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进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事件,有多种理论解释进化机理。民以食为天,在人类进化史中,饮食对人类的生存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我们从最开始的狩猎采集,到之后的农业种植,到后来大规模地生产并能提取合成发明许多新的食物。食物可谓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并和进化息息相关,没有食物的不断变化,人类生长不成今天的样子。那么,食物,到底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进化的呢?
食物的变化
关于食物与进化的关系,许多研究者也给出了他们的解释。近代许多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发现:人类在最初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都是只吃蔬果而不吃动物的,这样的情况经过三次的冰河时期都没有改变。可是,到了第四次冰河时期,被冰封雪盖的大地再也无法长出足够的蔬果供应人类所需,为了能继续活命,我们的祖先才被迫去取食动物身上的肉。最后,这次的冰河时期虽然安然度过,可是大家却已习惯把肉类当作食物。
所以说,我们真正的祖先是茹素的!
以色列的演化经济学家奥菲克对人类早期的食物结构演变给出一个解释。距今一百八十万年前到两百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狩猎和根块采集的时代,实现了由完全的食草动物向杂食动物的转变。即是说,人开始“吃动物”了。这种转变需要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和生理结构支撑。首先,人学会了使用火,降低了消化肉食的难度,建立了中心向四周的辐射状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复杂的分工合作模式。其次,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在获取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较少,但在消化过程中消耗能量较大(因植物富含毒素),所以食草动物需要相对强大的肠胃来反刍;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并不需要很大的消化器官来分解有毒物质,却需要相对强大的脑来设计追捕猎物。
考古学家的发现表明,原始人类大脑容量的骤增与肠胃容量的骤减也大致发生在这一时期。几百万年来,人作为杂食动物,其食谱结构并没有显著的改变。
通过对现在存活的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牙齿的观察,可以断定人类的祖先“猿”是有一对锋利而长的犬齿,长度是现在牙齿的3倍以上,犬齿是一些食肉动物的“标志”,是获取一类肉食的重要工具。而如今人类的犬齿已经退化了。
人类属于杂食动物,且杂食范围极宽广,甚至远远超过了哺乳动物中的猪和昆虫界的蟑螂。杂食也是一种优势,它有助于人类消费自然界中来自不同营养级的各类食物。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还有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即吃鱼。人类大脑是由一些特殊的脂肪所构成的。其中有兩种最重要的脂肪酸(DHA和AA)在人体内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也被称作“必需脂肪酸(EFA)”或“大自然防冻剂”。研究表明,“必需脂肪酸”的最佳来源是冰海鱼油,这是“大脑的营养品”。可见人类捕食鱼类与大脑扩增和体质进化的重要关系。此外,在叙利亚的杜拉(Doura)岩穴曾发现尼安德特人食用紫草科多油种子的证据,而某些植物籽实(坚果)是除了鱼类外也富含EFA的食品。
饮食因素在人类进化中的关键作用
人猿相揖别。为何只有人类迈步走上了进化大道?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人类的进化究竟是渐变,还是突变?今天,我们人类是否还在进化?这些问题仍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与猿的基因有98%相同。这2%的差异竟造成人与猿的巨大差别。其中,1%为语言,1%为抽象思维。这很能说明问题。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呢?
火的使用
进化是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除了能够灵活地适应第四纪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以外,饮食结构、制备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对于进化起到了关键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类的觅食和食物生产手段在自然界更是独一无二。这其中,学会用火,特别是用火来制备食物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才能,也是人类从自然界区分出来的基本特征。这一行为对人类适应环境、体质进化、脑容量扩张和社会化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学会用火与熟食才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人类究竟何时学会用火?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据考古发现,距今50万年前后,人类已经懂得用火。但保存火种的行为则要晚得多,主动“点燃”火种的行为是除了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以外,任何物种都不具备的特殊能力。火的使用和控制无疑是直立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河图挺佐辅》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人类学会用火至少导致了三个有利于进化的因素出现:
首先,它扩大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食用更多的小动物和植物。火的利用使他们的食物发生改变,食谱扩大了:吃烤熟的肉;因食物被加热后会导致分子重组,原来不能吃的植物,特别是某些植物的种子和块根,经过火烤,变得可食;通过火的烧烤,有毒的食物变成没有毒的,不好吃的食物变成好吃的,不容易消化的变成容易消化的了,这对一些原先无法生吃的动物和植物起到了消毒作用。其次,熟食极大地减轻了人体内脏的消化负荷,促使脑容量扩大,内脏逐渐缩小。第三,熟食还可以起到软化和美化食物的作用,有利于营养吸收。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熟食有利于儿童和老人,可提高人口的繁殖率并延长寿命。
