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叔,是我父亲的堂兄弟,我意识上对死亡的认知,就是从他才开始的。
我们两家关系非常好——农活儿经常一起干,他家给我家耩地、耙草,我家给他家帮耧、翻红薯秧、拨玉米。从我小学到高中毕业,两家一直共用一个麦场。日常中你来我往,借借讨讨,鸡毛蒜皮子的事情更是难以计数。孩子们也是整日腻在一起,一起上学、割草、洗澡、玩耍。曾经,大叔家儿子夏夜里去看瓜,一个人害怕,总喊我给他做伴儿,我可没少吃他家的瓜。
在我眼里,大叔就是一头永远健壮结实的牛马,从不会喊一声累,除了干活儿无欲无求。大叔的农活样样好,从来不受难为,耩地是耧板儿,扬场就是“二把式”,没风也能扬。村里除了他,再无旁人像他担水的模样:双手也不扶扁担,就那样甩着,还走得蹬蹬响。扁担像用皮胶黏在肩膀上,忽闪归忽闪,就是不会掉。如无特殊情况,每天早上第一个去担水的总是大叔,少有人和他碰面。
农闲时,他家的牲口也是幸福的,饮得都是井水。要知道,井在村东头,他家在村西头,距离最远。牲口好吃青草,大叔每年总是最先开镰和收尾的,他家的牛享受青草的时间最长。大叔的草箩头非常瓷实,压根没有插胳膊的位置,他只有一口气扛到家,真的也是功夫。铡草呢,一般是俩人配合,一人送草一人铡,大叔却经常一个人,他半跪着忙碌,丝毫不见焦躁。孩子们来帮忙,并非因为勤快,只觉得好玩。可不管你摁得多快,大叔铡的就有多快,“嚓嚓”“嚓嚓”的声音,干净,动听……好像家里除了针线活儿,他几乎能把所有的活儿都干完。
当人们说大叔病了,我本不以为然,因为他仍如往常一样不停在干活儿。
可大人异样的表现,让我意识到大叔病的挺严重。他们经常背着他谈论起他。可当大叔走近了,话题便戛然而止,随即转移成不咸不淡的家常话。再或者,往日的大叔在家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现在,不管大叔要干啥,家人总说不要他操心,一边歇着吧,还把他手中的锄啊锨啊抢过来。村里人呢,见了他说话也不那么随便了,带着几分客气和谦让。往往,这种对比鲜明的变化,却是一种隔膜、歧视。大叔从众人的变化里,是否读出什么,或者可能已经读懂,只是憋在心里不说而已。或许,他永远不戳破,就永远都不会绝望。但当大叔独自去面对这些时,却显得那么茫然失神。
大叔得的是“噎食”,学名“食道癌”。这种病在农村屡见不鲜,上了年纪的老人,猜也能猜个八八九九。大叔和其他人一样,发病初期是觉得吃馍咽菜不顺畅,光噎住,开始细嚼慢咽还能将就,可慢慢就越发严重。有一次,大叔被噎得直瞪眼,伴随着剧烈的咳嗽。家人忙捶打着他的胸部,缓了一阵子才过来。
在农村,劳力的主食就是蒸馍,不吃馍就没劲。大叔只好把馍泡在稀饭里,泡得涨白涨白的,一般人不会这样吃。可就算这样,他接下来也只能喝稀饭。再后来,连一口水也变得难以下咽。一日三餐,是全家人难受的时刻,大叔看着家人吃饭难受,家人看着他吃不下去更难受,以致于不敢当着他面吃饭,怕刺激着他。大叔虽病着,可心里不糊涂。每当吃饭时,他就一个人躲在一边。
这种病,阴险狡诈,懂得欲擒故纵,懂得跌宕起伏,隔一阵子就会偃旗息鼓,老人们称之为“放闸”。放闸时好好的,什么都能吃,可之后,病情便更加严重。看大叔能吃下东西,家人都会趁机宽慰大叔,说这是食道炎,会好的。大叔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不知道饥饱,一天到晚的吃啊,吃啊,好像也在证明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
熬油灯一样,很快,大叔身上的油脂、肌肉被熬掉了;接着,水分和所有的能量都被熬掉了,只剩下一具骨头架子。肋骨一根根挑着,胳膊腿儿像是几根细小的木棍。面孔是区分人的标识,一张面孔就是一个人,没有完全一样的面孔,最后的日子,大叔面目全非,让人怀疑这个人还是不是他。老人们流行“吃麦不吃豆,吃豆不吃麦”的说法,大叔是在夏末走的。他吃上了当年的新麦面,却没有等到秋庄稼成熟。
现代医学说,癌症和遗传基因有关。在农村,人们却说,气大伤身,容易“生疮害疙瘩”——疙瘩,就是肿瘤,就是癌,这也是中医的说法。但具体什么是“气”?没人能去解释清楚。
可大叔,确实是憋了一口气,他有个解不开的心结。上面说大叔家其实是不对的,小叔家才正确——大叔没有成家,他是个光棍汉。他弟兄三个,他是老大,他跟着小叔过。小叔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花婶体弱多病,生活负担非常大。大叔平日就主内,给小叔外出赚外块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小叔是一个手艺人,会修车子、会做白铁皮水桶、升子,隔一天逢集都要去镇上摆摊儿。
有大叔支撑,小叔家的日子还算轻松。小叔的大儿子结婚后要分家,媳妇要求大叔跟着他们。小叔一万个不情愿,什么都能给,唯独大叔不舍得——还有三个儿子,都等着盖房子结婚呢,这还不是把大家庭的墙根给挖了?但小叔嘴上说得其实挺好,说尊重大叔的意见,他想跟谁就跟誰。最后大叔说,他要跟大侄子。大叔不善于表达,但他的行动出卖了他内心的喜悦,一得空就往大侄家跑,给他们收拾菜园子,种菜,担水,收鸡蛋,耩地先给大侄子耩,锄草先给大侄子家锄。到分家时,大叔的一份家产,比如粮食,也都分给了大侄。只剩下大叔卷着铺盖住到他家里了。大叔心里,是多么盼望那一天能早些到来啊,那个属于他的家,他的新家,他要在那里开始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人生。
那一天终没到来。大叔卑微而美好的希望破灭了。大侄子说,房子太紧张,住不下。于是,便有人怀疑他大侄当初的真实目的。可不管真正的理由是什么,不管有没有欺骗性,大叔最终没有过上自己选择的生活。或者,经过这样的变故后,大叔才真切看到自己在这个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一件被随意处置的一种物品?还是一种高级的牲口?大叔是这样想的吗?可大叔什么都没说,无人知悉他内心的汹涌澎湃。可明眼人还是能看到,大叔额头上的纹路再也不会像水一样流动了,它们凝结成一团乌云。
大叔还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明面上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是担水时脚步不再噔噔作响,锄草不再顺心应手,割草拖着箩筐回来,铡草铡一会儿歇一会儿,总之,无论干什么都比从前慢了半拍,很累的样子。他常常独自出神发呆,饭量也小了许多,一直到最后病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医疗条件不好,我不知道大叔做没做过钡餐透视等等的检查。他所享受到的治疗,就是隔三差五在村委卫生所里抓一些药,最好的待遇是到附近的一个村庄去输了几天液,那个人可是号称方圆几里的“名医”。那时候输液和现在输液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时输液听起来非常恐怖,意味着一个生命的完结。
直到一天大叔冒了一滩黑乎乎的稀屎,大人们说快了,说大叔肚里的东西全部烧坏了。果然,没两天大叔就死了。当时他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屎糊弄了一床、一被单、一身。大叔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没一个人和我说话呀!
