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章申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章申
  1955年生,河北大名人。高级建筑师。198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党委书记,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司长、人事司司长。现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从结绳记事开始,中国文字的形成就伴随着刻画和书写,那么,刻画和书写作为对文字内容的一种表达手段,其规范性的要求所带来的审美上的意义,在中国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书写的艺术在中国的历史传统里,并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是一种刻意的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主观的艺术追求,而是在表达内容时不经意地表现出艺术的特质,这种于无声处响惊雷的艺术,正反映出中国书法的高妙之处。
  透视中国传统的书法,书写的心理状态和艺术的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绝然的区别,因此,当我们今天看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时候,可以想象王羲之当时并不是把《兰亭序》作为一件书法作品来书写的,他仅仅是书写《兰亭序》而已。至于《兰亭序》在书写方面的艺术价值的认定,则是后人对它的追认。到了元明清文人艺术昌盛的时期,书法的独立价值表现在艺术方面,更多的是文人的一种业余的雅好—官之余,文之余,兴之余,这样的“三余”方式给予书法以中国文化上的独特内容,而这样的书写状态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持续到20世纪初,这也就是一部后人撰写的“中国古代书法史”的过程。
  然传统书法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虽承载国学之重任,终为小艺而已。力不及科技,势不如绘画,而究其堂奥,书法则深邃莫测。虽然,大众化的现实发展,遮蔽了许多文化上的问题,可是,作为艺术的书法在书法成为艺术的时代中,却表现出识者渐寥的窘境。
  吕章申和当今千千万万的书法家一样,不仅有着对于书法之道的热爱,而且有着数十年孜孜以求的努力。可是,他的书法以“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特点,表现出与时流迥异的独特个性风格。他的独特之处,一是书法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二是表现出了非专业化的倾向。在他的个性特点中,所书既不平正,也不险绝;既不风流,也不为法度所囿。他给人的是一种朴实、疏朗、散淡、秀润的风格。他的朴实在于没有花拳绣腿,没有表现出正草隶篆的全能,仅是行草而已。他的疏朗表现在结体的布局内,散淡反映在整体的意境里,而秀润则深藏在内在的气韵中。
  中国书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学科化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书法的普及,但是,并没有带来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各种高学位的书法家遍地行走的今天,书法的发展正承受着这种专业化带来的弊端。书法的专业化的弊端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功利性,这是难以进入书法境界的一个致命的关隘。吕章申的书法有着与时尚相悖的非功利性的业余状态,而这正吻合了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几千年来,是业余的书家创造了独具品格的中国书法史,而专业的书匠则难见于史册。所以说,吕章申的这种“业余状态”在当下书法界尤显得难能可贵。
  古人云“作画形异而神难”,书法亦同此理。当代书家往往从专业的角度,沉湎于正草隶篆或二王、颜柳或苏黄米蔡之中,因此,落入书法的“形”的窠臼,而失去书法的“神”的风采。显然,摹其形迹易,只要下一点功夫,终能达到一般的水平。然而能得其神则难,一要学养,二要天赋。天赋乃与生俱来,然学养能补天赋之不足。吕章申在文化界多年,耳濡目染,以学养扩识见,以识见促书法,走出一条自我的书法道路。而这之中能得书法之神,是吕章申书法在审美上的最重要的特点。
  (书 灵《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读〈吕章申书法集〉》)
  


  李商隐诗《忆住一师》 吕章申 2007年
  吕洞宾诗 吕章申 2007年
  
  


  怀素诗《题张僧繇醉僧图》 吕章申 2007年
  
  


