议和。说到这里,老师问到:“你觉得赵恒这人怎么样?”学生甲:“能顾全大局,会御驾亲征。”学生乙:“很胆小!”……师:“如果你是赵恒,萧太后主动要求议和,你选择怎么办?”学生甲:“议和,可以早点结束战争!”学生乙:“打,为什么不打?”也有人附和: “就是,又不知道会不会输。”学生丙:“议和,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学生丁:“可议和后北宋不是还要送辽岁币吗?”……师:“那赵恒又是如何选择的呢?”众生:“议和,澶渊之盟。”其实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已经把澶渊之盟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了议和可以换来和平,而胆小的宋真宗也会选择议和。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议和换来短暂和平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如何实现交流和融合,甚至还可以分析战争的过程也是交融的过程。在分析郾城大捷时笔者则加入了赵构建立南宋的史料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赵构为什么在抗金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十二道金牌招回岳飞,甚至杀害岳飞。
无论是袁腾飞的现代版讲史,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是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上多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激发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慢慢喜欢上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我们甚至可以像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一样,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时候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历史故事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上述内容教授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过使用“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虽然很多学生都比较了解,但说得再多,也只是突出了岳飞一人,对于本课教学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二、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历史
讲故事是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并以口头形式传递社会生命诉求的一种艺术。它生命力极强,只要人会讲话,故事这种艺术就能生存下去。小孩子们爱听也爱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可是这种良好的学习表达方式由于年龄的增大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压抑,到了初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渐渐萎缩,学生们从爱讲到不愿意讲再到不会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3]。只有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再慢慢要求他们把故事讲好,这不仅能改变初中学生不愿意讲、不会讲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亲近历史中理解历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甚至能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我们本地区的学生对越王句践都会有一定的印象,导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句践的认知,出示句践卧薪尝胆的图片,让学生来讲述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故事前老师也要对讲故事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在叙述时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必要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动作等等。其实,学生要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在不了解历史故事背景及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而,学生们可以在讲故事、听故事中感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血雨腥风又人才辈出的特殊时期,甚至也为后面变革、争霸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作好铺垫。就在一个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其余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学生便会集中注意力听,因为他想通过别人的讲述了解个中奥秘,而了解的学生往往也会注意听,因为他想找出别人讲述过程中的漏洞和错误,这既达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又让学生近距离地接受并理解了历史。其实有许多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挖掘、整理,以作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极佳素材,例如:秦汉时期的楚汉相争、白马盟誓,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也可以是抗战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等。
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课堂。我们不应忽略学生讲的能力的训练,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怎样让其余的同学喜欢你的故事,这都需要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当他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背景,熟悉了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才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一下子要让学生具备这种高要求的故事叙述能力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应该把这种能力的训练变成日常教学中的常态。
三、让学生在编故事中享受历史
历史故事的编写本身就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利用、管理的过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时时处处注重收集利用信息,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式很多,因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连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学生只有在历史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再对这此信息进行细致地分析、利用和管理,才能形成符合课堂需要的历史小故事。
同样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想象葵丘会盟的场景,以第一人称,阐述你对葵丘会盟的认识,也可以描述你当时的心境。”学生在作简单的准备后很快拟出故事稿。生甲:“我是以齐桓公的身份来写的。朕今天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众生笑)。”师:“这个时期称寡人可能会好一些?”生甲:“寡人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连那所谓的周天子都派人来祝贺我(众生笑),寡人,哈哈哈(众生笑)!想当年,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此位,寡人甚至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之前讲述过管仲射杀姜小白的历史故事)。今天这些人虽然都在这里称臣于寡人,可有谁知道这些人以后会不会反将于我(众生笑),寡人,又有谁知道寡人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生乙:“我是管仲(众生笑)。主公今日能登上此位真好!想当年,我射他两箭他居然也没有死(众生笑),还能重用于我,让我锐意改革,功成名就,没有主公便没有今日的我(众生笑)!”……
再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中“全民族的抗战”一课时,笔者也设计了一个编撰的环节,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基调,分别从张学良、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汪精卫这四类人物中挑选一位或一类人物,描述他或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最后的选择。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学生想象力的支撑下很快帮助我们解决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的叙述也都基于课本中所提到的历史事实,虽然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有些漏洞甚至是错误,但也正是这些漏洞或错误促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史实,理解历史,成就了他们的历史课学习。