二
三叔是我父亲的另一个堂兄弟。
三叔做胃镜半途而废,肿胀的食道已经不允许胃镜管子通过了,病到这样的程度任何治疗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医生们大都这样建议:回家吧,想吃啥好吃的就给他吃啥。善意的欺骗,病人能吃进去吗,即使山珍海味,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痛苦。
曾有老人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人过了六十岁,就要被活埋,省得累赘人和不受待见。三叔跨过了七十岁的门坎儿,也算活得够本了。话是这样说,三叔自己并没放弃,开始了他一个人抗击病魔的战争。他相信单方治大病,能够起死回生,他不停验证着它们的效果,吃蟾蜍、壁虎,喝猫眼睛。这些东西,代价不大,只需拥有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信心,因为这些东西在乡下四处可寻。只要听说什么单方,三叔就会弄回来服用,不用旁人问,他自己总说有效。事实上,他不停地在更换单方的路上奔波,可他仍然日渐瘦弱。在他之前,族里的一位长辈去世,众人从坟地里回来,在村口碰见了三叔。三叔微微叹口气,说,等不了多长时间,就该轮着埋我了。
三叔四个儿子,一个闺女,老三老四结婚没几年,都在家务农。经济条件不好的他们,都知道自己父亲病了很长时间,也知道他没有积蓄,可几个孩子都不出头,睁只眼闭只眼,能拖则拖。三叔自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作为,客观上顺应了子女们的意向,还帮助他们逃脱了心灵上的责问。
活过才知道,夫妻两个,先死的那個是幸福的,三婶就比三叔有福。生前三叔带着她寻医问药,卧病在床三叔无微不至地伺候,擦屎端尿,收拾得干干净净。
被确诊后,三叔回来之后亦如往常,只是没有人喊他帮忙干活了。三叔在四个儿子家里轮流住。轮到二儿子家时,正是麦忙天。病里的三叔渴得厉害,可家里没有一个人。半晌,二儿子终于回来了,得到是却二儿子哭丧着脸的诉苦:忙得饭都吃不上,哪有功夫给你烧茶!你自己烧吧,你看我,我喝的就是凉水!说完,二儿子咕咚咕咚喝了一大瓢凉水。
独生闺女难得来一次,匆匆来,又匆匆地走。三叔屋里有种难闻的气味,是器官腐败的味道,也是死神临近的味道。闺女出来进去,都要捏着鼻子,皱着眉头。三叔病的日子里,她只给三叔洗过一次衣服被褥,还说快被熏死了。
三叔儿子们说,三叔是因为一件事才生了这样的病。三叔生病之前,曾给一个亲戚看工地场子,看了一两年,不但没给一分钱,自己还搭生活费,米面都是从自己家里带到工地的。亲戚却辩解说,包工程赔了钱。可赔钱与这件事有关系吗?三叔病了之后,儿子们曾经主张要把三叔拉到亲戚家里,看他给不给工钱,但我不知道结果如何,更不知道那件事对三叔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关于生死,村里流传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说法。没有所以然,但人们却自觉地遵循着。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是不是,不得而知。是说人在将死之前,要从里屋挪在堂屋,不能让人死了“背过梁”。过梁承担着整个屋顶的压力,那压力多大呀,这是生者对逝者一种最美好的祝福,让逝者轻松地离去,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我的理解这是一种生命最后的告别仪式,就如结婚大摆筵席一样正大光明、热闹隆重,是见证,也是宣告天下——什么也没有生命神圣不可亵渎。很多人死之前一点都不糊涂,非常清醒,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会不顾亲人们的劝阻,自己挣扎着把床铺挪到了堂屋里,睡在堂屋后,整个家庭的气氛都散发着生命不可挽留的悲凉。
对于三叔而言,生命最后的尊严被剥夺掉了,他背了过梁。
三叔轮到三儿子家时,病情已相当严重,好多天只能间断地喝几口水或面汤,一直是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状态。于是,孩子们开始讨论三叔的身后事,老大说轮到谁家就在谁家办丧事,老四说不管放谁家里,反正是不能放在他家里,因为他已经尽到应有的义务了——三婶是在他家去世的,老二老三的口径一致,说应该放在老大家里,因为他是老大。很多人忌讳父母死在自己的家里,说害怕闹鬼,比如有人生病,看了很长时间看不好,原因不明,找了人一看,说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阴间唠叨他了,那人赶紧上坟给父母烧香磕头,之后便好了。打死我也不相信这个,纯属无稽之谈,父母才是子女真正的神,死了也要保佑他们的子女,和谁过不去也不会和自己的子女过不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子女折腾得死去活来呢,一家人都不得安宁呢。争议还没个准确结果,三叔就在三儿子的里屋咽了气。
三叔死后,儿子们请来舅公主持公道,几个儿子各有一堆理由,彼此都不让步,舅公就用了最简单最公平的的办法——抓阄,谁抓到就放在谁家里。结果老大抓到了,大家说这是天意,给足了老大的脸面。于是,尸身早已僵硬的三叔从老三家被抬出来,又抬到了老大家里。
这件事,远近闻名。多年来,时不时就被人们拉出来抖落一下。
三
小叔的血缘和我家远了些,他和我父亲是一个老爷。
我关于小叔最初的记忆,是他老婆的事,他老婆常常失踪,他常常出去找老婆。因为穷吗?要说那个年头谁家都不富裕呀,各家各户分不出明显的穷富来。对于他老婆,我还残存着模糊的印象:长黑脸,豁子嘴,一颗大金牙。最后,他老婆彻底从村庄里消失了,小叔找了也没找到。多年后,听人说他老婆又嫁人了,给那家生的孩子也都到了而立之年。
