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而在今天的中学生中,网络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这对中学生目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而中学生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网络道德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德育 中学教育 高中计算机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33-01
一、当前中学生上网现状
在几年来的观察中,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研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点,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1]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分析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性
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三)趣味性
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在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百团大战、香港回收、澳门回归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灵活地开展关于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传统的班队活动,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班干部按部就班,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教育需要设置的情景两者之间的脱节和断层,这也是最棘手的教育难题。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2]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网络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有极强的诱惑力,他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良好的网络内容,需要优秀的网络技能培训,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优良的机器,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因此,我们既要净化网络内容,严格执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德,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汉德、刘振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3.
[2]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灌输与服从到自主与选择.
[关键词]网络德育 中学教育 高中计算机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33-01
一、当前中学生上网现状
在几年来的观察中,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研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点,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1]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分析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性
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三)趣味性
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在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百团大战、香港回收、澳门回归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灵活地开展关于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传统的班队活动,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班干部按部就班,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教育需要设置的情景两者之间的脱节和断层,这也是最棘手的教育难题。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2]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网络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有极强的诱惑力,他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良好的网络内容,需要优秀的网络技能培训,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优良的机器,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因此,我们既要净化网络内容,严格执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德,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汉德、刘振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3.
[2]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灌输与服从到自主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