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观念等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在工作观、家庭观、教育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电影《喜福会》是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电影通过四对母女之间微妙的关系向观者揭示出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亲人与亲人之间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出生在中国大陆而后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形象,同时也对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女儿的形象进行塑造。由于受中国教育和美国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两代人之间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情感认知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冲突和矛盾,人际之间的冲突也显示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冲突。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电影中的四位母亲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她们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去塑造女儿的性格,她们按照中国的驾驭方式去教育女儿,而四位生长在美国的女儿接受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故双方的冲突实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不同,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分配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的组成模式主要为延伸家庭,以年老者为尊。家长意味着权威,处于核心统治地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美国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在家庭中,他们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注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君和她母亲的冲突便是对此的例证。君在钢琴比赛中的失败让母亲丢了脸面,在母女俩为是否继续练琴的事情争吵起来的时候,母亲的回应:“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服从命令和随心所欲,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这体现了中国处于权威地位的家长形象,而君从小受到美国的生活观念的影响,追求的是平等与独立,便说道:“我不是你的奴隶。”
  (二)育儿观念的差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期许。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他们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于是,孩子的成绩也经常成为父母之间攀比的依据,孩子优秀与否往往与父母的荣誉挂钩。在《喜福会》中,接受了中国式教育的君的母亲和林多便经常将子女作为较量的工具,她们俩既是最好的朋友,却又是子女攀比道路上的敌人。
  在美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来成长。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于是,深受美国观念影响的薇利便很不理解自己的母亲林多,当薇利赢得了棋赛冠军后,林多不停地向旁人夸耀,而薇利并不喜欢,并说:“你为何老拿我向人夸耀,若你想夸耀,干嘛不自己下棋?”这句话虽然出自孩童之口,卻也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在育儿观念上的差异。
  (三)教育方式的差异
  生活上,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实行包办,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从孩子幼时咿呀学语到成年时恋爱结婚,中国家长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学习上,中国家长非常严厉,经常为孩子安排各项学习任务,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采取的是批评式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成长。例如,当薇利说自己再也不下棋了,林多采取冷处理,薇利信心全无,最后便再也不下棋了。而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过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美国家长经常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是民主式的教育。
  二、中美教育观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不同,究其本质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在中国,服从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要求家庭成员舍弃个人利益去维护家庭大局,中国的家庭文化观念遵从集体主义。《喜福会》电影中的极具东方色彩的家庭教育观也是中国家庭文化观念中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理念的折射。例如,当薇利向母亲林多的教育观念反抗时,林多便说:“这个女孩不在意这个家,我们也不必在意她。”而美国的家庭文化观念遵从的是个体主义。美国作为西方最为现代化的一个新兴的后发型国家,其宪法的核心在于承认和保障每个个体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家庭观念而言,在自由、平等和民主价值观等层面,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决不为儿女所容。如果感觉到父母的强制要求与自己的想法或观念有冲突,孩子会奋力抵抗,挣脱家长制的束缚,这正是薇利和君在教育观念上奋起反抗的原因。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对比启示