老婆走后,跌入中年的小叔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一个儿子和一个小闺女。当时,他儿子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上学时报名,还是我领着去学校的,我六岁上学,比他儿子高一届。 他的儿子叫书斌,前不久我们还通了电话。我们谈起小叔,书斌情难自己,说话几次中断。沉默里,我还是真切感受到了他情感上的汹涌澎湃。书斌说他父亲的病都是因他而起。
书斌十多岁时,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发高烧和腿疼。之所以怪,是初期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诊断出来是什么病,其中包括经验丰富的专家。小叔总是慕名而去,可药用在书斌身上,一直不能根治。往往是用了药,烧就退去;停了药,烧就卷土重来,间隔的时间时长时短。乡下很多人的眼里,县医院就是高级医院,很多人老死都不知道县医院的门朝哪儿开的。对于书斌,县医院大夫们使出浑身解数也不济事,这才转到了市医院。然而,书斌被确诊为骨髓炎,是在数月之后。
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说白了就是骨组织感染。找不到病因,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等于设置了一道深渊。可当医生说出脊髓炎这个名称,以及治疗手段的复杂、棘手和迁延的病程、后果等等时,小叔听到的却是绝望。
这些书斌并不知道,知道详细情况的是他的父亲——我的小叔。我也是一位父亲,曾经面对过和小叔一样的事情,我的儿子遭受的是病痛的折磨,而小叔遭受的则是多重折磨——妻子的背弃,抚养孩子,精神上的空虚、失落、绝望、压抑,一个男人的失败,世俗的嘲弄。对于小叔来说,孩子就是他活在人世间最后最大的一根救命稻草。那几年,小叔一直领着书斌寻医问药,一直和医院打交道,书斌那几年,大多是躺在床上度过的。那段时间,我只记得他们家的大门长期锁着,没人详细知道他们的行踪。再见到时,原来那个蹦蹦跳跳的少年不见了:书斌成了一个一走一颠的瘸子。
再有关小叔的消息就是他病了,噎食。他做了手术。手术之后的他非常消瘦,声音嘶哑,说话似乎拼尽了力气。乡下人不懂医学,却也有自己的认知,说他这是“声音倒了”,说明这个人的體质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一个人的声音一旦倒掉,他可能就与死神不远了。果然,两年之后,村北边的土丘,就成了小叔残存人世的一个符号。
小叔去世之前有块心病,一想到他残疾的儿子将来如何生活,面对的是怎样的磨难,他死也无法心安。
小叔去世时,书斌才十五六岁。书斌带着妹妹离开了村庄,很少回来。房子这东西,有人住着,也就那样,一旦没人住了,坏掉的速度非常快。书斌中间回来修过两次,但修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坏的速度,使人失去了再次修缮的信心。脱落的瓦越来越多,到最后屋顶也塌了。整个院子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书斌的本家叔,就用砖头高高低低摆了一个圈子——势力范围,证明这一处荒芜之地并非没有主人。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它曾经承载了怎样的一个家庭、一些人、一些故事。本家叔就在里面种菜,经营成个眉目清秀的菜园子,后来又放弃了,现在是百草园——百草竞相生长。
书斌吃过很多苦,卖过小吃,开过饭店,贩过水果,他一直很努力,生活却一直也没有起色。书斌在老家的口碑很不好,有亲戚骂他是骗子。因为他借了好多亲戚朋友的钱。俗话说,有钱钱打发,没钱话打发,可他玩起了失踪。到现在,不知道那些旧账还了还是没还。
我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时断时续,失踪与浮现交替,但大致轨迹可见。当年在县城,他实在呆不下去,就去了新疆。在新疆也是颠沛流离,无根浮萍一般,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开饭店时,他和女服务员谈了恋爱,姑娘比他小,我曾见过,挺好的。姑娘娘家对书斌却极为愤慨,认定是书斌拐骗了姑娘,对他们的婚事极为反对。我曾猜测,当年他玩失踪是为了躲避娘家人的纠缠,他领着姑娘私奔了。后来,不知道是姑娘受了娘家的撺掇,还是屈服了生活的艰辛,俩人最终还是分了。然而,他们已经生了个女孩,现在已经十几岁了。
小叔的女儿叫书霞,有关她的消息,就像过山车,忽高忽低,落差极大。据说书霞去南方不久,就在县城买了房子,这不啻是重磅炸弹,整个村庄都在震动,是她开启了我们村农民在县城买房的先河。要知道,那可是2000年,一个年轻轻的姑娘干啥能挣那么多钱?人们心里充满了怀疑、猎奇、借助于世俗、嫉恨、或者幸灾乐祸、讥笑、常态的思维来揣测、联想。
接下来的消息让人唏嘘,书霞失踪了!谁都和她联系不上。这才知道她的房子是贷款,贷款迟迟还不上,她又没有踪迹,房子最后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掉了。听说,她也借了她最近族家点钱,失踪之后,族家也骂书霞和她哥一样,都是大骗子。
可怜我的小叔,死时才四十多岁。就算他还活着,不知会不会被一双儿女给气死。
四
我只有一个亲堂哥。在我一圈亲人里,唯有堂哥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
他是一个人去了县医院做的胃镜检查,检查报告单出来后,医生看着他欲言又止。正常情况下,患者都由家人陪同,医生一般都不会把真实病情直接告诉患者。就算说,也区别于普通病症,无形间,便有种神秘和遮遮掩掩的意味。就连报告单上也很模糊,癌症也不会标明是“癌”,只是单词缩写“Ca”。
堂哥从医生躲躲闪闪的眼神里意识到了什么:“什么病,癌症吗?只管说!”他目光的锋芒如一把利器,直抵医生的胸口,医生肯定感到诧异,一时间里,目光不敢和堂哥的对接。在堂哥的一再逼问下,医生反而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回答“是”。这个大夫是善良的,他不忍心面对这个得了重症的人,无论这个人多么勇敢,多么坚强,但,癌细胞已经占领了他看似强健的身体。
