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统一思想看安部公房《沙女》的创作手法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女》是安部公房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描述将现实的世界缩影到一个封闭、狭窄的沙坑里,表达了作者对时代问题的思索。作品的独特之处是,借助匠心独运的创作手法,巧妙地体现了作者对立统一的思想观。本文力图从对立统一思想这一角度解读《沙女》的创作手法。
  安部公房是日本存在主义、超现实派大师,也是“第二次战后派”的代表作家。1924年,他生于东京府北丰岛郡泷野川町的一个医生家庭。他因父亲工作的原因在中国东北度过了少年期,在此期间受到中国政府所提倡的英才教育和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颇深,高中就读于成城高校,接触到了尼采、海德格尔、卡夫卡等存在主义的思想,并且他还被称为“成城有史以来的数学天才”。日本战败后,安部公房的父亲因疾身亡,而他也变成了战败国俘虏,无家可归,1946年被遣送回国。1948年,他从东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生活极端贫穷,有时甚至要靠卖血维持生计。为了生存,他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自1948年第一部作品《道路尽头的标志》开始,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如《沙女》《墙》《他人的脸》《箱男》等。安部公房的作品受卡夫卡的影响很深,他曾说卡夫卡在自己“心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是带给自己灵感的“领航员”。但是,安部公房的作品不同于卡夫卡等西方存在主义大师之处在于他始终围绕生存这一主题进行思索,如《沙女》,诚然这跟安部公房的经历有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为生存所迫”的压力,才使安部公房开拓了日本的存在主义文学。也就是说,安部公房的存在主义文学即是生存的文学。
  一、《沙女》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仁木顺平利用休假去坐落在沙丘之中的村子内采集昆虫。他梦想着自己的名字能被记录在在昆虫大图鉴里,为后人所记住。可是,当天晚上他无处落脚,就借宿在一位生活在沙子洞坑内的“好心”妇女的家,早上起来后却发现通往外界的梯子被撤走,这才知道自己被村民、女人被当作劳动力“监禁”于此。男子拼命想要逃离沙坑,但都失败了。水源被村民所断,无以维持生命只好投降。他还从女人那里听说,其他“监禁”在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成功逃出去的。但是有一天,他发现往外界送沙绳子没有被撤回,就攀爬而上来到了外面。但是逃跑途中,他被村子里的狗發现了,结果又被村民带回原处。经过这样一番折腾,男主人公逐渐适应了洞里的生活。他表面上虽然还不承认自己打算在沙坑内生活,但是他与“女人”已经开始了同居。他每天不断地与沙子作斗争,甚至从必修课一般的手工工作中感受到了微不足道的充实感。于是,他发明一种聊以自慰的蓄水装置,没想到真的获得了水源。有一天,女子因子宫外孕被运到外面去了但是梯子并没被撤回,只要想逃轻而易举就能逃走。但是,他失去了逃跑的打算,认为“逃亡,在那以后的第二天考虑怕也不迟”。小说的最后以母亲为发出的失踪登记的催促通知和法院的审判结尾,暗示着主人公的最终选择——不再返回日常世界。
  二、《沙女》中的联系思想的体现
  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对立的。作品题目是《沙女》,主人公却是一位名叫仁木顺平的男人,这不是对立吗?现实的世界与沙坑的世界也并非绝对的对立。沙坑的世界在现实世界的尽头自然而然地出现,就像是莫比乌斯环上互为表里的两点,被一个曲线所连。主人公仁木顺平为摆脱无聊的日常生活,寻求生存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落入了沙坑的世界。面对沙坑里种种荒谬的现象,他拼命反抗,不停地和沙女产生矛盾,却从沙女那里了解到沙子的可怕之处。后来,经历了逃跑失败之后,他开始习惯了沙坑里的生活,也开始反思自己。偶然的一次机会使他了解到沙子创造性的一面,对沙子印象发生了转变。主人公的对沙子的印象转变与主人公的意识变化是同步的。最后,他认识到挖沙这一单调的动作不再是无意义的,并开始肯定挖沙这一行为,选择不再回到现实的世界。沙坑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重合,沙坑中的每一粒沙子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件件寻常的琐事,主人公认识到即便是处于不合理的环境,只要不停地抗争就能找到生存的意义,从而选择了“逆来顺受”。
  三、《沙女》中对立思想的体现