以上三方面可谓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人类体质形态的进化首先表现为脑容量增加,其次是牙齿变小(特别是犬齿),第三是内脏缩小(仅相当于动物的一半)。研究表明,人类脑容量的扩增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其一是在距今200万年左右,即人属动物(直立人)出现之初。其二是在距今30-40万年。这也是人类遗骸与燃烧的灰烬、烧骨、木炭一起出现的阶段。牙齿变小则与考古发现人类最早使用火塘的年代相一致。因以火熟食,导致饮食生活的根本性改观,缩短了食物消化的过程,增强了健康,帮助人类进一步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 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有了火可以烹煮食物,必然会对人的体质进化产生重大影响:下颌骨不需要那么粗大有力,牙齿也不需要那么宽大锋利,因此人的下巴颏儿就收缩进去了,牙齿也变小了;由于增加并改善了肉食,结果是进一步促进了脑的发育,内脏缩小,也使得可以将更多能量提供给大脑,有利于大脑皮层的扩张,提升人类的智能。这个变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人类的创造欲。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增大的脑容量与易消化或经过加热易消化的食物之间建立了生物学的联系,同时将人类用火、熟食与大脑的进化进一步关联起来。 当猿人学会了用火,就增强了自己抵抗敌人的力量,使自己更加能控制或适应自然;使食物更加丰富,生活更有保障;同时,也使自己的身体可以得到一些更好的养料。正因为掌握了使用火的技巧,食物多样性才得以实现。由于用火,猿人就获得了新的知识,就更加有智慧,更加离开了动物的状态,更加表现出人的性质了。
切碎食物,人类进化的关键
人类在石器时代能够对食品进行预加工,便于咀嚼,这一关键技能让人从下巴大、脑袋小的类人猿进化为脑部更大、脸部更小的智慧人类。
进化成人类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会切割食物,或者把食物敲碎,这样人类不再需要大型牙齿或者较大面部,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牙齿和面部,这对于人类发展出语言功能至关重要,同时利于人类拥有更大的脑容量。我们咀嚼得更少,这也是人之成人的因素之一。
学界对人类何以进化出大脑一直争论不休,但不管这一原因何在,这一过程与人类面部的变化相吻合,即从长鼻巨齿的类人猿过渡到面部平整、小牙的人类。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咀嚼食物的时间和用力程度是这一面部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对食物加工器具的发明,而非烹饪,是人类区别其他类人猿的诱因。
人类展现出来的加工食物的技能,尤其是在吃肉前对其进行加工,不仅减少了咀嚼的难度,也让咀嚼变得更加高效。而这一行为让下巴、牙齿和咀嚼肌变小成为可能。一些科学家认为“会烹饪”是人类提高食物加工效率的关键突破性技术,但这一“技术”仅在50万年前才得以普及,而人體面部结构的重大改变则是发生在200万年以前。
我们的食物
祖先规定了我们每天三顿的餐段,几乎全人类都遵循了早晨、中午、晚上的进食约定,碳水化合物的补充让我们拥有力量和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智慧。探讨人类的历史与食物的联系密不可分,人类与其他生物除了智慧和思维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关于食物的不同点,就是对火的使用,我们知道用火来炙烤烹饪食物,人类发现了食物更深层的美好:不仅可以充饥,更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人类对于食物的另一革新是对味道的发现,多数食物的基础味道是盐,如果没有盐的刺激我们的味蕾就如同虚设,口中的愉悦不会那么自然。从远古的无味觉,到味觉嗅觉不断地优化,再到神经网络与嗅觉味觉的关联,每一步的进化都在促使着人类对新食物开启了新探索。
食物跟随着人类一同进化着,稻米和小麦不仅仅是米饭和面食。聪明的人类将食物进行了美妙的转换,发现将米饭反复捶打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分子重组居然有粘黏的质感,口感似乎比米饭更温柔,然后取名为年糕。在一团白面中混合一点肉类,增加白面的层次使肉的浓郁与面的寡淡相融合,这就是包子的产生,丰富了层次,满足了味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与食物的相遇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美好。物理的捶打揉捏和化学的发酵激发了食物的另外一种潜能。
食物的发展不仅与人类进化史相连,也与人类文明史相关。当世界孤立的时候,食物也是孤立苍白的,我们从茹毛饮血到现在的饕餮盛宴经历的是人类历程上的变迁和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对外部世界的未知进行了探索,人类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和斗争才划圈了自己的领地,在保证自己领土安居乐业的基础下才敢探索外面的世界。经过交换、种植、培育我们才确确实实拥有了以前所不拥有的食物,但我们却没有改变最初的饮食习惯,仅仅是把新的发现用一个适合的方法把它融入到我们固有的食物里,使食物更加美味。
结语:
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人类得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创造璀璨的文明,其原因何在?食物,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你可能要说,每一个动物都要吃食物,但是,人类通过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造食物,使得人类本身的机体产生变化,进而进化出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大脑,进而能够创造各种各样的食物,产生丰富多彩的文明。无疑,食物,正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
食物的变化
关于食物与进化的关系,许多研究者也给出了他们的解释。近代许多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发现:人类在最初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都是只吃蔬果而不吃动物的,这样的情况经过三次的冰河时期都没有改变。可是,到了第四次冰河时期,被冰封雪盖的大地再也无法长出足够的蔬果供应人类所需,为了能继续活命,我们的祖先才被迫去取食动物身上的肉。最后,这次的冰河时期虽然安然度过,可是大家却已习惯把肉类当作食物。
所以说,我们真正的祖先是茹素的!
