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的一般含义是指“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考虑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为此,我们把握了“适合”二字,选择了“布艺”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拓宽知识、练就技能,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把手脑结合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手段。
一、布艺手工制作课程化的可行性
1. 布艺手工制作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了解乡情习俗、熟悉生活、增长知识;布艺手工制作是一种创作,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数学、常识、美术等多方面知识,有利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布艺手工制作的实践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务必做到专心、细心、耐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布艺手工制作可以开发学生潜质,学生在布艺手工制作的实践中养成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扬长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将终生受益。
3. 形成学校特色化。在国家课程集权的体制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没有特色即不能生存、不能发展,没有特色即意味着萎缩和消亡。②布艺艺术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布艺艺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做等工艺为一身,以布为原料,创造出各种色彩明亮、活泼逼真的形象,使布艺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选择《布艺手工制作》这一课题为我校特色化教育探寻了一条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4. 有足够的可开发资源,材料便宜易找,人人都可参与。任何新的课程的开发,不得不考虑到一个问题——制作材料的成本。我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差,资金是很大的问题,如果靠向上级部门要经费,显然很不现实。经过考察,在我校旁的棉纺厂内的纺织车间和成衣车间在生产的时候通常会留下许多废布角料和棉花以低廉的价格卖出,我们看到了这一资源的再利用价值,这些大量色彩丰富、质地不同的低廉的边角料刚好是做手工艺品的好材料,为我校提供了制作资源。而且,棉布是民生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依托棉纺厂,可以长期满足我校的需求,因此布艺手工制作教学可以称得上是因地制宜。
二、布艺手工制作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课程的规划
1. 明确分工
让每一位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明确定位,知道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由于我们学校只有一名美术教师。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执行的需要,为此,我们定期由专业美术教师对全校的教师进行课程的教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给予技术的指导,提高教师认识能力,知道教师必须扮演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并将此看作是他们专业职责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2. 规划好课程实施年段
把学生规划为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年级段。各年级段(1)班是实验班。
3. 规划好课程的表现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规划:平面(一、二年级)——半立体(三、四年级)——立体(五、六年级)
4. 规划好课程的表现主题
主题由学校统一规定,每月一主题,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是动物、植物、风景、家庭生活、奇思妙想等等。
5. 规划好课程的时间
既然将布艺手工制作教学放入课堂,那么就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为一课时,由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实施时间,逢周五下午第二节为校本课程时间,任何人都不许随意占用这时间。
6. 计划好课程资源的分配
每月定期让一名教师将布料分配好,各班按年级顺序派出学生代表去领取布料,这样开展就有条不紊了。
7. 规划好展示作品的舞台
学校在开发时就已设计了展示课程成果的平台,分四级别:
个人展示:学生自己认为做得成功的作品在班里与同学交流。
班级展示:学校统一在每一个班里设计装裱好的展示台,班里每月主题结束后班里定期将优秀作品展示在上面。
学校走廊、楼梯、过道的展示:定期对各班作品进行评比,优秀作品则展示在课室外,成为装饰学校的艺术品。传承展示:每年毕业班的同学为新入学的一年级的新生制作一件小礼物,并在开学典礼时授予新生成为传统文化,凸显学校特色。
(二)课程活动的多样性
1. 课堂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可自由组合进行布艺手工制作活动。
2. 授课形式多样性
教师在授课时以简单、直观、注重启发等方式进行授课,有时可以直接走到学生中间去,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3.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穿针比赛、缝制比赛、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做一做——写一写活动。
4. 作品的多样性
学生的作品去向的问题关系到学生劳动成果是否受到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除了用学生的作品装饰课室、学校以外,我们还让学生把作品用来装饰他们自己的生活,如:高年级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挂在书包,作为小挂饰,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效果
自开展以来,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弘扬了民间布艺艺术,男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学生对工作的条理性明显加强。面对事情的处理能较快的理清工作的步骤,轻重缓急、主要、次要。
(3)学生的协作能力加强,互助精神随处可见。
(4)语文的习作能力有所提高。如:在学生的日记、习作中,许多的学生把课程活动的过程作为写作的素材,因为感受深,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生动有趣多了。