村里一个人,曾带舅父去市里看病。早饭舅父吃了很多,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外甥撵都撵不上,说他哪像一个病人?可当食道癌的报告单拿到手时,舅父午饭一口都吃不下了,浑身无力,走路也摇晃起来,走一段歇一段,蹲在路边,像只即将死去的瘟鸡。我不知道堂哥当时的内心活动,但起码在外在上,他表现了自己精神上的强大。他一个人去的医院,又一个人回的家。到家了他说:我得食道癌了。语气和平时一样轻松,一家人当时还以为他是开玩笑。
绝症病人一般都要经过否定、怨愤、侥幸、抑郁、无奈、绝望、接受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在每个阶段里其实都是焦虑、恐慌、挣扎的。大多数患者初次检查之后并不死心,都会换个医院做第二次检查,以便印证第一次是否准确,他们渴望最好的结果就是前一次是误诊,这样的误诊该有多么的美好,然而却不肯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患者很少主动放弃治疗,不管什么样的办法都想尝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放弃总有希望——这是陷入沼泽里的挣扎、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挣扎、最绝望最无奈的挣扎。很多的治疗其实也就是实验性的,破坏性的,死马当活马医,最后患者身上插满了管子,看起来触目惊心。 可堂哥一下把所有的阶段都省略了,或者也有,但速度很快,瞬间功夫,堂哥爽快地拒绝了放疗、化疗、手术、药物等等一切的治疗。并非经济上拮据,他有退休金和积蓄,子女们都有工作,家境都很富裕,都很孝顺。家人声泪俱下地劝说堂哥,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堂哥和原野里的草木一样,摈弃了所有的人为因素,他要自然而然地谢幕。
在人们的眼里,堂哥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几乎打破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的魔咒,关于他的都是好的。堂哥是个老师,当了大半辈子的中学校长,在当地很有名气,都称他“老校长”,对他的肯定是多方面的,领导、教师、学生、社会,业务能力是一个因素,为人也是一个因素。众口难调,一人难衬百人心,作为一个领导能做到这个样子,真的不容易,都说堂哥的好没有水分。在村里堂哥的口碑也一致的好,堂哥每次回到村里总是推着自行车,见了人总是先开口说话,一视同仁,不管你有用或无用。在公共场合里让烟,不要担心你会被遗漏,即使你不吸烟,你站在人群最后。人活一世,总免不了恩怨、纷争、爱憎,而对于堂哥来说这些似乎都不存在,他一生都是如此的诚恳、温和、谦卑、低调、谨慎入微,堂哥不是教徒,却是合格的教徒。
我父亲并不这样看,总说堂哥太懦弱了,一向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我父亲比我堂哥只大了几岁,叔侄俩一起长大,他们之间太了解了。我一直怀疑我父亲和堂哥的叔侄关系,我们两家基本都没什么来往,关系一般。我父亲有事从来就不去找堂哥,怕他担惊受怕。有年春节前夕,堂哥家曾有一头二百斤的大猪被人偷走了,那时这样的一头大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辛苦喂养,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能办很大的事情。不久堂哥就知道了盗贼是谁,证据确凿,但堂哥没有追讨,也没有告发,旁人都为他抱打不平,他竟然还说少惹事生非为好。
我不知道是堂哥的性格使然,还是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或它们相互影响和适应?我不想以任何一种论调来牵强附会,虚妄生义,仅仅是我对于他个人一种客观的陈述。
堂哥生于1932年,他父亲去世时堂哥才几岁,堂哥本来兄弟两个人,兄弟少亡,实质意义来说,堂哥是独生子。他的家庭成分不好,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过活,孤儿寡母的,可能对动荡的时局和世態炎凉更为敏感,他向来不多言多语,出头冒尖。我家成份也不好,那时候家庭成份是一种标签,用于区别家庭的好与坏。堂哥从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经历,一般人难以想象。我所看到的一切只是强弩之末的微小动荡,相对而言是静态的,因为时势对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并没有实质的影响,肤浅都说不上。
那样的背景下,谁能准确地预知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命运究竟和哪一件事情有关联?堂哥那时期在当校长,无疑也在风口浪尖上。保护自己,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沉默、隐忍、懦弱或许是最好的法宝,这些成就了堂哥的完美,让他举重若轻、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此波未平彼波又起的一个个漩涡。
一个完美的人是不可信的,没有爱憎的人是不可信的,我相信堂哥一定也有他的爱憎,有他的喜怒哀乐,只是他没有表达出来,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任它们翻江倒海,他一生走来要比一般人承受了更多的厌恶、痛恨、违心、憋屈、愤怒、误解、焦虑,它们慢慢聚拢、盘踞在堂哥的胸口,结果只有一个字:堵。除了堵还是堵,堵在胸口里生根发芽,无形的气体终于有了自己的实体而存在,可以直观地、明确地表达了出来。锋利的手术刀能把肿瘤划开、拿掉,病理切片能研究出来它的性质、组织,可能破译出堂哥人生的历史烙印,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变态吗?