以色列的演化经济学家奥菲克对人类早期的食物结构演变给出一个解释。距今一百八十万年前到两百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狩猎和根块采集的时代,实现了由完全的食草动物向杂食动物的转变。即是说,人开始“吃动物”了。这种转变需要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和生理结构支撑。首先,人学会了使用火,降低了消化肉食的难度,建立了中心向四周的辐射状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复杂的分工合作模式。其次,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在获取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较少,但在消化过程中消耗能量较大(因植物富含毒素),所以食草动物需要相对强大的肠胃来反刍;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并不需要很大的消化器官来分解有毒物质,却需要相对强大的脑来设计追捕猎物。
考古学家的发现表明,原始人类大脑容量的骤增与肠胃容量的骤减也大致发生在这一时期。几百万年来,人作为杂食动物,其食谱结构并没有显著的改变。
通过对现在存活的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牙齿的观察,可以断定人类的祖先“猿”是有一对锋利而长的犬齿,长度是现在牙齿的3倍以上,犬齿是一些食肉动物的“标志”,是获取一类肉食的重要工具。而如今人类的犬齿已经退化了。
人类属于杂食动物,且杂食范围极宽广,甚至远远超过了哺乳动物中的猪和昆虫界的蟑螂。杂食也是一种优势,它有助于人类消费自然界中来自不同营养级的各类食物。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还有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即吃鱼。人类大脑是由一些特殊的脂肪所构成的。其中有兩种最重要的脂肪酸(DHA和AA)在人体内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也被称作“必需脂肪酸(EFA)”或“大自然防冻剂”。研究表明,“必需脂肪酸”的最佳来源是冰海鱼油,这是“大脑的营养品”。可见人类捕食鱼类与大脑扩增和体质进化的重要关系。此外,在叙利亚的杜拉(Doura)岩穴曾发现尼安德特人食用紫草科多油种子的证据,而某些植物籽实(坚果)是除了鱼类外也富含EFA的食品。
饮食因素在人类进化中的关键作用
人猿相揖别。为何只有人类迈步走上了进化大道?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人类的进化究竟是渐变,还是突变?今天,我们人类是否还在进化?这些问题仍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与猿的基因有98%相同。这2%的差异竟造成人与猿的巨大差别。其中,1%为语言,1%为抽象思维。这很能说明问题。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呢?
火的使用
进化是个漫长、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除了能够灵活地适应第四纪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以外,饮食结构、制备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对于进化起到了关键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类的觅食和食物生产手段在自然界更是独一无二。这其中,学会用火,特别是用火来制备食物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才能,也是人类从自然界区分出来的基本特征。这一行为对人类适应环境、体质进化、脑容量扩张和社会化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学会用火与熟食才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人类究竟何时学会用火?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据考古发现,距今50万年前后,人类已经懂得用火。但保存火种的行为则要晚得多,主动“点燃”火种的行为是除了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以外,任何物种都不具备的特殊能力。火的使用和控制无疑是直立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河图挺佐辅》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人类学会用火至少导致了三个有利于进化的因素出现:
首先,它扩大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食用更多的小动物和植物。火的利用使他们的食物发生改变,食谱扩大了:吃烤熟的肉;因食物被加热后会导致分子重组,原来不能吃的植物,特别是某些植物的种子和块根,经过火烤,变得可食;通过火的烧烤,有毒的食物变成没有毒的,不好吃的食物变成好吃的,不容易消化的变成容易消化的了,这对一些原先无法生吃的动物和植物起到了消毒作用。其次,熟食极大地减轻了人体内脏的消化负荷,促使脑容量扩大,内脏逐渐缩小。第三,熟食还可以起到软化和美化食物的作用,有利于营养吸收。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熟食有利于儿童和老人,可提高人口的繁殖率并延长寿命。
