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之交臂”这个成语源自《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交一臂”在这句话中原本是偶然一次手挽手肩并肩的意思,后来当“交一臂而失之”这几个字压缩凝结而为成语“失之交臂”之后,就变成了胳膊碰胳膊地当面错过的意思了,用以形容擦肩而过或者当面错过。其中的“交”并非二者交叉之意,而应该是“两者相接触”的意思。
不管怎么理解,这里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臂”。其实,若看“交”这个字的古文字字形(见下图),相交的不是两个人的双“臂”,而很像是一个人的雙“胫”(小腿)。若进一步思考还会发现,“交”字的“相交”意思并非其造字本义,只是后来产生的一种引申义。那么,“交”这个字的构字理据究竟如何呢?它的造字本义又是什么呢?拙文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交”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从“交”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来看,通常的解读是这样的:“交”字就像“大”字的变形,二者都是正面站立的人形,区别在于:“大”像一个两臂及两股分开的正面站立人形,而正面人形“交”的上体像人首及二臂,下体像二胫(腿)相交之形。总之,“交”字从“大”,意思与人体相关;二胫相交,明其本义,“交”字的造字本义就是交叉或交错的意思。
《说文解字》卷十交部:“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凡交之属皆从交。”许慎所解释的意思是:“交”,就像交叉小腿(胫)而立,它的字形采用“大”作为表意偏旁,像两腿交叉的样子。大凡与交叉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交”作为表意偏旁。
“交”字的最初构字理据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仔细观察它的古文字字形,似乎会有如下两点疑问:
其一,“交”字的构形真的像两腿交叉(交胫也)的样子吗?
其二,“交”字确实含有“交叉”的常用义,然而“交叉”真的就是它的造字本义吗?
让我们先来探寻第一点疑问。如果仔细观察“交”的字形,你就会发现,它的上部像人的头部与两臂,这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下部就像两腿交叉(交胫也)的样子,那么人的躯干未免被忽视得过于严重了,两腿也被夸张得过分了,整个人形上体与下体不成比例。其实,如果摆脱两腿交叉(交胫也)的误导,你就会发现,“交”字应该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上部像人的头部与两臂,中部像其椭圆的腹部身躯,下部正是人的两腿,故“交”字也是一个正面站立于地面的人形,两腿分开但并未“交叉”。
我们接着再来探寻第二点质疑。由上述字形分析可以发现,既然“交”字并没有两腿“交叉”的构形理据,那么说其造字本义为“交叉”也就失去了依据。再说,如果要表达“交叉”的造字本义,又何必要用“交胫也”来表现呢?随便画两根交错的树枝或木棒都可以表达这种意思。于是我们可以再将“交”字跟与它相近的“大”字作个比较,不难发现,“大”的造字本义也不是它的常用义大小的“大”,而是“头顶”乃至顶天立地的人形。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大、地大、人也大,因此,“交”字应该是另有深意,这难免要跟造字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于是,我们想到,甲骨文中还有一个以“交”为构件的“烄”字。愚以为,“交”很可能就是“烄”的初文;或者说“烄”与“交”的构字理据是相同的,只是一个为繁写,一个为简写罢了。下面是“烄”字的甲骨文字形:
“烄”字的甲骨文字形很丰富,可见它标识的是一种在当时很重要的社会现象,那就是以焚人为手段的燎祭仪式。“烄”字的甲骨文字形由两种构件组成,其一就是“交”,其二就是“火”,下面是火焰,还有一些小点是火花,这就是以焚人为手段的燎祭仪式的形象写照。
《说文解字》卷十火部:“烄,交木然也。从火,交声。”《玉篇》:“烄,交木然之,以燎祡天也。”这些解释都说得很明白,“然”是“燃”的初文,通常认为“祡”(chái)即“柴”的异体字,“燎祡天也”意谓烧柴祭天。只不过《说文》与《玉篇》都没有讲清楚“交”的含义,“从火交声”的解说似乎“交”只是一个声符。至于“交木然也”或者“交木然之”,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交叉的木柴燃烧的意思。
但是《玉篇》的解释是可以进一步深究的,对其中的“祡”字是令人生疑的,原因有二:一是前文已经说过“交木然之”,那就是交叉木柴使之燃烧的意思,没有必要紧接着又说“燎祡”(燎柴),古文表述不会如此啰嗦;二是说成“以燎祡天也”似乎不合乎汉语的文法,因为这里少了一个动词“祭天”的“祭”字。依照《五音篇海》(《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火部所载《玉篇》原文“烄,交木然之,以燎祭天也”,可知“祡”字与“祭”字下部都为“示”,上部容易被误写,“祡天”应为“祭天”;也就是说,通行本《玉篇》的“以燎祡天也”本应该是“以燎祭天也”的异文。
其实“烄”字并非形声字,而是一个会意字,以焚人的构形来会合燎祭仪式之意。为什么要举行燎祭仪式(以燎祭天)呢?应该是祈求上天赐福避灾,比如降雨避旱等诉求;那为什么还要把人(交)搭上呢?或许是古人认为,只有将人焚烧使之达到天庭,才能够通达“燎祡天也”之意,这就是燎祭仪式的最终目的。
由此看来,“烄”字的造字本义就应该是人与天两者相接触沟通,而“交”字当为“烄”字的初文的简单写法,其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也应该是人与天两者相接触沟通的意思。《汉语大词典》“交”字条下共有29个义项,其第一个义项即为“两者相接触”,其余主要义项有“交错、交叉、交往、交配、交通、交换”等等,这些词义跟“交”的第一个义项“两者相接触”之间的引申途径都十分清楚,可见“两者相接触”才是“交”字的造字本义。