一生不属于自己,一生懦弱,一生都在堵,一生不能释怀,是这样吗?到了人生最后,堂哥这才要任性一次,痛快地发泄一次,把一生的憋屈、愤怒、世俗一次性地全部抛弃掉了;对于他而言,终于可以说一次“不”了,终于可以做一次真实的自己了,终于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了,尽管这样的拒绝是那么的悲壮。
责任编辑 杨枥
大叔,是我父亲的堂兄弟,我意识上对死亡的认知,就是从他才开始的。
我们两家关系非常好——农活儿经常一起干,他家给我家耩地、耙草,我家给他家帮耧、翻红薯秧、拨玉米。从我小学到高中毕业,两家一直共用一个麦场。日常中你来我往,借借讨讨,鸡毛蒜皮子的事情更是难以计数。孩子们也是整日腻在一起,一起上学、割草、洗澡、玩耍。曾经,大叔家儿子夏夜里去看瓜,一个人害怕,总喊我给他做伴儿,我可没少吃他家的瓜。
在我眼里,大叔就是一头永远健壮结实的牛马,从不会喊一声累,除了干活儿无欲无求。大叔的农活样样好,从来不受难为,耩地是耧板儿,扬场就是“二把式”,没风也能扬。村里除了他,再无旁人像他担水的模样:双手也不扶扁担,就那样甩着,还走得蹬蹬响。扁担像用皮胶黏在肩膀上,忽闪归忽闪,就是不会掉。如无特殊情况,每天早上第一个去担水的总是大叔,少有人和他碰面。
农闲时,他家的牲口也是幸福的,饮得都是井水。要知道,井在村东头,他家在村西头,距离最远。牲口好吃青草,大叔每年总是最先开镰和收尾的,他家的牛享受青草的时间最长。大叔的草箩头非常瓷实,压根没有插胳膊的位置,他只有一口气扛到家,真的也是功夫。铡草呢,一般是俩人配合,一人送草一人铡,大叔却经常一个人,他半跪着忙碌,丝毫不见焦躁。孩子们来帮忙,并非因为勤快,只觉得好玩。可不管你摁得多快,大叔铡的就有多快,“嚓嚓”“嚓嚓”的声音,干净,动听……好像家里除了针线活儿,他几乎能把所有的活儿都干完。
当人们说大叔病了,我本不以为然,因为他仍如往常一样不停在干活儿。
可大人异样的表现,让我意识到大叔病的挺严重。他们经常背着他谈论起他。可当大叔走近了,话题便戛然而止,随即转移成不咸不淡的家常话。再或者,往日的大叔在家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现在,不管大叔要干啥,家人总说不要他操心,一边歇着吧,还把他手中的锄啊锨啊抢过来。村里人呢,见了他说话也不那么随便了,带着几分客气和谦让。往往,这种对比鲜明的变化,却是一种隔膜、歧视。大叔从众人的变化里,是否读出什么,或者可能已经读懂,只是憋在心里不说而已。或许,他永远不戳破,就永远都不会绝望。但当大叔独自去面对这些时,却显得那么茫然失神。
大叔得的是“噎食”,学名“食道癌”。这种病在农村屡见不鲜,上了年纪的老人,猜也能猜个八八九九。大叔和其他人一样,发病初期是觉得吃馍咽菜不顺畅,光噎住,开始细嚼慢咽还能将就,可慢慢就越发严重。有一次,大叔被噎得直瞪眼,伴随着剧烈的咳嗽。家人忙捶打着他的胸部,缓了一阵子才过来。
在农村,劳力的主食就是蒸馍,不吃馍就没劲。大叔只好把馍泡在稀饭里,泡得涨白涨白的,一般人不会这样吃。可就算这样,他接下来也只能喝稀饭。再后来,连一口水也变得难以下咽。一日三餐,是全家人难受的时刻,大叔看着家人吃饭难受,家人看着他吃不下去更难受,以致于不敢当着他面吃饭,怕刺激着他。大叔虽病着,可心里不糊涂。每当吃饭时,他就一个人躲在一边。
这种病,阴险狡诈,懂得欲擒故纵,懂得跌宕起伏,隔一阵子就会偃旗息鼓,老人们称之为“放闸”。放闸时好好的,什么都能吃,可之后,病情便更加严重。看大叔能吃下东西,家人都会趁机宽慰大叔,说这是食道炎,会好的。大叔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不知道饥饱,一天到晚的吃啊,吃啊,好像也在证明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
熬油灯一样,很快,大叔身上的油脂、肌肉被熬掉了;接着,水分和所有的能量都被熬掉了,只剩下一具骨头架子。肋骨一根根挑着,胳膊腿儿像是几根细小的木棍。面孔是区分人的标识,一张面孔就是一个人,没有完全一样的面孔,最后的日子,大叔面目全非,让人怀疑这个人还是不是他。老人们流行“吃麦不吃豆,吃豆不吃麦”的说法,大叔是在夏末走的。他吃上了当年的新麦面,却没有等到秋庄稼成熟。
现代医学说,癌症和遗传基因有关。在农村,人们却说,气大伤身,容易“生疮害疙瘩”——疙瘩,就是肿瘤,就是癌,这也是中医的说法。但具体什么是“气”?没人能去解释清楚。
可大叔,确实是憋了一口气,他有个解不开的心结。上面说大叔家其实是不对的,小叔家才正确——大叔没有成家,他是个光棍汉。他弟兄三个,他是老大,他跟着小叔过。小叔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花婶体弱多病,生活负担非常大。大叔平日就主内,给小叔外出赚外块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小叔是一个手艺人,会修车子、会做白铁皮水桶、升子,隔一天逢集都要去镇上摆摊儿。
有大叔支撑,小叔家的日子还算轻松。小叔的大儿子结婚后要分家,媳妇要求大叔跟着他们。小叔一万个不情愿,什么都能给,唯独大叔不舍得——还有三个儿子,都等着盖房子结婚呢,这还不是把大家庭的墙根给挖了?但小叔嘴上说得其实挺好,说尊重大叔的意见,他想跟谁就跟誰。最后大叔说,他要跟大侄子。大叔不善于表达,但他的行动出卖了他内心的喜悦,一得空就往大侄家跑,给他们收拾菜园子,种菜,担水,收鸡蛋,耩地先给大侄子耩,锄草先给大侄子家锄。到分家时,大叔的一份家产,比如粮食,也都分给了大侄。只剩下大叔卷着铺盖住到他家里了。大叔心里,是多么盼望那一天能早些到来啊,那个属于他的家,他的新家,他要在那里开始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人生。
那一天终没到来。大叔卑微而美好的希望破灭了。大侄子说,房子太紧张,住不下。于是,便有人怀疑他大侄当初的真实目的。可不管真正的理由是什么,不管有没有欺骗性,大叔最终没有过上自己选择的生活。或者,经过这样的变故后,大叔才真切看到自己在这个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一件被随意处置的一种物品?还是一种高级的牲口?大叔是这样想的吗?可大叔什么都没说,无人知悉他内心的汹涌澎湃。可明眼人还是能看到,大叔额头上的纹路再也不会像水一样流动了,它们凝结成一团乌云。
大叔还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明面上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是担水时脚步不再噔噔作响,锄草不再顺心应手,割草拖着箩筐回来,铡草铡一会儿歇一会儿,总之,无论干什么都比从前慢了半拍,很累的样子。他常常独自出神发呆,饭量也小了许多,一直到最后病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医疗条件不好,我不知道大叔做没做过钡餐透视等等的检查。他所享受到的治疗,就是隔三差五在村委卫生所里抓一些药,最好的待遇是到附近的一个村庄去输了几天液,那个人可是号称方圆几里的“名医”。那时候输液和现在输液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时输液听起来非常恐怖,意味着一个生命的完结。
直到一天大叔冒了一滩黑乎乎的稀屎,大人们说快了,说大叔肚里的东西全部烧坏了。果然,没两天大叔就死了。当时他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屎糊弄了一床、一被单、一身。大叔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没一个人和我说话呀!