  主人公最后没有回到现实世界而选择了继续在沙坑中做起初在他看来十分荒谬的挖沙工作。前后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也是现实世界的生存价值与沙坑世界的生存意义的对比。主人公否认了自己现实世界中想要将名字写在昆虫大图鉴上的梦想,将这种追名逐利的行为视作虚无、无意义。相反,他认为“不尝尝沙子的味道是不会明白”生存的意义的。所谓“品尝沙子的味道”,并非指单调、无意义重复挖沙这一动作,而是指和有限的环境作斗争。即作者认为绝对的自由只会带来空虚和不满,只有直面生活的困苦与之抗争才能使个体发挥主体性,使其找到生存的价值。因此,重复的结果不仅仅是无聊和乏味,而是必然会超越琐碎的日常,使个体找到真正的自由和生存意义。
  另外,沙坑世界中沙女和男主人公的关系也与现实世界中的夫妻关系形成对比。他们两个虽然没有法律认可,却像夫妇一样耳鬓厮磨在一起。相反,现实世界中的男主人公与妻子的关系虽然是合法的,但两个人更多的是互相伤害。妻子称他“精神性病患者”,他也称妻子为“那家伙”,两人关系非常疏远。由此可见,作者借作品中男主人公和沙女的关系,批判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疏远问题。
  综上所述,安部公房通过日常生活与沙坑的对立、沙女与男主人公的关系与男主人公与妻子的关系的对立表现了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追求的无意义性和人与人的疏离的批判。同时,安部公房以男主人公的选择提示人们面对生存困境如何实现存在价值的解决方案。
  四、《沙女》中创作手法的创新
  《沙女》在人称上一改以往以作者为第一人称的私小说式写法,以主人公仁木顺平这一第三者为对象客观进行描述。其在创作手法上并非彻底的二元对立,而是实现了从1到2的辩证的方法论与世界观。所谓1指的是沙坑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质性,题目沙女和男主人公人物设定有意识地不做区别,以及最后二者选择的同一性。2是指由主人公的选择才呈现出的沙坑世界与日常世界的对立,沙女与男主人公的关系与现实中男主人公与妻子关系的对立。从1到2,在中间起过渡衔接的是沙子的双面性——毁灭性和创造性。而他和男主人公意识的变化又是同步的。总而言之,作者将现实世界投射到“沙坑”这封闭、狭窄空间中,通过主人公思想的变化,表达了当时时代背景下自己对生存价值的思考。
  五、结语
  夏目漱石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F+f”这两个要素。所谓F是指思想、内容,所谓f是指写作手法。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技巧来看,《沙女》都符合夏目漱石所定的标准,因此他构筑了沙坑这个与现实世界同质的虚构世界,以此批判现实世界中人们追求的目标的虚无与无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互不关心。作者借主人公的选择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使读者思考在现实世界生存的意义。《沙女》可以说是作者自身通过对时代问题的思索,提出的如何寻找迷失的自我的一个解决方法。正因为作品中对时代、社会问题的关照,才使安部公房被川端康成评为象征文学“未来”的作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候选人。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毛彩丽(1994-),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陈书良笺注《姜白石词笺注》中《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一句“自种古松根,待看黄龙,乱飞上、苍髯五鬣”的解释有笔误之嫌疑;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南山”是一种用典,表达陶渊明对社会的控诉;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幽人”,不仅点明自己的身份,也带有深刻的明哲保身思考;《宋词举》之《旧时月色斋词谭》中“其一用豪迈疏宏(按:当做“宕”字)之致,中冷(按:当做“泠”字)孽子和《庚子秋词》韵为“
期刊
白驹过隙,仿佛刚收了暑假,寒假又忽地蹦到眼前。在愉快的大假到来之前,师生和家长们都要“历劫”,“期末老妖”准时准点来会战。虽说我方已经做好迎战准备,但每次“期末老妖”都有出其不意的新武器,想想就不寒而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我来说,和孩子们一起历经的备考过程是一份美好的记忆,将永驻心田。一幅幅画面如一张张旧时宝贵的黑白照片,深烙我心。有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奋笔疾书的画面;有因某道题目解法不同而争论
期刊
《废都》作为贾平凹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刚一出版就因露骨的“身体”书写招致铺天盖地的道德批判。时隔多年,回顾这一批判,人们不难发现,批评者并未切实理解贾平凹的意旨所在。其实,贾平凹将历来缄口不言的“身体”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非想只言身体,而是想借助于身体来表达现代人身体与身份的抵牾。在身体和身份的纠缠与抵牾中,贾平凹关注和思考着现代人在身份束缚下的精神萎靡与堕落。  《废都》讲述
期刊