不仅作为会意字的“烄”字为我们保存了“交”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就连一些含有“交”的形声字(其实是亦声字)也为后人收藏了“交”字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的蛛丝马迹。诸如: “校”字,《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校,木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囚,系也。木囚者,以木羁之也。易曰:屦校灭趾,何(荷)校灭耳。屦校,若今军流犯人新到箸木;何(荷)校,若今犯人带枷也。”为什么“校”字会含有约束、困制之意?这很可能是与“交”(烄)字的燎祭仪式有关,试想以焚人为手段的燎祭仪式是一定要先将被焚者捆束起来的。以此还可推知,“绞”字的捆绑缠绕义也是跟“交”(烄)字的燎祭仪式有联系的。
“郊”字,《说文解字》卷六邑部:“郊,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郊,杜子春注《周礼》曰: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玉藻》说郊祭曰:于郊,故谓之郊。”为什么“郊”字会含有数十里乃至百里之意?这很可能也是与“交”(烄)字的燎祭仪式有关;因为燎祭仪式是在郊外举行的。
“佼”字、“姣”字、“皎”字,這三个字都有美好之意,其实这种美并不侧重在容貌好看,而是侧重在“修美”(女子身材高挑/月光高高映照),这也许是跟“交”(烄)字表示被焚者应该是完美之人,以及被焚者在燎祭仪式向天神的空中升腾的意思有关。以此还可推知,为什么潜渊之龙为“蛟”,因为有朝一日蛟龙是要腾飞升空的。这也便是偏旁“交”所含有的高升之意。
当然“交”字的最主要意思还是在燎祭仪式中与天神沟通,于是便有交会、交合之意,那么,诸如以“交”为偏旁的“齩/咬”字(咬合)、“胶”字(黏合)、“饺”字(捏合)的字义也便有了来历与依据。
当然,通常认为上述这些字中的“交”只是标音的声旁,并不表意,它们都是形声字。其实若根据“右文说”的理论,这些字应当属于“亦声字”。它们共有的声旁“交”是既表音又表意的,而且声旁“交”的这种表意功能也在无意间为后人透露了它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
二、“交”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如前所论,“交”字的造字本义当为人与天“两者相接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易·泰》)孔颖达疏:“由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可见“交”字含有天地接触交接之意。再如:“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荀子·儒效》)
“交”字由此“两者相接触”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或者假借义:
其一,表示“错杂、交错”的意思。例如:“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再如:“蔼蔼桑麻交,公侯为等伦。”(唐·杜甫《寄薛三郎中璩》)又如:“猛想着旧欢娱,止不住泪痕交。”(清·洪升《长生殿·雨梦》)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会合的意思,例如:“兵交,使在其间可也。”(《左传·成公九年》)再如:“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沁水》)
二是表示交叉的意思,例如:“交足而待。”(《战国策·秦策》)再如:“雕题交趾。”(《礼记·王制》)又如:“把草花放在笛头,手儿交在背后,懒懒地慢步归来。”(潘漠华《塔下》诗)
三是表示结交、交往的意思,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再如:“足下与仆交久,仆之所守,足下之所熟知。”(唐·韩愈《答冯宿书》)又如:“士之有文而贤者,尽交之。”(宋·欧阳修《送杨子聪户曹序》)又如:“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清·吴下阿蒙《断袖篇·安陵君》)
由此又可引申出朋友的意思,例如:“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管子·禁藏》)再如:“吾交评韩诗,险韵古莫双。”(宋·梅尧臣《古柳》诗)又如:“雪斋也是交满天下的。”(《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
四是表示交配、性交的意思,例如:“(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虎始交。”(《礼记·月令》)再如:“他日饲以酥酩,生不食,妇强之,乃敢少许,甘美中微觉辛辣,食甫半,欲念遽动,迫不能忍,遂与妇交。”(清·黄钧宰《金壶浪墨·丹徒生》)
五是表示逢、遇的意思,例如:“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唐·张鷟《游仙窟》)再如:“水泡子决想不到自己会交上这样的好运,自然感激涕零。”(蒋濮《水泡子》)
其二,表示“交换”的意思。例如:“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尔雅·释山》)再如:“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一方授予另一方受取,例如:“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堂下之人送馔至阶,堂上之人于阶受取,是交乎阶。”后多用以指付与,交出。再如:“我托他去人情上弄一张回批来,只说荷花已经解到,交与本人领去了。”(《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又如:“一名秀才值得什么,听说他们院考的时候,竟有交了白卷,拏银票夹在卷里,希冀学台取进他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