二
三叔是我父亲的另一个堂兄弟。
三叔做胃镜半途而废,肿胀的食道已经不允许胃镜管子通过了,病到这样的程度任何治疗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医生们大都这样建议:回家吧,想吃啥好吃的就给他吃啥。善意的欺骗,病人能吃进去吗,即使山珍海味,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痛苦。
曾有老人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人过了六十岁,就要被活埋,省得累赘人和不受待见。三叔跨过了七十岁的门坎儿,也算活得够本了。话是这样说,三叔自己并没放弃,开始了他一个人抗击病魔的战争。他相信单方治大病,能够起死回生,他不停验证着它们的效果,吃蟾蜍、壁虎,喝猫眼睛。这些东西,代价不大,只需拥有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信心,因为这些东西在乡下四处可寻。只要听说什么单方,三叔就会弄回来服用,不用旁人问,他自己总说有效。事实上,他不停地在更换单方的路上奔波,可他仍然日渐瘦弱。在他之前,族里的一位长辈去世,众人从坟地里回来,在村口碰见了三叔。三叔微微叹口气,说,等不了多长时间,就该轮着埋我了。
三叔四个儿子,一个闺女,老三老四结婚没几年,都在家务农。经济条件不好的他们,都知道自己父亲病了很长时间,也知道他没有积蓄,可几个孩子都不出头,睁只眼闭只眼,能拖则拖。三叔自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作为,客观上顺应了子女们的意向,还帮助他们逃脱了心灵上的责问。
活过才知道,夫妻两个,先死的那個是幸福的,三婶就比三叔有福。生前三叔带着她寻医问药,卧病在床三叔无微不至地伺候,擦屎端尿,收拾得干干净净。
被确诊后,三叔回来之后亦如往常,只是没有人喊他帮忙干活了。三叔在四个儿子家里轮流住。轮到二儿子家时,正是麦忙天。病里的三叔渴得厉害,可家里没有一个人。半晌,二儿子终于回来了,得到是却二儿子哭丧着脸的诉苦:忙得饭都吃不上,哪有功夫给你烧茶!你自己烧吧,你看我,我喝的就是凉水!说完,二儿子咕咚咕咚喝了一大瓢凉水。
独生闺女难得来一次,匆匆来,又匆匆地走。三叔屋里有种难闻的气味,是器官腐败的味道,也是死神临近的味道。闺女出来进去,都要捏着鼻子,皱着眉头。三叔病的日子里,她只给三叔洗过一次衣服被褥,还说快被熏死了。
三叔儿子们说,三叔是因为一件事才生了这样的病。三叔生病之前,曾给一个亲戚看工地场子,看了一两年,不但没给一分钱,自己还搭生活费,米面都是从自己家里带到工地的。亲戚却辩解说,包工程赔了钱。可赔钱与这件事有关系吗?三叔病了之后,儿子们曾经主张要把三叔拉到亲戚家里,看他给不给工钱,但我不知道结果如何,更不知道那件事对三叔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关于生死,村里流传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说法。没有所以然,但人们却自觉地遵循着。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是不是,不得而知。是说人在将死之前,要从里屋挪在堂屋,不能让人死了“背过梁”。过梁承担着整个屋顶的压力,那压力多大呀,这是生者对逝者一种最美好的祝福,让逝者轻松地离去,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我的理解这是一种生命最后的告别仪式,就如结婚大摆筵席一样正大光明、热闹隆重,是见证,也是宣告天下——什么也没有生命神圣不可亵渎。很多人死之前一点都不糊涂,非常清醒,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会不顾亲人们的劝阻,自己挣扎着把床铺挪到了堂屋里,睡在堂屋后,整个家庭的气氛都散发着生命不可挽留的悲凉。
对于三叔而言,生命最后的尊严被剥夺掉了,他背了过梁。
三叔轮到三儿子家时,病情已相当严重,好多天只能间断地喝几口水或面汤,一直是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状态。于是,孩子们开始讨论三叔的身后事,老大说轮到谁家就在谁家办丧事,老四说不管放谁家里,反正是不能放在他家里,因为他已经尽到应有的义务了——三婶是在他家去世的,老二老三的口径一致,说应该放在老大家里,因为他是老大。很多人忌讳父母死在自己的家里,说害怕闹鬼,比如有人生病,看了很长时间看不好,原因不明,找了人一看,说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阴间唠叨他了,那人赶紧上坟给父母烧香磕头,之后便好了。打死我也不相信这个,纯属无稽之谈,父母才是子女真正的神,死了也要保佑他们的子女,和谁过不去也不会和自己的子女过不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子女折腾得死去活来呢,一家人都不得安宁呢。争议还没个准确结果,三叔就在三儿子的里屋咽了气。
三叔死后,儿子们请来舅公主持公道,几个儿子各有一堆理由,彼此都不让步,舅公就用了最简单最公平的的办法——抓阄,谁抓到就放在谁家里。结果老大抓到了,大家说这是天意,给足了老大的脸面。于是,尸身早已僵硬的三叔从老三家被抬出来,又抬到了老大家里。
这件事,远近闻名。多年来,时不时就被人们拉出来抖落一下。
三
小叔的血缘和我家远了些,他和我父亲是一个老爷。
我关于小叔最初的记忆,是他老婆的事,他老婆常常失踪,他常常出去找老婆。因为穷吗?要说那个年头谁家都不富裕呀,各家各户分不出明显的穷富来。对于他老婆,我还残存着模糊的印象:长黑脸,豁子嘴,一颗大金牙。最后,他老婆彻底从村庄里消失了,小叔找了也没找到。多年后,听人说他老婆又嫁人了,给那家生的孩子也都到了而立之年。
老婆走后,跌入中年的小叔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一个儿子和一个小闺女。当时,他儿子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上学时报名,还是我领着去学校的,我六岁上学,比他儿子高一届。 他的儿子叫书斌,前不久我们还通了电话。我们谈起小叔,书斌情难自己,说话几次中断。沉默里,我还是真切感受到了他情感上的汹涌澎湃。书斌说他父亲的病都是因他而起。
