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到中考复习阶段后,社会政治复习课就很难上,而这一轮的学习和复习又决定着中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如何做好这一时期的复习非常重要。笔者就此谈谈自己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中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第三,将概念、原理纵横梳理,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网络结构。第四,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
二、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是不可能的。因为练习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要在练习中总结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
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政治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来源于"我国四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领域,因此,要讲活时政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五、学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社会政治科目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但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总是难以割舍“包办”的心态,总是尽一切可能地告诉学生有关知识点在某本教材某页的某段,其实这是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试着改变以往的做法,让学生自己查找教材,然后鼓励自主阅读。虽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学生在经过思考和其他同学的纠正后,反而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更深刻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能更好地理解考点及灵活运用知识
六、注重设问,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提高兴趣的途径有很多,课堂就是一个重要阵地,在复习课上我认为一个善于设问的老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复习课上我做了一些尝试,享受到了认真设问带来的点滴喜悦。比如,在分析中国近代逐渐落后的原因时,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近代中国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是问:“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一个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中国的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的。’你们认为呢?”稍做改变的问法马上引起了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注意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去想一想,一旦想出来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当然,让学生想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则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七、考前指导也非常重要
平时教学是基础,考前指导得法,真正能促进学生质的飞跃。教师临考前还要引导学生把考纲考点知识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重要的知识点(可能出主观题)进行结构上再整理;对已做过热点知识,比较不同角度,有选择性的梳理;针对学生考试答题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题如何做到准确、规范、条理;针对不同考生的临考状态进行不同的心理调理,真正把每个考生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
一、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政治的考题从大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题和应用题。不论是哪一种题,都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十分熟悉。因此,在中考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书。课本的前言、后记、正文、注解都要读。全面掌握知识点,切不可留有知识死角。其次,要下工夫将未理解、未掌握或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弄清楚,求得明确要领原理的准确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在现实中的表现和意义。第三,将概念、原理纵横梳理,形成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的网络结构。第四,将教材中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概念、原理,即容易混淆的问题列出来,加以比较、澄清,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查看、准确的"图景"。
二、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是不可能的。因为练习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要在练习中总结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
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政治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来源于"我国四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领域,因此,要讲活时政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五、学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社会政治科目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但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总是难以割舍“包办”的心态,总是尽一切可能地告诉学生有关知识点在某本教材某页的某段,其实这是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试着改变以往的做法,让学生自己查找教材,然后鼓励自主阅读。虽然“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但我认为值得,因为学生在经过思考和其他同学的纠正后,反而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更深刻了。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能更好地理解考点及灵活运用知识
六、注重设问,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提高兴趣的途径有很多,课堂就是一个重要阵地,在复习课上我认为一个善于设问的老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复习课上我做了一些尝试,享受到了认真设问带来的点滴喜悦。比如,在分析中国近代逐渐落后的原因时,我没有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近代中国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是问:“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一个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中国的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的。’你们认为呢?”稍做改变的问法马上引起了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注意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去想一想,一旦想出来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当然,让学生想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则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七、考前指导也非常重要
平时教学是基础,考前指导得法,真正能促进学生质的飞跃。教师临考前还要引导学生把考纲考点知识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重要的知识点(可能出主观题)进行结构上再整理;对已做过热点知识,比较不同角度,有选择性的梳理;针对学生考试答题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题如何做到准确、规范、条理;针对不同考生的临考状态进行不同的心理调理,真正把每个考生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