灰尘  也有生活  它们在风中舞着  在烟中恋爱  在暖气上抚摸  它们在好几个地方  找我  ——顾城《神说》  受朋友超哥邀请,去一趟新西兰。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孤悬”意识之外的激流岛,那个充盈着无数谜团和困惑的激流岛,一定要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激流岛是个陌生的词,它并没有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知识谱系中。然而在1993年10月3日之后,激流岛“横空出世”,成了绝望的代名词。  搅动朦
期刊
一  大叔,是我父亲的堂兄弟,我意识上对死亡的认知,就是从他才开始的。  我们两家关系非常好——农活儿经常一起干,他家给我家耩地、耙草,我家给他家帮耧、翻红薯秧、拨玉米。从我小学到高中毕业,两家一直共用一个麦场。日常中你来我往,借借讨讨,鸡毛蒜皮子的事情更是难以计数。孩子们也是整日腻在一起,一起上学、割草、洗澡、玩耍。曾经,大叔家儿子夏夜里去看瓜,一个人害怕,总喊我给他做伴儿,我可没少吃他家的瓜。
期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乃中国诗词史上的一大家,同样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一员。他的作品不仅在诗词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见微知著地反映着唐宋美学的精神面貌。现以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为参照,着重分析其作品蕴含的儒、佛、道三家哲学思想,以期更为深入地探索苏轼思想的美学意义。  作为林语堂最为骄傲的作品之一,《苏东坡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的滥觞,也正是因为林语堂了解苏轼,喜欢苏轼,所以才
期刊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文学中“对话”的重要意义。“对话”离不开人的精神、情感。在作者、角色、读者的“对话”互动中,动态的情感交流逐渐产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疗愈效果。本文从小说的不同对话关系入手,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对话疗愈”,其主要体现在消解隔阂、疏导情感、完满愿望三方面。  巴赫金提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强调了“对话”的重要作用。对话文体是小说叙事中重要的组成部
期刊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观念等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在工作观、家庭观、教育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电影《喜福会》是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电影通过四对母女之间微妙的关系向观者揭示出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亲人与亲人之间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出生在中国大陆而后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形象,同时也对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女儿的形象进行塑造。由于受中国教育和美
期刊
《追风筝的人》作为一部世界级名著,在世界文坛上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都很高。作为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自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得到了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极富象征意义,作为贯穿全书的重要意象,对于推动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整部作品出发,围绕风筝这一意象深入展开,进行深度的意象分析和解剖,以探索风筝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提高大家对风筝的理解和认
期刊
楚人“信鬼好祠”,祭祀活动不论对于“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有着重要意义。《楚辞》作为楚地文化特产,“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自然有不少对祭祀活动的描述,本文将根据《楚辞》分析楚地的祭祀风俗,主要方面有祭祀内容、祭祀形式、现代传承。  楚人以巫觋扮神的形式祭神祀神,在他们的思维里,神人同欲同好,有普遍的生活要求,因而从人的需要来揣测神灵的需要,与希腊神话将神人化,赋予神人的情感欲望,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