  五代禅诗 吕章申 2007年
  
  延伸阅读·评论
  
  吕章申先生是一个以“立德”、“立言”为人生准则的人。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流衍中,人们历来认为,“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特别适用评价以“游于艺”为手段,以“志于道”为目的的书法艺术。这是因为,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书法艺术,历来具有以“气”为本体,而终极价值指向归依于“道”的特殊性。章申先生的书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特殊的审美魅力与审判价值的。
  章申先生的书法,凌空下笔,以气运腕,取象不惑,写得一派天然,具有华滋而灿烂的美感。看到他的书法,我们会感到那书法中有鲜活的血液在滚动,感到那字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活物,能让我们的心灵,在欣赏他的书法时,回归宁静,质朴的精神家乡,得到亲和本土文化本真精神的洗礼。所以,面对他的书法,我们极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章申先生的书法,总体上看,具有“大美不言,大璞不雕”一样的美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才气,常有姿媚于字里行间越出,极为近似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贯中西的学者们的书法。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章申先生与这些文化人一样,既追求个性生命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充沛的活力和饱满的才气,又在个人生活与处世原则上崇尚清朗、简淡、平静、祥和的人生理念所使然。
   (傅京生《吕章申书法赏析》)
其他文献
崔晓东   1953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祖籍江苏扬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炎黄艺术》杂志主编。    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个性面貌。个性面貌愈独特愈好,不同于前人和当代人。不过,能称得上个性面貌的,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既要异于他人,又要有相当水平。仅仅与别人不同,还不能称为个性面貌,还必须有相
期刊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笔精墨妙,“可居可游”,有一种牧歌式的宁静。显然,这一植根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并由此形成的审美定势,已经难以激起现代都市文明之下人们内心的共鸣。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又使人们对原始的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然而,以往那种“自然即我,我即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却悖论般地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奢望。于是,重返大自然,成了时下一种强烈的呼声。对于中国山水画家来
期刊
刘鸿洲  湖南凤凰人。现为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刘鸿洲的花鸟画之所以具有雅俗共赏、明朗亮丽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家对待自然的特定审美态度有关系,即刘鸿洲把花鸟世界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艺术对象,从而与传统文人崇尚的孤寂荒寒的境界拉开了距离。为了表达对花鸟世界的理解和感受,刘鸿洲在笔墨语言上,采取了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在色彩上,艺术家
期刊
肖振中  1958年生于湖南凤凰,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肖振中先生聪明好学,才气十足,水彩画,中国画,书法,美术教育与研究等都有不凡的表现,真正要把他归类于什么家却往往有些困难。     振中先生在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学的是中国画专业,师承曾晓浒、聂南溪等教授,毕业分配到怀化
期刊
孔仲起先生是当代富有影响力与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之所以说他有创造性,是因为他的山水画尤其是那些以云水为主题的作品具有十分独到的表现能力,无论从外在的形式感还是从内具的笔墨精神来看,都迥然有别于古人,而卓然自立于今天的艺林。br>      孔仲起的山水画与古老而悠远的中国画传统(或中国文化传统)紧相维系。换句话说,他的山水画风是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土壤之上的。内行的人不难看出,孔仲起的山水画取径很大,笔
期刊
位于长江下游的常熟依傍秀美如画的虞山,千余年来引得无数的文人雅士竞折腰,言子墓道、太子书台、破山禅房至今仍然焕发着不尽的文气。常熟在中国画史上自元代开始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发源地,人们可以历数家珍似地列举出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而他们的艺术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常熟周围的吴门、松江、娄东同样是画家群起的地方,它们和一些著名的画家、流派相连,共同造就了明清画坛的盛世。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内的画家。历来
期刊
黄山乃天下名山之冠,它不仅以神奇瑰丽的山水魅力誉满世界,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涌向它的怀抱,它还是培育古今众多杰出画家的艺术摇篮。从清初的渐江、石涛、梅清、石到现代的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陆俨少等等,莫不师法黄山、受惠于黄山。自号“黄山山中人”的山水画大师、歙县人黄宾虹先生,一向重视写生,力主创造,他曾说“只知师古人,不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宾翁一生勤奋治学,成就影响显赫,曾九上黄山
期刊
一 对省文化局1982年2月1日所写《关于钱松同志的抄家物资和国画作品的情况调查》,我的几点说明:    一、我认为文化局这个《情况调查》只写了在南京我家中抄家物资和1957后我在画院存画情况,并非我的全部国画作品和抄家物资情况。  1981年6月份省文化局文物处于的水付(副)处长来我家。当时是他负责这些工作,我向他汇报我的早年作品在宜兴县老家被抄,至今未退还;我的中年作品在无锡市当年(1937年
期刊
黄苗子  1913年生于广东中山。曾任《新民报》副总经理,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全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委员等。  郁风(1916—2007)  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富阳。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展览名称:白头偕老之歌——黄苗子、郁风艺术展  展览时间:2007年4月27日至5月8日  展出地点:中国美术馆    夫
期刊
1973年出生于西安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硕士。      枣岭村之秋江天   188cm×155cm2006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