历史故事的编写,必须是在史实基础上形成,学生只有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在想象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历史猜想的过程不是胡思乱想,毫无规则可言的,历史猜想必须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思考辨析的过程。在这毫不起眼的故事编写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只有神入历史,才能再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才能真正地享受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总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改变学生对历史课兴趣减弱的不争事实;还能让学生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增进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猜想能力,神入历史,走进历史长河,真正感知历史,享受历史,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却能激趣促能,这不正是我们有效课堂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杨秀珠.近代中国及香港历史上的英雄儿女:香港初中学生的声音[J].教育学报(香港地区),2001,2。
[2] (日)二谷贞夫.怎样搞好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94,5。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98-199页。
【关键词】历史;故事;兴趣;常态;有效课堂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使很多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抽象,很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对历史的理解。
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这就是我对史学的理解。这么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但喜欢看历史电视剧,看历史小说,历史回忆录,为什么?因为故事吸引人。他们关心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历史课程网谈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节紧凑、感情色彩丰富的历史故事,会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让大家都来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在故事中感知历史,自由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兴趣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历史,思考历史,认真学习历史。近些年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0年一项中国香港地区中学学科凋查的结果指出:历史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1]。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份报告称,日本青少年学生对各学科的喜恶状况中,历史课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2]。在西方国家,历史系学生注册人数减少。笔者于2011年3月对自己所教授的三个毕业班,共15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后发现,其中有23%的学生不喜欢或不太愿意学习历史,有58%的学生则是迫于考试压力而被迫学习,有12%的学生是比较喜欢任课教师或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7%的学生是真正出于对历史的感兴趣和喜爱。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如何利用故事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就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历史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了解历史事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重新建构,才能考虑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对历史知识的呈现比较有限,更多地是对历史知识整体认知的宏观框架。如果没有知识点的层层铺垫,让初中生建构起宏大的知识体系基本只是空谈。而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知识面相对狭窄,这使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宏观框架后的史料背景。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农牧文化的交融”一课中,教材以“农牧文化的交融”为主线,将唐末至元朝一统近五百年的史实囊括于一课之中,如何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既呈现五百年的历史,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农牧文化的交融”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尝试选择宋真宗赵恒、宋高宗赵构的故事来作承转和铺垫。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20万南下,直逼黄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至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等人主张逃跑,任职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放弃东京,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难保,而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定能打退敌兵。”于是,赵恒同意御驾亲征,寇准随同指挥,行至韦城时,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力劝后才又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宋军见皇上亲征,士气大涨,寇准指挥宋军出击,消灭辽军数千,射死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主动要求议和。说到这里,老师问到:“你觉得赵恒这人怎么样?”学生甲:“能顾全大局,会御驾亲征。”学生乙:“很胆小!”……师:“如果你是赵恒,萧太后主动要求议和,你选择怎么办?”学生甲:“议和,可以早点结束战争!”学生乙:“打,为什么不打?”也有人附和: “就是,又不知道会不会输。”学生丙:“议和,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学生丁:“可议和后北宋不是还要送辽岁币吗?”……师:“那赵恒又是如何选择的呢?”众生:“议和,澶渊之盟。”其实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已经把澶渊之盟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了议和可以换来和平,而胆小的宋真宗也会选择议和。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议和换来短暂和平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如何实现交流和融合,甚至还可以分析战争的过程也是交融的过程。在分析郾城大捷时笔者则加入了赵构建立南宋的史料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赵构为什么在抗金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十二道金牌招回岳飞,甚至杀害岳飞。
无论是袁腾飞的现代版讲史,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是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上多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激发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慢慢喜欢上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我们甚至可以像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一样,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时候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历史故事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上述内容教授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过使用“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虽然很多学生都比较了解,但说得再多,也只是突出了岳飞一人,对于本课教学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二、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历史