(5)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增强,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研究的兴趣。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布艺手工制作课程化的可行性
1. 布艺手工制作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了解乡情习俗、熟悉生活、增长知识;布艺手工制作是一种创作,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数学、常识、美术等多方面知识,有利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布艺手工制作的实践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务必做到专心、细心、耐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布艺手工制作可以开发学生潜质,学生在布艺手工制作的实践中养成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扬长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将终生受益。
3. 形成学校特色化。在国家课程集权的体制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没有特色即不能生存、不能发展,没有特色即意味着萎缩和消亡。②布艺艺术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布艺艺术集民间剪纸、刺绣、制做等工艺为一身,以布为原料,创造出各种色彩明亮、活泼逼真的形象,使布艺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选择《布艺手工制作》这一课题为我校特色化教育探寻了一条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4. 有足够的可开发资源,材料便宜易找,人人都可参与。任何新的课程的开发,不得不考虑到一个问题——制作材料的成本。我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差,资金是很大的问题,如果靠向上级部门要经费,显然很不现实。经过考察,在我校旁的棉纺厂内的纺织车间和成衣车间在生产的时候通常会留下许多废布角料和棉花以低廉的价格卖出,我们看到了这一资源的再利用价值,这些大量色彩丰富、质地不同的低廉的边角料刚好是做手工艺品的好材料,为我校提供了制作资源。而且,棉布是民生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依托棉纺厂,可以长期满足我校的需求,因此布艺手工制作教学可以称得上是因地制宜。
二、布艺手工制作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课程的规划
1. 明确分工
让每一位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明确定位,知道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由于我们学校只有一名美术教师。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执行的需要,为此,我们定期由专业美术教师对全校的教师进行课程的教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给予技术的指导,提高教师认识能力,知道教师必须扮演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并将此看作是他们专业职责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2. 规划好课程实施年段
把学生规划为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年级段。各年级段(1)班是实验班。
3. 规划好课程的表现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规划:平面(一、二年级)——半立体(三、四年级)——立体(五、六年级)
4. 规划好课程的表现主题
主题由学校统一规定,每月一主题,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是动物、植物、风景、家庭生活、奇思妙想等等。
5. 规划好课程的时间
既然将布艺手工制作教学放入课堂,那么就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为一课时,由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实施时间,逢周五下午第二节为校本课程时间,任何人都不许随意占用这时间。
6. 计划好课程资源的分配
每月定期让一名教师将布料分配好,各班按年级顺序派出学生代表去领取布料,这样开展就有条不紊了。
7. 规划好展示作品的舞台
学校在开发时就已设计了展示课程成果的平台,分四级别:
个人展示:学生自己认为做得成功的作品在班里与同学交流。
班级展示:学校统一在每一个班里设计装裱好的展示台,班里每月主题结束后班里定期将优秀作品展示在上面。
学校走廊、楼梯、过道的展示:定期对各班作品进行评比,优秀作品则展示在课室外,成为装饰学校的艺术品。传承展示:每年毕业班的同学为新入学的一年级的新生制作一件小礼物,并在开学典礼时授予新生成为传统文化,凸显学校特色。
(二)课程活动的多样性
1. 课堂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可自由组合进行布艺手工制作活动。
2. 授课形式多样性
教师在授课时以简单、直观、注重启发等方式进行授课,有时可以直接走到学生中间去,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3.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穿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穿针比赛、缝制比赛、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做一做——写一写活动。
4. 作品的多样性
学生的作品去向的问题关系到学生劳动成果是否受到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除了用学生的作品装饰课室、学校以外,我们还让学生把作品用来装饰他们自己的生活,如:高年级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挂在书包,作为小挂饰,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效果
自开展以来,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弘扬了民间布艺艺术,男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学生对工作的条理性明显加强。面对事情的处理能较快的理清工作的步骤,轻重缓急、主要、次要。
(3)学生的协作能力加强,互助精神随处可见。
(4)语文的习作能力有所提高。如:在学生的日记、习作中,许多的学生把课程活动的过程作为写作的素材,因为感受深,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生动有趣多了。
(5)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增强,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研究的兴趣。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