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吐蕃与吐谷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两个强大的民族政权,自公元五世纪起,二者的势力就在西北地区展开了拉锯式的较量和争夺,但这样的实力较量又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内两个不同民族的单纯参与,更宏观来说,这种区域间民族关系的斗争与中原王朝在不同时期对外所实行的不同政策可谓息息相关。本文以“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之视角为切入点,试论述唐王朝不同时期的的民族政策对吐蕃和吐谷浑这二者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中原王朝;吐蕃;吐谷浑;对外政策
吐谷浑王朝与吐蕃王朝是曾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民族政权,他们都兴起于青藏高原,并且先后建立了强盛的王朝,对西北地区的历史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吐谷浑立国300余年,发展了今天青藏高原东部的社会与经济。而吐蕃统一西藏,并且将其发展为可以与唐王朝相互抗衡的一个庞大政权,加快了西藏地区的文明进程。作为都曾在青藏高原上活跃的两个政权来说,吐蕃与吐谷浑的交往与联系肯定不会以和平为主流,出于争夺资源,对外扩张而引起矛盾势必会导致其兵戎相见。但是这种一个区域内不同族群之间的斗争与较量又不单纯地与这两个族群自身实力有关,正如王铭铭在《中间圈》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我特别提到,这种考察(族群考察)须涉及横向关系(族群间关系)与纵向关系(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上下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与更宽广视野中的强弱关系、等级关系,不能生硬的分开来。”[1]
五世纪的吐蕃各部尚未统一,而此时正是吐谷浑可汗阿柴“兼并氏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2]之际,当时吐蕃无力对吐谷浑进行正面攻击。只能采取各种手段,进攻吐谷浑其它属部,逐渐蚕食吐谷浑地盘。吐谷浑的势力自夸吕达到极盛之后,由于频繁的对外征战,加之游牧民族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又导致了一个急速的衰落。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六月,吐谷浑在建国以来遭遇了一次比较打的军事打击,自此吐谷浑开始一蹶不振。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吐谷浑王侯三十人各帅所部前来归降于周,其国力再次受挫。大业四年(608年)隋对吐谷浑用兵,在各路兵马联合攻击下,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击败吐谷浑,攻破其伏俟城。吐谷浑与隋的战争,大大消耗了吐谷浑的国力,这之后吐谷浑开始走向衰落。
就在吐谷浑內政和交一片混乱,江河日下的时候,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的大相噶东赞总揽国事,对吐蕃王朝进行了改革。史称噶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3]经过噶东赞的大举改革,吐蕃的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其政治和军事力量也更加强大。吐蕃在这种内部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局面之下便开始着手了其对外扩张的策略。当时,阻碍吐蕃东进最大的敌人便是在其东北方、曾经同为盟友的吐谷浑。七世纪的吐谷浑已不同于往日,难以对强大的吐蕃构成实际的威胁,然而,吐蕃这一时期却不能简单地进攻或者灭亡吐谷浑,因为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唐王朝出现在了其东面,这种现实让吐蕃不得不去重新考虑与吐谷浑的关系,不敢轻举妄动。
唐朝在经历了初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实力渐渐回升。贞观年间,面对着吐谷浑的边境侵犯的日益猖狂,当时的鄯州刺史李玄运上书建议:“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4]太宗纳谏,并派兵前往讨击。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正月,原已归附唐朝的党项又叛归于吐谷浑。吐谷浑成为唐西北边境最大的威胁。唐朝派五路兵马去征讨吐谷浑,吐谷浑大败,伏允自杀身亡。[5]这次的战争给了吐谷浑以沉重打击,从此吐谷浑进入了依附唐朝的历史阶段。而这之后唐廷对吐谷浑则采取和亲、封册、安抚为主的怀柔政策。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入唐求婚,未许。唐王朝对于吐蕃的拒绝态度一来令吐蕃感受到了来自于中原王朝对其的轻视态度,二来便怀疑是吐谷浑离间了唐蕃关系,这种怀疑令吐蕃对吐谷浑本就不稳固的关系打上了一个问号,于是吐蕃开始思考究竟在东进过程中要把吐谷浑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在这一时期,吐蕃选择了对吐谷浑开战,松赞干布派兵攻取了吐谷浑属部党项羌、白兰羌,并以“公主不至,我且深入”[6]为名义,向东攻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五月,吐蕃与吐谷浑相互交战,争斗不休。而向来偏向于吐谷浑的唐王朝却在此时没有支持吐谷浑。唐高宗试图通过二虎相斗来坐收渔利,但事实是,唐王朝错误的估计了吐谷浑的力量,这一时期的吐谷浑苟延残喘,实在不能与强大的吐蕃王朝相比。可以说,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所做的错误决定,令唐王朝在这之后失去了吐谷浑的屏障,开始直接面对王朝给其带来的挑战。