以上三方面可谓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人类体质形态的进化首先表现为脑容量增加,其次是牙齿变小(特别是犬齿),第三是内脏缩小(仅相当于动物的一半)。研究表明,人类脑容量的扩增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其一是在距今200万年左右,即人属动物(直立人)出现之初。其二是在距今30-40万年。这也是人类遗骸与燃烧的灰烬、烧骨、木炭一起出现的阶段。牙齿变小则与考古发现人类最早使用火塘的年代相一致。因以火熟食,导致饮食生活的根本性改观,缩短了食物消化的过程,增强了健康,帮助人类进一步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 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有了火可以烹煮食物,必然会对人的体质进化产生重大影响:下颌骨不需要那么粗大有力,牙齿也不需要那么宽大锋利,因此人的下巴颏儿就收缩进去了,牙齿也变小了;由于增加并改善了肉食,结果是进一步促进了脑的发育,内脏缩小,也使得可以将更多能量提供给大脑,有利于大脑皮层的扩张,提升人类的智能。这个变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人类的创造欲。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增大的脑容量与易消化或经过加热易消化的食物之间建立了生物学的联系,同时将人类用火、熟食与大脑的进化进一步关联起来。 当猿人学会了用火,就增强了自己抵抗敌人的力量,使自己更加能控制或适应自然;使食物更加丰富,生活更有保障;同时,也使自己的身体可以得到一些更好的养料。正因为掌握了使用火的技巧,食物多样性才得以实现。由于用火,猿人就获得了新的知识,就更加有智慧,更加离开了动物的状态,更加表现出人的性质了。
切碎食物,人类进化的关键
人类在石器时代能够对食品进行预加工,便于咀嚼,这一关键技能让人从下巴大、脑袋小的类人猿进化为脑部更大、脸部更小的智慧人类。
进化成人类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会切割食物,或者把食物敲碎,这样人类不再需要大型牙齿或者较大面部,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牙齿和面部,这对于人类发展出语言功能至关重要,同时利于人类拥有更大的脑容量。我们咀嚼得更少,这也是人之成人的因素之一。
学界对人类何以进化出大脑一直争论不休,但不管这一原因何在,这一过程与人类面部的变化相吻合,即从长鼻巨齿的类人猿过渡到面部平整、小牙的人类。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咀嚼食物的时间和用力程度是这一面部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对食物加工器具的发明,而非烹饪,是人类区别其他类人猿的诱因。
人类展现出来的加工食物的技能,尤其是在吃肉前对其进行加工,不仅减少了咀嚼的难度,也让咀嚼变得更加高效。而这一行为让下巴、牙齿和咀嚼肌变小成为可能。一些科学家认为“会烹饪”是人类提高食物加工效率的关键突破性技术,但这一“技术”仅在50万年前才得以普及,而人體面部结构的重大改变则是发生在200万年以前。
我们的食物
祖先规定了我们每天三顿的餐段,几乎全人类都遵循了早晨、中午、晚上的进食约定,碳水化合物的补充让我们拥有力量和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智慧。探讨人类的历史与食物的联系密不可分,人类与其他生物除了智慧和思维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关于食物的不同点,就是对火的使用,我们知道用火来炙烤烹饪食物,人类发现了食物更深层的美好:不仅可以充饥,更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人类对于食物的另一革新是对味道的发现,多数食物的基础味道是盐,如果没有盐的刺激我们的味蕾就如同虚设,口中的愉悦不会那么自然。从远古的无味觉,到味觉嗅觉不断地优化,再到神经网络与嗅觉味觉的关联,每一步的进化都在促使着人类对新食物开启了新探索。
食物跟随着人类一同进化着,稻米和小麦不仅仅是米饭和面食。聪明的人类将食物进行了美妙的转换,发现将米饭反复捶打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分子重组居然有粘黏的质感,口感似乎比米饭更温柔,然后取名为年糕。在一团白面中混合一点肉类,增加白面的层次使肉的浓郁与面的寡淡相融合,这就是包子的产生,丰富了层次,满足了味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与食物的相遇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美好。物理的捶打揉捏和化学的发酵激发了食物的另外一种潜能。
食物的发展不仅与人类进化史相连,也与人类文明史相关。当世界孤立的时候,食物也是孤立苍白的,我们从茹毛饮血到现在的饕餮盛宴经历的是人类历程上的变迁和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对外部世界的未知进行了探索,人类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和斗争才划圈了自己的领地,在保证自己领土安居乐业的基础下才敢探索外面的世界。经过交换、种植、培育我们才确确实实拥有了以前所不拥有的食物,但我们却没有改变最初的饮食习惯,仅仅是把新的发现用一个适合的方法把它融入到我们固有的食物里,使食物更加美味。
结语:
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人类得以成为地球的主宰,创造璀璨的文明,其原因何在?食物,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你可能要说,每一个动物都要吃食物,但是,人类通过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造食物,使得人类本身的机体产生变化,进而进化出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大脑,进而能够创造各种各样的食物,产生丰富多彩的文明。无疑,食物,正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