  从《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美的家庭教育观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引起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虽然各个国家的教育观各具特色,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变的,即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国家更加注重素质人才的培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开始有向民主化转变的趋势,但大部分家长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如今开放的世界,中国家长也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应该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总之,通过《喜福会》中所展现出来的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对比,人们可以看出,两国家庭教育观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两个国家的文化观念、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身处于这个繁荣开放的时代,作为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家庭教育中民主科学的教育观,优化教育方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政治局势的推动,原有的君臣关系和进谏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君权逐步扩大,为人臣者直言批评君主成为一种危险的选择;另一方面,阶层开始流动,因进言而获用的普通士人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为进谏而磨炼文辞成为一种风气,出现了众多讽劝君主的委婉修辞,“倒反”即是其中一种。据吴礼权《委婉修辞研究》,“倒反”是一种“正意而用反语来表现的修辞手法”,运用于讽谏和讽谏文辞中时,通常表现为将当前的错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重视。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视文学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电视文学是文学与电视的融合,是指通过电视荧幕来呈现诗词歌赋的诗意化场景。本文分析了电视文学中诗歌散文的特征,简明解析其未来的道路。  电视文学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类电视节目模式,它是一种比较时尚的文娱节目形式,电视文学是恒久的、唯美的。其不需要装饰,也没有
期刊
研究中国台湾当代文学时,人们总是绕不过作家白先勇,他积极推广昆曲,制作的《牡丹亭》已经进行了世界巡回演出。作为当代作家,白先勇凭借自身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大众视野。本文以白先勇小说语言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原因,并从色彩斑斓、南腔北调和古今结合方面详细阐述白先勇的小说语言风格。  1958年,白先勇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金大奶奶》,这是他第一部小说,随后与王文兴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
期刊
陈书良笺注《姜白石词笺注》中《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一句“自种古松根,待看黄龙,乱飞上、苍髯五鬣”的解释有笔误之嫌疑;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南山”是一种用典,表达陶渊明对社会的控诉;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幽人”,不仅点明自己的身份,也带有深刻的明哲保身思考;《宋词举》之《旧时月色斋词谭》中“其一用豪迈疏宏(按:当做“宕”字)之致,中冷(按:当做“泠”字)孽子和《庚子秋词》韵为“
期刊
白驹过隙,仿佛刚收了暑假,寒假又忽地蹦到眼前。在愉快的大假到来之前,师生和家长们都要“历劫”,“期末老妖”准时准点来会战。虽说我方已经做好迎战准备,但每次“期末老妖”都有出其不意的新武器,想想就不寒而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我来说,和孩子们一起历经的备考过程是一份美好的记忆,将永驻心田。一幅幅画面如一张张旧时宝贵的黑白照片,深烙我心。有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奋笔疾书的画面;有因某道题目解法不同而争论
期刊
《废都》作为贾平凹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刚一出版就因露骨的“身体”书写招致铺天盖地的道德批判。时隔多年,回顾这一批判,人们不难发现,批评者并未切实理解贾平凹的意旨所在。其实,贾平凹将历来缄口不言的“身体”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非想只言身体,而是想借助于身体来表达现代人身体与身份的抵牾。在身体和身份的纠缠与抵牾中,贾平凹关注和思考着现代人在身份束缚下的精神萎靡与堕落。  《废都》讲述
期刊
灰尘  也有生活  它们在风中舞着  在烟中恋爱  在暖气上抚摸  它们在好几个地方  找我  ——顾城《神说》  受朋友超哥邀请,去一趟新西兰。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孤悬”意识之外的激流岛,那个充盈着无数谜团和困惑的激流岛,一定要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激流岛是个陌生的词,它并没有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知识谱系中。然而在1993年10月3日之后,激流岛“横空出世”,成了绝望的代名词。  搅动朦
期刊
一  大叔,是我父亲的堂兄弟,我意识上对死亡的认知,就是从他才开始的。  我们两家关系非常好——农活儿经常一起干,他家给我家耩地、耙草,我家给他家帮耧、翻红薯秧、拨玉米。从我小学到高中毕业,两家一直共用一个麦场。日常中你来我往,借借讨讨,鸡毛蒜皮子的事情更是难以计数。孩子们也是整日腻在一起,一起上学、割草、洗澡、玩耍。曾经,大叔家儿子夏夜里去看瓜,一个人害怕,总喊我给他做伴儿,我可没少吃他家的瓜。
期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乃中国诗词史上的一大家,同样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一员。他的作品不仅在诗词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见微知著地反映着唐宋美学的精神面貌。现以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为参照,着重分析其作品蕴含的儒、佛、道三家哲学思想,以期更为深入地探索苏轼思想的美学意义。  作为林语堂最为骄傲的作品之一,《苏东坡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的滥觞,也正是因为林语堂了解苏轼,喜欢苏轼,所以才
期刊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文学中“对话”的重要意义。“对话”离不开人的精神、情感。在作者、角色、读者的“对话”互动中,动态的情感交流逐渐产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疗愈效果。本文从小说的不同对话关系入手,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对话疗愈”,其主要体现在消解隔阂、疏导情感、完满愿望三方面。  巴赫金提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强调了“对话”的重要作用。对话文体是小说叙事中重要的组成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