吐谷浑无力抵抗吐蕃,吐谷浑再次亡国。事隔五、六年之后,唐王朝才就安置逃往凉州的吐谷浑残部问题提了出来。唐高宗企图征讨吐蕃召集廷臣商议,但朝廷意见颇不一致,一些大臣认为“(吐谷浑)不救则灭。臣谓王师亟助之,使国幸存,后且徐图可也。”主张用武力扶植恢复吐谷浑国。一些大臣认为:“吐蕃介在西极,臣恐师到,兽窜山伏,捕讨无所得。”[7]且“民饥未可以师。”高宗优柔寡断,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于是关于吐谷浑问题也就搁置了下来。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分别向西、向东扩张,“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直接威胁到唐朝在西北的利益。就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唐高宗决议用武力去帮助吐谷浑复国,以打击吐蕃的势力,因而进行了大非川之战。然而由于天高路远,运输粮食困难,再加之唐军队难以适应高原气候,唐在这次对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失利,吐谷浑之地尽为吐蕃所有,唐想要帮助吐谷浑重回领地的愿望破灭,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上吐谷浑的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吐蕃与唐之间在失去了吐谷浑政权后联成了一片,期间在也没有可以缓冲的地带了。而在这之后,吐蕃成为唐朝在西北的主要边患,这样的威胁一直与唐如影随行,成为唐王朝自始至终都无法解决的心头之患。仪风二年(677年)进行青海之战,唐军又败。此后,唐朝束手无策,只有防御之力,而无征讨之心了。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想》
[2]《北史·吐谷浑传》[M].卷九十六
[3]《旧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旧唐书·吐谷浑》[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5]《新唐书·吐谷浑》[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6]《新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7]《新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作者简介:
周敏,(1994.7——),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史
关键词:中原王朝;吐蕃;吐谷浑;对外政策
吐谷浑王朝与吐蕃王朝是曾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民族政权,他们都兴起于青藏高原,并且先后建立了强盛的王朝,对西北地区的历史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吐谷浑立国300余年,发展了今天青藏高原东部的社会与经济。而吐蕃统一西藏,并且将其发展为可以与唐王朝相互抗衡的一个庞大政权,加快了西藏地区的文明进程。作为都曾在青藏高原上活跃的两个政权来说,吐蕃与吐谷浑的交往与联系肯定不会以和平为主流,出于争夺资源,对外扩张而引起矛盾势必会导致其兵戎相见。但是这种一个区域内不同族群之间的斗争与较量又不单纯地与这两个族群自身实力有关,正如王铭铭在《中间圈》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我特别提到,这种考察(族群考察)须涉及横向关系(族群间关系)与纵向关系(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上下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与更宽广视野中的强弱关系、等级关系,不能生硬的分开来。”[1]
五世纪的吐蕃各部尚未统一,而此时正是吐谷浑可汗阿柴“兼并氏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2]之际,当时吐蕃无力对吐谷浑进行正面攻击。只能采取各种手段,进攻吐谷浑其它属部,逐渐蚕食吐谷浑地盘。吐谷浑的势力自夸吕达到极盛之后,由于频繁的对外征战,加之游牧民族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又导致了一个急速的衰落。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六月,吐谷浑在建国以来遭遇了一次比较打的军事打击,自此吐谷浑开始一蹶不振。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吐谷浑王侯三十人各帅所部前来归降于周,其国力再次受挫。大业四年(608年)隋对吐谷浑用兵,在各路兵马联合攻击下,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击败吐谷浑,攻破其伏俟城。吐谷浑与隋的战争,大大消耗了吐谷浑的国力,这之后吐谷浑开始走向衰落。
