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把握课改趋势 发展核心素养》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国际竞争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发展历史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证据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027-010
历史作为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史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视结论轻视学习过程的现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史料,如何收集史料,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养成利用证据进行自身观点维护的习惯。
一、夯实基础强化史证观念
历史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新加的学科,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史料,并初步掌握史料的应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首先,分清史料类型。史学界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表述和多标准的史料,但是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来说,其需要掌握的是能够帮助自己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材料。对史料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史呈现方式、留传方式、存储方式、证据能力切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区别主要是是否经人修改。如在学习三国时期历史知识时,《三国志》属于一手史料,而根据《三国志》改编的电脑游戏、电视剧或电影等就属于二手史料。学生要明白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价值是不同的。
其次,增强史实意识。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时,让学生分清史实是前提。史实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对历史的陈述,观点是客观的。如赤壁之战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对赤壁之战的描述“是一场重要的战役”是一种观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史实和观点区分能力,以为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二、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在一年的历史学习后,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形成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首先,发挥史料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证据的重视,在下结论前一定要依据证据进行判断,这是一种实证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史料入手,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进行历史结论的验证,目的是使学生在强化训练中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培养学生探究及批判精神。初中阶段的史料主要有图表史实料和文字史料,其中图表史实直观、且趣味性强;文字史料内容丰富,系统性连续性强,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选择史料进行辅助,以发挥不同史料的价值。如在讲授五四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五四运动参与者的回忆史料,以将学生拉回到五四运动现场,同时借助当时报纸记载的游行图片等,多渠道了解五四运动的全过程。
其次,强化实证观念。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观点,让学生自己找证据。如在讲授“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时,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或其他史料中寻找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以证明观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并通过史料中提炼观点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史料的观点提炼方法。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当时各大报纸对西安事变的记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力量对此次事变的态度,并提炼出不同观点,以强化学生对同一事件的多元化认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史料对结论进行多重印证。学生在不同史料的研究过程中,如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三、通过综合训练巩固史证意识
在进入初中三年级后,历史教学主要是结合中考要求进行复习,此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解答,实现史料灵活运用的目的。
首先,灵活运用史料。在中考考纲的指导下,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是以灵活运用史料为前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各种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中考题目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以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应用史料,一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其次,利用综合训练解决问题。在三年级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专题史料内容反馈历年中考命题原则,使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整体脉络,通过史料实证培养思辨能力。在教材自带题目或教师搜集的题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可信度高的史料入手,以提取有效信息,并完成历史结论的陈述,目的是巩固自己的观点,巩固史料实证意识。目前的中考试题基本都是依靠史料作為素材,学生必须有敏锐的史料实证意识,以正确解答问题。以论述题目为例,学生要先找到史料的关键词,确定史料反映的主题,之后对史料进行观点提炼,再结合题目要求,利用自己掌握的史料进行陈述,以使陈述不偏离主题。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料作为一个阶段的产物,虽然有局限性,但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时,要避免利用单一史料进行论证,要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补论证,以使结论更准确。教师要通过夯实基础、加强训练、综合巩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独自进行史料搜集、甄别,同时又不放任自流,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向莲.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7,(11):243.
[2]王树威,王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56-57.
[3]李玲.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12):46-47.
[4]姚实彦.以“证据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素养[J].新课程·中学,2018,(2):4.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027-010
历史作为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史的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视结论轻视学习过程的现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史料,如何收集史料,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养成利用证据进行自身观点维护的习惯。
一、夯实基础强化史证观念
历史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新加的学科,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史料,并初步掌握史料的应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首先,分清史料类型。史学界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表述和多标准的史料,但是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来说,其需要掌握的是能够帮助自己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材料。对史料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史呈现方式、留传方式、存储方式、证据能力切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区别主要是是否经人修改。如在学习三国时期历史知识时,《三国志》属于一手史料,而根据《三国志》改编的电脑游戏、电视剧或电影等就属于二手史料。学生要明白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价值是不同的。
其次,增强史实意识。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时,让学生分清史实是前提。史实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对历史的陈述,观点是客观的。如赤壁之战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对赤壁之战的描述“是一场重要的战役”是一种观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史实和观点区分能力,以为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二、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在一年的历史学习后,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形成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首先,发挥史料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证据的重视,在下结论前一定要依据证据进行判断,这是一种实证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史料入手,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进行历史结论的验证,目的是使学生在强化训练中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培养学生探究及批判精神。初中阶段的史料主要有图表史实料和文字史料,其中图表史实直观、且趣味性强;文字史料内容丰富,系统性连续性强,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讲授内容选择史料进行辅助,以发挥不同史料的价值。如在讲授五四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五四运动参与者的回忆史料,以将学生拉回到五四运动现场,同时借助当时报纸记载的游行图片等,多渠道了解五四运动的全过程。
其次,强化实证观念。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观点,让学生自己找证据。如在讲授“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时,学生可以在教材中或其他史料中寻找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以证明观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并通过史料中提炼观点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史料的观点提炼方法。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当时各大报纸对西安事变的记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力量对此次事变的态度,并提炼出不同观点,以强化学生对同一事件的多元化认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史料对结论进行多重印证。学生在不同史料的研究过程中,如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三、通过综合训练巩固史证意识
在进入初中三年级后,历史教学主要是结合中考要求进行复习,此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解答,实现史料灵活运用的目的。
首先,灵活运用史料。在中考考纲的指导下,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是以灵活运用史料为前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各种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中考题目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以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应用史料,一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其次,利用综合训练解决问题。在三年级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专题史料内容反馈历年中考命题原则,使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整体脉络,通过史料实证培养思辨能力。在教材自带题目或教师搜集的题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可信度高的史料入手,以提取有效信息,并完成历史结论的陈述,目的是巩固自己的观点,巩固史料实证意识。目前的中考试题基本都是依靠史料作為素材,学生必须有敏锐的史料实证意识,以正确解答问题。以论述题目为例,学生要先找到史料的关键词,确定史料反映的主题,之后对史料进行观点提炼,再结合题目要求,利用自己掌握的史料进行陈述,以使陈述不偏离主题。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料作为一个阶段的产物,虽然有局限性,但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时,要避免利用单一史料进行论证,要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补论证,以使结论更准确。教师要通过夯实基础、加强训练、综合巩固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独自进行史料搜集、甄别,同时又不放任自流,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向莲.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7,(11):243.
[2]王树威,王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56-57.
[3]李玲.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12):46-47.
[4]姚实彦.以“证据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素养[J].新课程·中学,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