二是表示前后交替或上下左右交接,例如:“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左传·僖公五年》)再如:“李子田太史,曾于秋冬之交,见黄莺就水次。”(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出自幽谷》)又如:“远远的海天之交,只剩着晚红一线。”(郭沫若《岸上》诗)
三是表示某一时期或时刻到来,例如:“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唐·杜甫《发秦州》诗)再如:“他目下交三岁。”(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又如:“一交二更,三门掩上,男人就进不去了,里头只有女人们查夜。”(《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一回)
四是表示交通要冲的意思,例如:“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再如:“(盐埕桥)距府城五十里,扼水陆交。”(清·魏源《圣武记》卷八) 五是表示互相的意思,例如:“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再如:“血气交沴,炀然焚如。”(唐·刘禹锡《鉴药》)又如:“就是不幸受伤身死,众口交传,全国哀痛,还要铸几个铜像,立几个石碑。”(清·陈天华《警世钟》)
其三,表示“近”的意思。例如:“世人以身殉之,毙而不悔,此以所重而要所轻,岂非背赊而趣交邪?”(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再如:“远虽大,莫不忽之;近虽小,莫不存之。夫何故哉?诚以交赊相夺,识见相异也。”(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止”的意思,例如:“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交画不畅,连环不解。”(《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交,止也。”“画,界。”
二是表示“俱、皆”的意思,例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书·禹贡》)孔传:“交,俱也。”再如:“是子破齐定封,秦晋交重子。”(《史记·孟尝君列传》)又如:“故上下交足,而内外莫不欢欣。”(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用益困策》)
三是表示“病愈”的意思,例如:“病交了便合行孝顺,却生五逆也唱将来。”(《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蒋礼鸿通释:“交,病愈的意思。”
其四,用作卜卦用语,卜者附会《周易》,因卦起课。占卜时将三枚制钱放进卦筒内摇动后倒出,凡三个都是背的叫“重”,三个都是面的叫“交”。例如:“说着,(毛半仙)将筒内的钱倒在盘内,说‘有灵的头一爻就是交’。”(《红楼梦》第一百二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用作量词:次、遍,例如:“虞华轩到本家去了一交,惹了一肚子的气,回来气的一夜也没有睡着。”(《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再如:“桌上放著些废残的经典,翻了一交,那有个什么诗。”(《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
二是表示“求取”的意思,例如:“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庄子·庚桑楚》)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交即邀也,古字只作徼。文二年《左传》:‘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此云邀食乎地,邀乐乎天,语意正相似。作‘邀’者后出字,作‘交’者假借字。”再如:“上于交鬼之福,下以合欢聚众,取亲乎乡里。”(《墨子·明鬼下》)
三是表示“考校”的意思,例如:“交物因方,则器械备。”(《管子·幼官》)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交读为校,谓考校其物,必因其方也。”
最后,其五,“交”字还有一些假借用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通“教”,例如:“交尔蓝缕,亦亏朝望。”(《南史·张融传》)再如:“莫交移入灵和殿,宫女三千又妒伊。”(唐·牛峤《杨柳枝》诗之四)又如:“你看那不晓事的,叔叔在此,无人陪侍,却交我撇了下去。”(《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二是通“皎”,例如:“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庄子·渔父》)陆德明释文:“一本作皎。”
三是通“蛟”,例如:“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汉书·高帝纪上》)“交”,《史记·高祖本纪》作“蛟”。
四是通“跤”,例如:“杨志大怒,把牛二推了一交。”(《水浒传》第十二回)再如:“刚到厢房中角门首,不防黑影里抛出一条绳子来,把来旺儿绊了一交。”(《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
五是可以用作交趾的省称。例如:“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再如:“孙刘二氏,割有交益。”(晋·皇甫谧《〈三都赋〉序》)
根据上面对“交”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交”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于左下(左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交”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交”字的相关成语比较丰富,其文化含义大致有如下六种情形,现每类略举几例。
其一,“交”字表示接触、往来的意思,例如:
交头接耳——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凑近耳朵。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语见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失之交臂——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源自《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云交雨合——交:接触。指相会,重逢。语见唐·李益《古别离》诗:“江回汉转两不见,云交雨合知何年。”
交臂历指——交臂:两手接触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像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语见《庄子·天地》:“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公平交易——交易:往来贸易。指公平合理的买卖。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抢他,何罪之有!”
其二,“交”字表示结交、交往的意思,例如:
交淡若水——交:交往。指道义上的交往不涉名利。语见《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交浅言深——交:结交。跟结交浅的人谈心里话。源自《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语见《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上交不谄——谄:巴结、奉承。与踞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语见《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息交绝游——屏绝交游活动,隐居。源自晋·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其三,“交”字表示朋友、情谊的意思,例如: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源自《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语见《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指非常要好的朋友。源自《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忘年之交——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源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语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其四,“交”字表示交错、会合的意思,例如: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语见《晋书·王弇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时而举杯畅饮,时而用酒筹行酒令,形容許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语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源自《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源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
星月交辉——星星和月亮交相照耀。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行走三市,竞放花灯。”
其五,“交”字表示错杂、纠缠的意思,例如:
不得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语见明·罗贯中《粉妆楼》第三十一回:“侯登听了这些话,句句骂得扦心,那里受得下去,又恼又羞,跳起身来说道‘罢了,罢了!我同他不得开交了!’”
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语见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
水火无交——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源自《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水米无交——指没有吃过别人一点东西。比喻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也比喻双方毫无往来。语见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老夫在此为理三年,治百姓水米无交,于天香秋毫不染。”
其六,“交”字表示一齐、同时的意思,例如:
交口称誉——异口同声地称赞。源自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众口交传——众人辗转述说。语见清·陈天华《警世钟》:“就是不幸受伤身死,众口交传,全国哀痛,还要铸几个铜像,立几个石碑,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众口交詈——众人一致责骂。语见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牛督拥兵护逃,众口交詈。”
众口交赞——众人交相赞美。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列公,你看只一个长姐儿,也会闹得这等千里逢迎,众口交赞,可见‘声气’这途也不可不走的。”
作者:四川省“中华文化城市传承普及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