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天宫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n_830511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揭开了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而国际空间站大概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寿终正寝,届时,太空中很有可能只有一座“天宫”。周建平院士透露,未来,中国可向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站应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类建成了第一座国际空间站。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也禁止中国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在西方国家禁令下,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航天发展之路。
  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联合完成的,而中国要凭借一己之力建造空间站,难度可想而知。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舱体多、构型复杂成为设计的首要难题。在中国空间站副总设计师朱光辰看来,各种飞行器不同的组合状态都相当于一个全新的航天器,这其中涉及力学问题、通信问题、电源的获取等,都是空间站团队要面对的全新挑战。
  从提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那一天起,朱光辰和空间站团队就做好了开天辟地的准备。为将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他们花了整整11年时间。此后,他们的步伐越来越快: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出舱活动的第一步;2016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伴随天宫二号,在太空整整遨游33天;2017年,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做好了准备。
  此前,在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近地轨道空间实验室上开展的多项技术验证项目,也为空间站任务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储备。譬如机械臂操作终端试验器,通俗解释就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机器人,能够用于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在轨维修、货物搬运与转移、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等。未来,它还将是空间站上辅助航天员进行工作的“好帮手”。
  朱光辰说,下一步,中国空间站的目标是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并将开展科学前沿的创新性实验和应用研究,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进步。目前,中国空间站初步规划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十几个重点应用方向。
  中国未来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TG),基本构型由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3个舱段组成,每个舱均重达20吨以上。这种三舱构型提供3个对接口,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如果说最早的神舟飞船相当于一辆轿车,而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那么到了空间站,则变成了三室两厅带储藏间的房子——无论是空间、实用性还是舒适度,都将有质的飞跃。

  据了解,空间站三舱组合体质量重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具备10多吨载荷设备的安装和支持能力,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具备通过维修延长使用寿命的能力,并具备一定扩展能力。
  空间站的核心舱命名为“天和”(TH),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等进行控制。据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昊介绍,舱体中比较粗的大柱段,是航天员在里面工作和做實验的地方;细一点的小柱段,则布置成为航天员的睡眠区和卫生区,保证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和居住环境。
  在核心舱内,科研人员一共布了300多个传感器,可以测量900多路信号,目的是为了测量这个22吨的大家伙在发射过程中,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载荷。此外,核心舱还配置了兼具气闸舱功能的节点舱,用于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与其交会对接和停靠,接纳航天员长期访问和物资补给,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等。
  空间站的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WT),备份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并配备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实验舱II命名为“梦天”(MT),用于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载荷实验,并配置货物气闸舱用于载荷及设备进出舱。
  此外,空间站团队还设计了光学舱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光学舱可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维护维修和推进剂在轨补加,还可以实施天文观测和对地观察。在天文巡天观察能力上,与哈勃望远镜相比,它的分辨率与之相当,但视场却大出200多倍。
  未来,神舟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将共同构成空间站乘员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用于航天员和部分物资往返空间站。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火箭则共同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在上行过程中,主要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生活物资、推进剂、平台维修设备附件及消耗品、载荷设备等补给物资;在下行过程中,可销毁空间站废弃物,并能用于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
  为使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全面惠及经济社会,不断提升载人航天工程的综合效益,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营阶段,将充分吸纳商业力量,开展商业化应用活动,进一步开放近地轨道空间站设施,促进形成产业化的太空经济。
  我国空间站还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采用政府间合作、商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载人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 来源|经济日报
其他文献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举措。1 第一动力  ★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2 两项要求  ★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
期刊
偏爱石灰岩地区、分布比较广的小叶兜兰,在《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图片|南方周末  若有人在大自然里吟唱“我從山中来,带着兰花草”,为防止他“言行一致”,你可以回应一句:“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2020年7月9日,21年未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保护名录》)终于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公众熟悉的银杏到大漠深处的梭梭,从南海诸岛的海人树
期刊
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中
期刊
“我这里每天有好几拨弟兄来聊天打牌。以后养老咋办?我不想那些。”59岁的赵登芝家住北京昌平区阳坊镇四家村,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平时行走要靠拐杖支撑。对这位没有工作、与妻子离异的低保户来说,养老似乎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  在农村,像赵登芝这样对老年生活“不去想”的人不在少数。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两大特点,即“老龄人口增长迅猛”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期刊
玉轮皎皎兮清翊,前路漫漫兮求索。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星。曾经,作为"国礼"的1克月球土壤,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更准确的分析。如今,嫦娥五号蹁跹落月,取土凯旋。为了这抔"土",我国科学家们经历了数次"演练";因为这抔"土",人们对月球的诸多疑惑将进一步解开。这抔"土",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也照亮了我国载人登月之路。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技研究,是实现“四个面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必然要求,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科技问题出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研究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系统性的科技治理体系。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期刊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突出重要地位。  总书记所说的原始创新有何深刻含义?总书记讲到的帅才型科学家,在突破“卡脖子”技术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两位专家。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研究员表示,总书记关于我国很多“卡脖子”
期刊
過去一年多,湖南省多家社会机构主办的“分红型”养老公寓落入破败之局。来自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联手防范打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信息显示,2018年以来,湖南省依法侦破此类案件45起,涉案资金35亿余元,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66人。  近年来,湖南社会养老市场快速发展,全省涉及养老领域非公企业超过300家。然而,养老行业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与社会资本期望赚快钱的目的产生碰撞,酿成多起社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面向新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基础研究既包括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研究,也包括面向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性研究。当前,全球科技發展呈现出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的渗透融合不断加速,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涌现的
期刊
4年前,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名列其中。  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由一家曾经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为活力迸发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从居家养老到入院康养  早晨6点半,阳光照进阳台,85岁的杨蔚兰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