就在吐谷浑內政和交一片混乱,江河日下的时候,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的大相噶东赞总揽国事,对吐蕃王朝进行了改革。史称噶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3]经过噶东赞的大举改革,吐蕃的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提升,其政治和军事力量也更加强大。吐蕃在这种内部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局面之下便开始着手了其对外扩张的策略。当时,阻碍吐蕃东进最大的敌人便是在其东北方、曾经同为盟友的吐谷浑。七世纪的吐谷浑已不同于往日,难以对强大的吐蕃构成实际的威胁,然而,吐蕃这一时期却不能简单地进攻或者灭亡吐谷浑,因为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唐王朝出现在了其东面,这种现实让吐蕃不得不去重新考虑与吐谷浑的关系,不敢轻举妄动。
唐朝在经历了初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实力渐渐回升。贞观年间,面对着吐谷浑的边境侵犯的日益猖狂,当时的鄯州刺史李玄运上书建议:“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4]太宗纳谏,并派兵前往讨击。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正月,原已归附唐朝的党项又叛归于吐谷浑。吐谷浑成为唐西北边境最大的威胁。唐朝派五路兵马去征讨吐谷浑,吐谷浑大败,伏允自杀身亡。[5]这次的战争给了吐谷浑以沉重打击,从此吐谷浑进入了依附唐朝的历史阶段。而这之后唐廷对吐谷浑则采取和亲、封册、安抚为主的怀柔政策。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入唐求婚,未许。唐王朝对于吐蕃的拒绝态度一来令吐蕃感受到了来自于中原王朝对其的轻视态度,二来便怀疑是吐谷浑离间了唐蕃关系,这种怀疑令吐蕃对吐谷浑本就不稳固的关系打上了一个问号,于是吐蕃开始思考究竟在东进过程中要把吐谷浑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在这一时期,吐蕃选择了对吐谷浑开战,松赞干布派兵攻取了吐谷浑属部党项羌、白兰羌,并以“公主不至,我且深入”[6]为名义,向东攻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五月,吐蕃与吐谷浑相互交战,争斗不休。而向来偏向于吐谷浑的唐王朝却在此时没有支持吐谷浑。唐高宗试图通过二虎相斗来坐收渔利,但事实是,唐王朝错误的估计了吐谷浑的力量,这一时期的吐谷浑苟延残喘,实在不能与强大的吐蕃王朝相比。可以说,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所做的错误决定,令唐王朝在这之后失去了吐谷浑的屏障,开始直接面对王朝给其带来的挑战。
吐谷浑无力抵抗吐蕃,吐谷浑再次亡国。事隔五、六年之后,唐王朝才就安置逃往凉州的吐谷浑残部问题提了出来。唐高宗企图征讨吐蕃召集廷臣商议,但朝廷意见颇不一致,一些大臣认为“(吐谷浑)不救则灭。臣谓王师亟助之,使国幸存,后且徐图可也。”主张用武力扶植恢复吐谷浑国。一些大臣认为:“吐蕃介在西极,臣恐师到,兽窜山伏,捕讨无所得。”[7]且“民饥未可以师。”高宗优柔寡断,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于是关于吐谷浑问题也就搁置了下来。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分别向西、向东扩张,“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直接威胁到唐朝在西北的利益。就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唐高宗决议用武力去帮助吐谷浑复国,以打击吐蕃的势力,因而进行了大非川之战。然而由于天高路远,运输粮食困难,再加之唐军队难以适应高原气候,唐在这次对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失利,吐谷浑之地尽为吐蕃所有,唐想要帮助吐谷浑重回领地的愿望破灭,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上吐谷浑的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吐蕃与唐之间在失去了吐谷浑政权后联成了一片,期间在也没有可以缓冲的地带了。而在这之后,吐蕃成为唐朝在西北的主要边患,这样的威胁一直与唐如影随行,成为唐王朝自始至终都无法解决的心头之患。仪风二年(677年)进行青海之战,唐军又败。此后,唐朝束手无策,只有防御之力,而无征讨之心了。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想》
[2]《北史·吐谷浑传》[M].卷九十六
[3]《旧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旧唐书·吐谷浑》[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5]《新唐书·吐谷浑》[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6]《新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7]《新唐书·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作者简介:
周敏,(1994.7——),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