讲故事是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并以口头形式传递社会生命诉求的一种艺术。它生命力极强,只要人会讲话,故事这种艺术就能生存下去。小孩子们爱听也爱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可是这种良好的学习表达方式由于年龄的增大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压抑,到了初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渐渐萎缩,学生们从爱讲到不愿意讲再到不会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3]。只有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再慢慢要求他们把故事讲好,这不仅能改变初中学生不愿意讲、不会讲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亲近历史中理解历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甚至能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我们本地区的学生对越王句践都会有一定的印象,导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句践的认知,出示句践卧薪尝胆的图片,让学生来讲述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故事前老师也要对讲故事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在叙述时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必要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动作等等。其实,学生要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在不了解历史故事背景及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而,学生们可以在讲故事、听故事中感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血雨腥风又人才辈出的特殊时期,甚至也为后面变革、争霸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作好铺垫。就在一个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其余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学生便会集中注意力听,因为他想通过别人的讲述了解个中奥秘,而了解的学生往往也会注意听,因为他想找出别人讲述过程中的漏洞和错误,这既达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又让学生近距离地接受并理解了历史。其实有许多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挖掘、整理,以作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极佳素材,例如:秦汉时期的楚汉相争、白马盟誓,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也可以是抗战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等。
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课堂。我们不应忽略学生讲的能力的训练,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怎样让其余的同学喜欢你的故事,这都需要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当他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背景,熟悉了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才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一下子要让学生具备这种高要求的故事叙述能力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应该把这种能力的训练变成日常教学中的常态。
三、让学生在编故事中享受历史
历史故事的编写本身就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利用、管理的过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时时处处注重收集利用信息,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式很多,因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连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学生只有在历史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再对这此信息进行细致地分析、利用和管理,才能形成符合课堂需要的历史小故事。
同样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想象葵丘会盟的场景,以第一人称,阐述你对葵丘会盟的认识,也可以描述你当时的心境。”学生在作简单的准备后很快拟出故事稿。生甲:“我是以齐桓公的身份来写的。朕今天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众生笑)。”师:“这个时期称寡人可能会好一些?”生甲:“寡人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连那所谓的周天子都派人来祝贺我(众生笑),寡人,哈哈哈(众生笑)!想当年,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此位,寡人甚至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之前讲述过管仲射杀姜小白的历史故事)。今天这些人虽然都在这里称臣于寡人,可有谁知道这些人以后会不会反将于我(众生笑),寡人,又有谁知道寡人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生乙:“我是管仲(众生笑)。主公今日能登上此位真好!想当年,我射他两箭他居然也没有死(众生笑),还能重用于我,让我锐意改革,功成名就,没有主公便没有今日的我(众生笑)!”……
再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中“全民族的抗战”一课时,笔者也设计了一个编撰的环节,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基调,分别从张学良、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汪精卫这四类人物中挑选一位或一类人物,描述他或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最后的选择。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学生想象力的支撑下很快帮助我们解决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的叙述也都基于课本中所提到的历史事实,虽然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有些漏洞甚至是错误,但也正是这些漏洞或错误促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史实,理解历史,成就了他们的历史课学习。
历史故事的编写,必须是在史实基础上形成,学生只有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在想象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历史猜想的过程不是胡思乱想,毫无规则可言的,历史猜想必须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思考辨析的过程。在这毫不起眼的故事编写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只有神入历史,才能再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才能真正地享受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总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改变学生对历史课兴趣减弱的不争事实;还能让学生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增进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猜想能力,神入历史,走进历史长河,真正感知历史,享受历史,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却能激趣促能,这不正是我们有效课堂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杨秀珠.近代中国及香港历史上的英雄儿女:香港初中学生的声音[J].教育学报(香港地区),2001,2。
[2] (日)二谷贞夫.怎样搞好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94,5。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98-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