书斌十多岁时,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发高烧和腿疼。之所以怪,是初期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诊断出来是什么病,其中包括经验丰富的专家。小叔总是慕名而去,可药用在书斌身上,一直不能根治。往往是用了药,烧就退去;停了药,烧就卷土重来,间隔的时间时长时短。乡下很多人的眼里,县医院就是高级医院,很多人老死都不知道县医院的门朝哪儿开的。对于书斌,县医院大夫们使出浑身解数也不济事,这才转到了市医院。然而,书斌被确诊为骨髓炎,是在数月之后。
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说白了就是骨组织感染。找不到病因,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等于设置了一道深渊。可当医生说出脊髓炎这个名称,以及治疗手段的复杂、棘手和迁延的病程、后果等等时,小叔听到的却是绝望。
这些书斌并不知道,知道详细情况的是他的父亲——我的小叔。我也是一位父亲,曾经面对过和小叔一样的事情,我的儿子遭受的是病痛的折磨,而小叔遭受的则是多重折磨——妻子的背弃,抚养孩子,精神上的空虚、失落、绝望、压抑,一个男人的失败,世俗的嘲弄。对于小叔来说,孩子就是他活在人世间最后最大的一根救命稻草。那几年,小叔一直领着书斌寻医问药,一直和医院打交道,书斌那几年,大多是躺在床上度过的。那段时间,我只记得他们家的大门长期锁着,没人详细知道他们的行踪。再见到时,原来那个蹦蹦跳跳的少年不见了:书斌成了一个一走一颠的瘸子。
再有关小叔的消息就是他病了,噎食。他做了手术。手术之后的他非常消瘦,声音嘶哑,说话似乎拼尽了力气。乡下人不懂医学,却也有自己的认知,说他这是“声音倒了”,说明这个人的體质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一个人的声音一旦倒掉,他可能就与死神不远了。果然,两年之后,村北边的土丘,就成了小叔残存人世的一个符号。
小叔去世之前有块心病,一想到他残疾的儿子将来如何生活,面对的是怎样的磨难,他死也无法心安。
小叔去世时,书斌才十五六岁。书斌带着妹妹离开了村庄,很少回来。房子这东西,有人住着,也就那样,一旦没人住了,坏掉的速度非常快。书斌中间回来修过两次,但修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坏的速度,使人失去了再次修缮的信心。脱落的瓦越来越多,到最后屋顶也塌了。整个院子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书斌的本家叔,就用砖头高高低低摆了一个圈子——势力范围,证明这一处荒芜之地并非没有主人。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它曾经承载了怎样的一个家庭、一些人、一些故事。本家叔就在里面种菜,经营成个眉目清秀的菜园子,后来又放弃了,现在是百草园——百草竞相生长。
书斌吃过很多苦,卖过小吃,开过饭店,贩过水果,他一直很努力,生活却一直也没有起色。书斌在老家的口碑很不好,有亲戚骂他是骗子。因为他借了好多亲戚朋友的钱。俗话说,有钱钱打发,没钱话打发,可他玩起了失踪。到现在,不知道那些旧账还了还是没还。
我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时断时续,失踪与浮现交替,但大致轨迹可见。当年在县城,他实在呆不下去,就去了新疆。在新疆也是颠沛流离,无根浮萍一般,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开饭店时,他和女服务员谈了恋爱,姑娘比他小,我曾见过,挺好的。姑娘娘家对书斌却极为愤慨,认定是书斌拐骗了姑娘,对他们的婚事极为反对。我曾猜测,当年他玩失踪是为了躲避娘家人的纠缠,他领着姑娘私奔了。后来,不知道是姑娘受了娘家的撺掇,还是屈服了生活的艰辛,俩人最终还是分了。然而,他们已经生了个女孩,现在已经十几岁了。
小叔的女儿叫书霞,有关她的消息,就像过山车,忽高忽低,落差极大。据说书霞去南方不久,就在县城买了房子,这不啻是重磅炸弹,整个村庄都在震动,是她开启了我们村农民在县城买房的先河。要知道,那可是2000年,一个年轻轻的姑娘干啥能挣那么多钱?人们心里充满了怀疑、猎奇、借助于世俗、嫉恨、或者幸灾乐祸、讥笑、常态的思维来揣测、联想。
接下来的消息让人唏嘘,书霞失踪了!谁都和她联系不上。这才知道她的房子是贷款,贷款迟迟还不上,她又没有踪迹,房子最后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掉了。听说,她也借了她最近族家点钱,失踪之后,族家也骂书霞和她哥一样,都是大骗子。
可怜我的小叔,死时才四十多岁。就算他还活着,不知会不会被一双儿女给气死。
四
我只有一个亲堂哥。在我一圈亲人里,唯有堂哥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
他是一个人去了县医院做的胃镜检查,检查报告单出来后,医生看着他欲言又止。正常情况下,患者都由家人陪同,医生一般都不会把真实病情直接告诉患者。就算说,也区别于普通病症,无形间,便有种神秘和遮遮掩掩的意味。就连报告单上也很模糊,癌症也不会标明是“癌”,只是单词缩写“Ca”。
堂哥从医生躲躲闪闪的眼神里意识到了什么:“什么病,癌症吗?只管说!”他目光的锋芒如一把利器,直抵医生的胸口,医生肯定感到诧异,一时间里,目光不敢和堂哥的对接。在堂哥的一再逼问下,医生反而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回答“是”。这个大夫是善良的,他不忍心面对这个得了重症的人,无论这个人多么勇敢,多么坚强,但,癌细胞已经占领了他看似强健的身体。
村里一个人,曾带舅父去市里看病。早饭舅父吃了很多,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外甥撵都撵不上,说他哪像一个病人?可当食道癌的报告单拿到手时,舅父午饭一口都吃不下了,浑身无力,走路也摇晃起来,走一段歇一段,蹲在路边,像只即将死去的瘟鸡。我不知道堂哥当时的内心活动,但起码在外在上,他表现了自己精神上的强大。他一个人去的医院,又一个人回的家。到家了他说:我得食道癌了。语气和平时一样轻松,一家人当时还以为他是开玩笑。
绝症病人一般都要经过否定、怨愤、侥幸、抑郁、无奈、绝望、接受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在每个阶段里其实都是焦虑、恐慌、挣扎的。大多数患者初次检查之后并不死心,都会换个医院做第二次检查,以便印证第一次是否准确,他们渴望最好的结果就是前一次是误诊,这样的误诊该有多么的美好,然而却不肯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患者很少主动放弃治疗,不管什么样的办法都想尝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放弃总有希望——这是陷入沼泽里的挣扎、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挣扎、最绝望最无奈的挣扎。很多的治疗其实也就是实验性的,破坏性的,死马当活马医,最后患者身上插满了管子,看起来触目惊心。 可堂哥一下把所有的阶段都省略了,或者也有,但速度很快,瞬间功夫,堂哥爽快地拒绝了放疗、化疗、手术、药物等等一切的治疗。并非经济上拮据,他有退休金和积蓄,子女们都有工作,家境都很富裕,都很孝顺。家人声泪俱下地劝说堂哥,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堂哥和原野里的草木一样,摈弃了所有的人为因素,他要自然而然地谢幕。
在人们的眼里,堂哥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几乎打破了“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的魔咒,关于他的都是好的。堂哥是个老师,当了大半辈子的中学校长,在当地很有名气,都称他“老校长”,对他的肯定是多方面的,领导、教师、学生、社会,业务能力是一个因素,为人也是一个因素。众口难调,一人难衬百人心,作为一个领导能做到这个样子,真的不容易,都说堂哥的好没有水分。在村里堂哥的口碑也一致的好,堂哥每次回到村里总是推着自行车,见了人总是先开口说话,一视同仁,不管你有用或无用。在公共场合里让烟,不要担心你会被遗漏,即使你不吸烟,你站在人群最后。人活一世,总免不了恩怨、纷争、爱憎,而对于堂哥来说这些似乎都不存在,他一生都是如此的诚恳、温和、谦卑、低调、谨慎入微,堂哥不是教徒,却是合格的教徒。
我父亲并不这样看,总说堂哥太懦弱了,一向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我父亲比我堂哥只大了几岁,叔侄俩一起长大,他们之间太了解了。我一直怀疑我父亲和堂哥的叔侄关系,我们两家基本都没什么来往,关系一般。我父亲有事从来就不去找堂哥,怕他担惊受怕。有年春节前夕,堂哥家曾有一头二百斤的大猪被人偷走了,那时这样的一头大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辛苦喂养,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能办很大的事情。不久堂哥就知道了盗贼是谁,证据确凿,但堂哥没有追讨,也没有告发,旁人都为他抱打不平,他竟然还说少惹事生非为好。
我不知道是堂哥的性格使然,还是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或它们相互影响和适应?我不想以任何一种论调来牵强附会,虚妄生义,仅仅是我对于他个人一种客观的陈述。
堂哥生于1932年,他父亲去世时堂哥才几岁,堂哥本来兄弟两个人,兄弟少亡,实质意义来说,堂哥是独生子。他的家庭成分不好,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过活,孤儿寡母的,可能对动荡的时局和世態炎凉更为敏感,他向来不多言多语,出头冒尖。我家成份也不好,那时候家庭成份是一种标签,用于区别家庭的好与坏。堂哥从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经历,一般人难以想象。我所看到的一切只是强弩之末的微小动荡,相对而言是静态的,因为时势对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并没有实质的影响,肤浅都说不上。
那样的背景下,谁能准确地预知未来是一个什么样子,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命运究竟和哪一件事情有关联?堂哥那时期在当校长,无疑也在风口浪尖上。保护自己,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沉默、隐忍、懦弱或许是最好的法宝,这些成就了堂哥的完美,让他举重若轻、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此波未平彼波又起的一个个漩涡。
一个完美的人是不可信的,没有爱憎的人是不可信的,我相信堂哥一定也有他的爱憎,有他的喜怒哀乐,只是他没有表达出来,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任它们翻江倒海,他一生走来要比一般人承受了更多的厌恶、痛恨、违心、憋屈、愤怒、误解、焦虑,它们慢慢聚拢、盘踞在堂哥的胸口,结果只有一个字:堵。除了堵还是堵,堵在胸口里生根发芽,无形的气体终于有了自己的实体而存在,可以直观地、明确地表达了出来。锋利的手术刀能把肿瘤划开、拿掉,病理切片能研究出来它的性质、组织,可能破译出堂哥人生的历史烙印,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变态吗?
一生不属于自己,一生懦弱,一生都在堵,一生不能释怀,是这样吗?到了人生最后,堂哥这才要任性一次,痛快地发泄一次,把一生的憋屈、愤怒、世俗一次性地全部抛弃掉了;对于他而言,终于可以说一次“不”了,终于可以做一次真实的自己了,终于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了,尽管这样的拒绝是那么的悲壮。
责任编辑 杨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